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方案、新课标编写教材的几点思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是国家主管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方针与课程理念,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总体安排的纲领性文件,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评价、课程实施等方面的规定,体现国家意志和国家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权威性、强制性的国家层面的课程总纲领、总政策。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依据新方案、新课标的新教材编写工作也全面启动。能否编写出与之相适应的新教材,既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也直接关系到新方案、新课标预期目标的实现。正因为新教材的重要性,新方案较之2001年版的课程方案,特别增加了对教材编写的要求,凸显了对呼应新课程的新教材的重视,也为高质量教材编写指明了方向。本文结合课程标准的六大部分,探析如何依据新方案、新课标编写出高质量的新教材,旨在为新一轮教材编写提供参考。“教材”在本文中作狭义理解,特指教科书。鉴于已经在即将出版的著作中对如何依据新方案编写教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本文把重点放在依据新课标编写教材的思考与建议上。一、高度重视新方案、新课标在教材编写中的指导意义新方案、新课标的颁布意味着课程改革进入新阶段。课程改革的新阶段是以课程方案为纲领,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载体,以教学实施为关键环节,以考试评价为保障的系统工程。教材在这次改革中是重要的桥梁与工具,它上承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下连教师的教学实践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关涉教什么、学什么的根本问题。教材影响课程的实施和课程改革的成败。课程不仅仅是教材,可除了教材,课程无所依附。恰如一百多年前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所言:“立国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新方案、新课标为新教材编写指出了新方向,提供了新依据,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是国家主管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方针与课程理念,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总体安排的纲领性文件,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评价、课程实施等方面的规定,体现国家意志和国家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权威性、强制性的国家层面的课程总纲领、总政策。课程方案对教材编写具有方向性和规范性意义。一方面,课程方案对教材编写的意义表现在方案自身性质对教材编写的规约。因为课程方案是明确特定教育阶段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并以课程设置与安排为主要任务的总纲性文件,它不但规定开设哪些课程,也规定课程开设的时段以及不同课程所占的课时份额,这一切都是对教材编写的强约束。首先,新方案强调了教材应有的价值取向,明确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三有”时代新人的目标。确定了立德树人、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这是教材编写应该遵循的基本精神与价值取向。教材编写要以教什么、学什么为手段,着力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其次,新方案规范了教材编写种类。新方案设置不同课程,比如语文、数学、英语;规定起止年级,又如语文、数学等课程1~9年级开设,理化生等课程7~9年级开设等。这些都是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编哪些课程的教材、编什么学段的教材等。最后,新方案框定了教材难度、广度和深度的弹性空间。新方案对不同课程有不同的时间分配,从时间上大致框定了教材(也框定了课程标准)的难度、广度和深度。新方案对课程的时间分配又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一般有两个百分点、约190课时的弹性),这又给教材编写提供了拓展的余地。另一方面,课程方案对教材编写的意义还表现在对教材编写提出的要求中。新方案较之2001年版课程方案,增加了对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明确提出教材编写要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基于核心素养精选素材,确保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适宜性与时代性;要创新教材呈现方式,注重联系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实际;要加强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变革;要充分利用新技术的优势,探索数字化教材的建设等。新方案增加的对教材编写的相关规定,字数不多,意义深远,为教材编写提供了方向指导和质量提升路径。遵循新方案、新课标编写教材,能够较好地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促进学校有效实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目标;能够正确引导课程教学实践往如何培养人的方向健康发展;能够比较牢靠地为义务教育整体质量托底,确保学校教学质量,避免出现大起大落、远离预期目标的情况;能够有效推动“双减”落地、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为打造义务教育“减负提质”新局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二、全面理解新课标,提升教材编写质量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直接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根据课程方案制定的国家课程文件,体现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质量要求,是国家对具体课程的基本规范,规定了课程性质、理念、目标、内容、质量标准和课程实施要求,对教材编写、教学实践、考试评价等活动提出了方向性建议。新课标由“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六部分构成,所有部分对教材编写都具有指导价值。(一)深刻理解“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准确把握教材性质和价值取向课程性质是课程的本质,是课程所具有的内在特质,是一门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属性,是对特定课程的定位、定性。比如,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物理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等特点;历史课程是学生了解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传承人类文明、提高人文素养的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基础性特点。课程理念是课程所倡导的精神价值,是课程追求的理想信念,是人们对课程的理性认识。