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景物描写提升审美情趣语文学科,特别是散文教学中,统编版语文教材选取了许多文质兼美、情感真挚的散文,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增强美育熏陶,提升审美情趣。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美,是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将“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作为新时期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原则,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语文学科,特别是散文教学中,统编版语文教材选取了许多文质兼美、情感真挚的散文,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增强美育熏陶,提升审美情趣。本文以六年级第一学期学习的部分散文为例,如《草原》《丁香结》《夏天里的成长》《好的故事》等。对于初中低学段的学生而言,直抒胸臆的文章更能被他们接受,并受到感染与熏陶。而在学习这些文章时,学生对优美语言的品味,也能为提升文学修养、审美意趣打下坚实的基础。读懂身临其境般的描写,体会自然之美通过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关注作者描写时运用到的动词、词语格式以及修辞等独特表达,让学生在品读语言时,将语言建构的语句图像化,提升他们对于文字的审美、对自然美景的感受,为他们的审美意趣作积累。例如,老舍的《草原》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主客联欢图这三幅生动的画面。对草原风光的描绘主要集中在课文第一段与第二段的前半部分。其中,第一段对于草原的描写十分迷人,尤其是以下这一小段:“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六年级的学生在读完这段时,很容易得出一种大概的认识,即草原“大、绿”的特点,但对作者如何表现出这样的特点这方面,缺乏理性的思考。教师可以通过预设一些追问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更加具有连贯性,且锻炼他们的语言敏感性。比如,对“一碧千里”进行鉴赏与理解。这个词的“碧”写出了草原的“绿”,老师可以提出一连串的疑问:“你觉得用‘碧’来形容的绿是一种怎样的绿色?”“用在这里形容绿色,说明草原还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思考更加细致,一眼便能看出草原的特点。此外,草原还有线条柔美、景色富于变化的特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关注。在理解“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时,学生的难点落在了不理解“渲染”与“勾勒”这两个词是如何写出小丘的线条柔美的。教师在课堂上就需要将这两个动词具体化,用画面来让学生迅速明白“渲染”是“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的意思,“涂抹”是与原来的背景略有区分的一种凸显,而“勾勒”是“用线条描画出轮廓”,强调的是在背景上突出这一事物的轮廓,所以小丘的线条是柔美与草原大背景相融又有所区别的,这也使得草原的景色不是单调的一大片,即有变化又不显得突兀,与“而并不茫茫”中的“茫茫”相照应。这句话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接受知识能力的情况,让学生再次关注“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中“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流’一般用在什么事物上,这个事物有什么特点,说明小丘有什么特点”这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一般都能想到水,并将其与线条柔和的小丘特点联系起来。作者还写了草原上的羊,将在草地上的羊儿比作了“绿毯上白色的大花”。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比喻句中本体与喻体之间的适切性,先思考“白色的大花”与“羊群”的相似性,让学生体会到羊群是“一群一群的”,且具有“洁白,肥壮,羊毛蓬松”等特点。之后,教师可以比较辨析“能不能形容成‘仿佛是绿毯上掉落的白色珍珠’”。学生能通过比较感受到:花与绿毯是相互融合的,而珍珠则是外来的,与绿毯不相融。由此,可以得出草原的第三大特点——融合,而这份融合,基于一种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读懂富有情感色彩的词汇,体会生命之美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品读细腻清美的语言,进一步理解作者在描绘景物时运用的词语饱含着作者的个人情感,从理解景色特点到理解作者情感,一步步推进学生的思维深度,继续丰润他们对于美丽的认识与体验。比如,宗璞的《丁香结》与《草原》的语言风格不同,文章的语言是清新轻盈的。教师可以以品读《草原》语言的方法,带领学生学习文章,继续感受别样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真。文章对于丁香花的描写集中在第一至第三段。第一段,作者写了城里街旁的丁香,主要写了丁香的颜色与姿态。学生可以抓住“雪白”“星星般”“缀满”等词语体会到丁香的美丽与繁茂。略有困难的是理解“探出”“窥”写出的是丁香在作者眼中俏皮活泼的一面。教师可以在此处让学生联想小朋友在看到感兴趣的事物又不想让人发现时的状态,帮助学生理解丁香的这一特点。第二段,作者写了她所知道的开得较好的丁香花——图书馆三角地,侧重写了丁香颜色给人的感觉以及香味。在理解“白的潇洒,紫的朦胧”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白色可以说是潇洒的?再引导:这是作者在什么时候感觉到的潇洒与朦胧?让学生明白:同样的景物在不同的时间带给人的感受不同,唤醒学生对于现实中美好事物的追求与体验。第三段,作者写了每一年春光时都会陪伴她的斗室窗外的丁香。对于这里的丁香,作者除了写颜色、姿态、香味外,更侧重写了它们带给她的影响。这一段的学习难点则是丁香带给作者的影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用照耀,对于作者而言,这意味着什么”。因为对于“我”而言,它始终能够像阳光一样照亮我,给我的创作带来灵感,给我的生活带来希望,意义非凡。读懂句式变化的巧妙,体会成长之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夏天里的成长》一文,让学生在关注用语的同时,也关注句式的选择。比如,文章第二段一共五句话。第一句为这一段的中心句,写出了生物在夏天的迅速生长。作者用了“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三个短语来描绘生长的迅速。三个短语“飞快”“跳跃”“活生生的看得见的”有层层递进之意,表现出成长速度的不断加快。前两处句式较短,有急促之感,最后一个短语将句子拉长,给人一种生长了许多的感受。第二句,作者以“你在……一天可以……”“你到……一夜可以……”这样的句式写出了瓜藤、竹子林、高粱地的生长,照应了“飞快”。第三句,作者用了“昨天……今天……明天”的句式,写出了植物“跳跃”的长,明天之后的语句较之前变长,仍是有一种长势喜人的感觉。第四句,作者用了“一块……几天……就”“一片……几天……就”的句式继续写了周围的景色在夏天变化的迅速。最后一句,“小猫小狗小鸡小鸭”的生长,作者写了“个把月”“再见面”与前一句一起照应了“看得见活生生”的长。整段文字五句话,每一句话的句式都不同,而每一句话内却有比较固定的语言形式。此外,句子长长短短,富于变化,带给人一种夏日万物迅速生长的琳琅满目之感。再比如,第三段开头写自然生长的语句也比较有特色。“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三句话的句式是一样的,写出了自然万物都是在夏天迅速生长的客观规律,表现出全面与普遍的特点。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关注文章的句式特点,让学生从新的角度来感受文字的魅力、情感的丰富,体验与赏析成长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