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和青春期孩子谈论自杀事件?女儿上初中后,有一天跟我说:“妈妈你知道吗,我们班本来还有一个人的,但是六年级的时候,第一次月考后,她就走了,离开了这个世界。”我很庆幸她主动和我谈起这个话题,但下意识地脱口而出:“这事你怎么知道的?”女儿说:“我转学去的第二天,同学就告诉我了。”虽然对这个话题早有准备,听到这一句我还是很惊讶,因为女儿得知的时间居然那么早,居然是去学校的第二天!我由衷地说:“我很高兴,现在你能跟我说这件事,其实我一直准备着和你聊聊这个话题呢。”未知生焉知死,孩子还没搞清楚活着的道理,又怎么可能理解死的问题,这也许是很多父母避免与孩子谈论死亡的原因。仿佛不和孩子谈论这个话题,孩子的世界就不存在“死”这个词;仿佛一旦和孩子谈论这个话题,孩子就可能被引上邪路。其实父母的忌讳更多源于自身对未知的恐惧——我们该怎样理解这样的事情,我们该怎样和孩子谈论。这对父母来说也是新课题。如果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大人想封锁消息是不现实的,孩子的世界真实无比,我们最终封锁的只是我们自己罢了。为人父母,也许会解释说,孩子太脆弱,没有责任心;也许会说,孩子学习压力太大,教育需要改革。前者从父母立场出发归因,没有能够理解逝去的生命;后者归因于客观而无法控制的外因,不能从悲剧中找寻自己的路。那么,面对这个现实,我们能与孩子聊些什么呢?首先是对事件本身的探讨,目的是在尊重的基础上梳理亲子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真正理解当事人,但能体验事件中的关系与人心。“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她父母现在什么感受?”“你觉得如果她地下有知,现在会有什么感受?”交流开放式的问题,能促进孩子的领悟。父母和孩子坦诚表达自己的想法,呈现最普通的事实: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也爱自己的父母,但相互间爱的方式并不完美,甚至笨拙;当遇到问题时,双方都要有冷静沟通的意识,因为生命只有一次。其次是对自身的延伸交流,目的是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孩子成长,巩固亲子关系。我们谈论往者,是为了追寻来者。“你有过特别难过甚至绝望的时刻吗?”“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其实我也有过特别晦暗的时期。”“我当时是这样做的……”“如果可以重来,也许我可以……”这样说可以一方面了解孩子,共情孩子,一方面自我表露,分享经验。这样可以引导孩子看到我们自身的坚韧之处,引导孩子体验超越挫折之后的喜悦,体验成长中痛与泪的价值。领悟提升了,行动也会发生变化。最后是对特殊境况的劝导,目的是努力给生命系一条安全绳。如果孩子说自己也不想活了,这是孩子在向父母呼救。这样的境况下,父母至少可以做两件事。第一件是像李玫瑾教授教的那样,告诉孩子他是你最最宝贵的人,他是你的一切,然后让孩子换位思考:你能想象有一天,你在学校好好上学呢,我和你爸在家里忽然离开这个世界吗?孩子肯定也不能接受。换位思考,能让他有一些触动。第二件是和孩子一起商讨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寻求专业帮助的应立即寻求专业帮助。做这两件事,就是用爱温暖孩子,并陪伴孩子寻找方法和帮助。此外,这个话题什么时候和孩子聊,怎样和孩子聊,还有必要再补充几句。没有特殊情况的话,对这个话题,我更愿意等孩子来跟我谈。因为有些敏感话题,如果家长提前去找孩子说,并不一定有效果,也许还会有副作用。而当孩子自己来聊这个话题的时候,应该是他准备好或者说需要谈这个话题了,这时的聊天会更深入更有感受,换句话说,更有影响力。和孩子聊这一类话题的时候,我建议父母放下手中的事情,与孩子脸对脸、眼对眼地聊,做一个真实的爸爸或妈妈。无妨暴露自己,无妨换位思考,千万不可以用否定或灌输的方式去聊天。用真实的自己跟孩子谈论真实的世界,那是一件很温暖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