课程理念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狭义的课程理念,指的是具体学科课程的理念,如语文的课程理念、数学的课程理念;二是广义的课程理念,是一个社会、一个时期对整个课程的主流认识,如21世纪初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理念之一就是三维目标,而新时代的课程理念之一则是立德树人、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反映课程所倡导的核心价值和基本追求,体现课程的本质特征和独特的育人价值,对教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是教材编写的根本依据,指明了教材编写的总体方向和价值取向。教材编写要依据“课程性质”“课程理念”,以课程的根本属性来对教材进行定调定性。突出基础性、人文性的课程,强调活动性的课程,重视实验、实践性的课程,注重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其教材的基本特色应该有明显的区别。如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健身性”等体育课程的独特性质,应该在体育教材中充分体现,切不能在教材中把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变成纸上体育、课堂体育、知识体育、拼分数的体育。课程性质、课程理念不一样,教材类型也大不一样。仍以体育课程为例,在教育发展史上,有很长一段时期,没有体育课程的学生用书,不编学生用书,只有教师参考书,用以指导教师上课。这就是对体育课程是身体练习为主的课程性质的呼应。如果深入研究课程性质与理念,教材编写者和出版者甚至可以尝试改变教材固有的外部形态,开发出形态更加多样的教材。例如,考虑到某些学科性质的特殊性,教材编写者是否可以在传统的教材形态的基础上,尝试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尤其是对于体育与健康、劳动、艺术等学科,这些更加强调与运动、生产、生活、实践练习紧密结合的课程,教材形态是否可以与传统形态不一样?信息科技类的教材是不是要更加智能化一点呢?教材编写要深刻理解课程性质、课程理念的指导意义,领会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本质特征,探索把表面上有点宏大、本质上又极为重要的课程性质与理念融入教材编写中,使之可行、可操作。具体来讲,要重点关注以下两点。第一,坚持素养立意。课程标准反映国家意志,体现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培养的质量标准。新课标首次在义务教育阶段提出并突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素养立意成为本次新课标的一大亮点,也必然成为贯穿各科教材的一条红线。这是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能否素养立意是新教材质量高低的重要衡量指标。“立意”即谋篇布局的主旨,如南朝梁萧统《文选?序》中说:“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素养立意即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教材谋篇布局的主旨、宗旨。教材编写要坚持素养为重,站位素养培育,结合学科本质及其学习内容的特点,构建引导素养发展的教材。第二,坚持学习导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学习。新教材编写要树立“学习导向”,让教材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教材是教学之材,遵循教的逻辑、有利于教师的教是应有之义,但教材更是学习之材,遵循学的逻辑、有利于学生的学是最重要的追求。学习导向要求教材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设计丰富的互动机会,通过内容设计、活动编排、结论获得、学业评价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心智水平。(二)深度领悟“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精心选择和确定教材内容“课程目标”是课程要达到的结果、要实现的目的、要完成的基本任务,既是宏观的培养目标、课程性质与理念的体现,又是更具体的课程要求之所在。它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与课程内容的联结者。“课程内容”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概念、原理、方法、能力、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它直接回答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传统上一直是教材编写的最直接的依据,几乎代表本学科所有要教、要学的内容。“学业质量”与课程内容密切结合,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体现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它不是基于知识点的考试成绩,而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明确学业质量标准,能够有效引导和帮助教材编写者把握教材深度、广度和难度。教材水平应该与学业质量水平相吻合,以促进学生学业质量的达成。为此,教材编写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确保教材内容的完整性。教材内容不等于具体的学科知识,更不等于纯认知内容。学科知识内容与教材内容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学科内容是指特定学科的知识体系,由本学科的重要概念、原理、知识、方法构成。学科内容的逻辑结构是其所依托的科学。教材内容既包括学科的知识性内容(并以学科内容为主体,许多时候也以学科逻辑为自己的逻辑),也包括学生的活动、练习、方法、评价、技术手段等过程性教育内容,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情意性教育内容。教材内容必须源自学科知识,但绝不能局限于学科知识,也要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是关涉课程目标和学业质量的重要内容。以往的教材编写主要关注课程内容中的知识系统或知识内容,对其他内容关注较少,造成了教材编写的知识本位倾向。第二,确保教材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和适宜性。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决定国家的下一代学什么、信什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为有效实现预期目标,高质量的教材内容应体现思想性、科学性、适宜性。教材编写应致力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这是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即内容的政治方向和意识形态的基础。具体来讲,新时代教材内容应体现正确的价值导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材内容要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材内容要有助于学生拓宽国际视野,形成世界胸怀,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善于借鉴和吸收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加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教材的重要功能是传播科学知识,因此我们必须确保教材内容的科学性。教材内容的科学性主要指内容的客观性、真实性、实证性的一面,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性质,是事物真实面目的状态。具体表现在教材内容应当科学无误,反映科学基本事实与基本规律,素材来源权威可靠,数据、地图精准。这是教材内容科学性的基本要求,也是教材质量的底线保障。教材内容无论如何政治正确,无论如何科学无误,如果教师不好教,学生不喜欢学,再好的意图都会付诸东流,所以,一定要提升教材内容的适宜性。教材内容不能是完全成人化的、异域化的,而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