九年级语文下册复习教案3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复习教案3篇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齐白石的。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一起看看九年级语文下册复习教案!欢迎查阅!九年级语文下册复习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理解两文章的读书观点,提高对读书目的、方法、作用的认识。过程与方法1.理清两文章的思路,理解作者的观点。2.对比阅读,分析两文章的论证方式、方法,揣摩体会两文的语言风格。3.初步学习驳论文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积极引领学生读书,引导学生探讨正确的读书观。重点难点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2.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激发思维。九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读书积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巧设问题,对话讨论。通过问题设计巧妙引导学生对话,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思考讨论,理清思路,研讨论证方法及其效果,以及在阅读上的收获。课前准备1.培根的画像。2.《燕山夜话》的文字资料。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书是什么?自从有了书,人们给了它各种名称和赞誉。书是人类知识的载体,书是打开人类智慧之门的钥匙,书是储藏无数珍宝的宝库,书是指引我们走向光明前程的方向标之一,正因为有了书,我们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采摘硕果。可是,你们知道为什么读书,应怎样读书吗?下面让我们看看培根和马南邨是怎么说的。二、作者简介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身于官僚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被国会弹劾去职,之后家居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受寒致死。三、整体感知1.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四、课文精读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如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如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至“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延伸: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读?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至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分两个小层理解:(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祛除一样。(反面指出)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五、探究升华也许作为一个社会人,培根离楷模的标准还很远,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格言的流传,我们不能像他那样做人,但应该汲取他语录中的精华。六、文章脉络全文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先从正面说读书的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再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不同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精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指出读书要仔细思考,反对故意挑剔、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先说各种学科的书籍阅读后都有塑造性格的作用,再说明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祛除一样。七、文章主旨这随笔采用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以及读书的重要作用,引导人们通过认真读书完善自我。八、写作特点运用多种论证方法。①比喻论证。例如,“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一句,运用比喻论证来论证读书和经验的作用及相互关系。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②道理论证。例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样写,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豁,读起来富于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③对比论证。例如,文章开头从正面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又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这样写,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九、板书设计读书的目的:怡情、傅彩、长才谈读书读书的方法:选读、浏览、精读、摘要读书的作用:塑造性格,弥补缺陷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在中国历,有过一位戴月荷锄归的乡间诗人,他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在读书方面,他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就忘了吃饭。这位陶渊明先生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在一千多年后,他竟然有了一位读书方面的知音——马南邨。二、作者简介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动乱初期,被“”迫害致死。三、文本链接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个人的某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议论和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通过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言的丰富多彩。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讽刺、打击敌人。四、整体感知1.学生阅读课文,把握内容。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点拨字词。五、课文精读1.理解文章内容。(1)“不求甚解”最早见于谁的什么作品中?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包含哪两方面内容?“不求甚解”包含什么内涵?“不求甚解”最早见于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要求:首先要好读书,其次每读书必有所会意。“不求甚解”四字有两层含义:一要虚心,二是读书不要固执于某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2)你认为“不求甚解”意味着不认真读书吗?为什么?你认为正确的读书方法是什么?“不求甚解”是一种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正确的读书方法可以将“不求甚解”读书法与精读、选读等方法结合起来。(3)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一词的含义的?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4)学生研读课文,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明确:①“好读书”讲的是一个人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求甚解”则强调的是读书的谦虚态度和正确的方法。②学生自己探究领悟,结合文章倒数第三和第二段理解回答。③主要谈读书的态度和方法问题;用了引用名言(说理)和举例论证的方法。2.研读课文。(1)作者是怎么驳斥“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这个错误观点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学生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明确: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竖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结上文(2)这文章的论证方式对你今后的写作有何启示?(让学生学会写作的方法)答案是多面的,如写作思路一定要清晰,要符合人的思维过程;如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举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文章更具说服力、性;再如论证一定要完整,语言表述一定要严密、准确;还有,论证时一定要明确而清晰地表明自己的见解或观点。六、探究升华《不求甚解》一文是由作者先提出要批驳的错误见解:“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然后在批驳这一反面观点的过程中明确了自己对读书的见解: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七、文章脉络《不求甚解》这杂文是1驳论文,即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全文共9自然段,第1自然段树立了要批驳的靶子;第2自然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第3自然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第4自然段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第5自然段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第6自然段举例阐述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态度读书的;第7、8自然段阐述“不求甚解”是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第9自然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读。树靶子——作批驳——得结论,条分缕析,结构严谨。八、文章主旨这杂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否定,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九、写作特点(1)细腻翔实的道理论证。作者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不惜用大量的文字进行细致的分析。如第⑧段引用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来印证“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可取的。(2)正反面的举例论证。如第⑤段从反面列举普列汉诺夫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做了许多曲解的事例,告诉人们要有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第⑥段从正面列举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事例,证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的正确性。十、板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复习教案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本文的写作脉络,理清文本思路内容。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诗词和山水画作品的欣赏,感受山水画的意境;初步理解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重点:过程与方法目标;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讨论法、演示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相关课件。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在阅读众多文人雅士的诗赋佳作时,不难发现写山水之情、归隐之乐的诗词数不胜数,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山水诗与山水画的意境。让我们跟着李可染一起,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齐白石的。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2.生难字词(1)字音惆怅(chàng)真挚(zhì)渲染(xuàn)胸有成竹(xiōng)朝朝暮暮(mù)浮光掠影(yǐng)(2)词义胸有成竹强调画家作画前,对于所画的对象已经有了整体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