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人文关怀的思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上饶师范学院优秀本科毕业论文1语文教育人文关怀的思考语文教育人文关怀的思考语文教育人文关怀的思考语文教育人文关怀的思考刘刘刘刘遥遥遥遥指导老师:李亚英指导老师:李亚英指导老师:李亚英指导老师:李亚英(中文与新闻传播系2002级1班)摘摘摘摘要:要:要:要: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育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语文教育这一路走来,艰辛与成就同在。一场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重要讨论的开展,使得作为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之一的人文性越来越被教育界人士所重视。从语文学科本身的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的关系、语文学科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过程、运用语言的态度和作风这四个方面能够证实语文学科是人文特点十分显著的学科,语文教育需要人文关怀。人文关怀落实到中学语文教育,我们所要思考和行动的将会越来越多。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语文学科;人文性;语文教育;人文关怀引引引引言言言言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问题的探索由来已久。据有关专家的统计,对于语文学科性质的看法不下二十种。《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对语文教育有了新的呼唤——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这带给我们更多思考的则是人文关怀如何与语文教育共成长?新的世纪呈现新的舞台,在这舞台上有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有极大丰富的物质产品,有日益繁荣、富裕、便捷的生活,当我们跨上这一舞台的时候,也正是我们感受到新时代气息的时候。当我们喜悦在这个大的舞台上去审视语文教育的时候,所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思考。语文学科多年来教改的艰辛与成就是不可抹杀的,但用发展的眼光看,从今日教育价值取向之偏颇以及学习结果、课堂效率、教学功能这四个方面来看,我们的语文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的缺憾。教育和受教育过度地为了追求实用和功利,学校重视学科教育,重视教会学生生存的手段;疏忽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关怀,疏忽引导学生懂得生活的意义。教育成为创造工具的手段,人成为社会的工具,教育则成为创造工具的手段,片面强调人的社会性,漠视人的个性,为利用人、控制人而教育。而学习结果则是学生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学习语文,但普遍的情况是语言贫乏,思维板滞;阅读能力较低,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终身与书为伴的意识。课堂效率方面是许多学生不是因为不喜欢语文而不爱上语文课,而是因为不喜欢上语文课而不爱语文。这是因为:语文课堂上大多采用的是肢解性讲析,这就使文章丧失整体美感,使语文丧失活力与魅力。八十年代以来,在“应试教育”这一指挥棒下,课堂教学的难度、深度已经远远超出一般学生的承受能力,学生厌学、惧学已成为普遍的现象,事实上导致的结果是,语文既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可以明显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考分——毕竟语文优劣之间在分数上差距并不太大,又不能张扬语文自身特有的人文精神,总是在两难之中无所适从,处境尴尬。学校往往重视培养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视逻辑思维能力,而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语文在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中应有的功能失却了。凡此种种缺憾,正在于语文教学缺少一种泛着温馨光芒的内涵——人文关怀。然而,面对具有信息化、全球化、个性化这三大特征的新时代,有着源远流长历史传统的语文教育也必然要随之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应对。信息化社会显著的特征是信息量多、信息量大,新知识层出不穷,信息纷繁复杂、信息传播迅速、信息传播媒体多样化、传播的工具和手段不断更新。这就要求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掌握学会学习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高效快速的阅读与表达的能力。而作为新时代又一显著特征的经济全球化也使得地球村的村民做不了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中人,更给语文教育新的启示:要有开放的心态和视野,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使学生具有现代社会所具有的价值观;增进国际理解,尊重多元文化,汲取各个国家的文化精髓;培养未来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积极进取与竞争的意识,培养合作与交往的精神;关注世界各国母语教育的发展趋势,促进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个性化是新时代的追求,它也从多个角度要求语文教育应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解放人的个性,解放人的心灵、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尊重人的个别差异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上饶师范学院优秀本科毕业论文2在世纪末的语文教改现状以及迈入信息化、全球化、个性化的新时代这两大背景下,对语文新课程标准诞生的呼唤也越来越强烈。新课程标准是国家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新课标充满了改革精神,它科学地阐明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构建了全新的、立体化的目标体系,提出了教材建设、听说读写、教学评估的新思路,进一步表现出血肉丰满的立体化效果,充满了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新课标的灵魂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标注意普遍适用的基础,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机会;还注意连贯统整。教育民主、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个性发展更是新课标之灵魂所在。作为“人文性”特点十分显著的语文学科,新课标的诞生更是呼唤着语文教育进行“人文关怀”,而前提是我们应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具有充分的认识。一、语文学科的一、语文学科的一、语文学科的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人文性人文性人文性””””和语文教育的和语文教育的和语文教育的和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人文关怀””””近十年来,语文教学法、教学论、教育学方面发表的专著论文中对语文学科性质这一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而从科学的方法论来讲,把科学的归纳法和演绎法结合起来、区分本质属性与一般属性,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然而,教育界有识之士围绕语文学科的性质还展开了一场重要的讨论[2]——上海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申小龙先生在1987年第8期《读书》杂志上发表了《汉语的人文性与中国文化语言学》一文,首先提出了汉语人文性问题。他在文章中认为:传统语文研究以人的感受去拥抱汉语精神,运用辨证的两端来具象化,用简单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语感和体验,从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所产生的表达效果,整体上把握语言特征。1990年《语文学习》(第1、2期)发表了魏书生老师《论语文教学的科学管理》一文,该文系统地总结了魏老师对语文教学管理科学化的探索和体会。这并非是一篇争鸣的文章,却引起了江西青年语文教师程红兵的注意。1991年11月,程红兵老师在《语文学习》上发表了《语文教学“科学化”刍议》一文,副题为“与魏书生同志商榷”。程老师认为:“教育不能离开人,教育的科学性不能离开人,人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教育、教学活动形式,如果忽视了人,看不到教育对象的人格特质,就根本没有教育的科学性而言。”1995年6月《语文学习》发表了于漪老师《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编辑部很重视这篇文章,专门加了“编者按”:语文教育现状不尽如人意,出路何在?关键何在?该文提出“要走出困境,提高质量,须弘扬人文”的观点。钱梦龙老师寄语青年教师,在《语文学习》1995年第7期上发表了《期待“目中有人”的语文教学》,强调“塑造健全的人格”,而现状是:束缚人,折磨人,摧残人。钱老师所期望的“目中有人”的教学,也就是要突出人文因素。语文教育人文性有这样几层含义:一是指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指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族人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3]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应当得到更好的张扬。我们不妨望文生义:“人文”,就是要立足于“人”与“文化”这两个基点上。[4](P27)语文课程同人的精神生活息息相通,语文课程对人的整体发展至为重要,语文课程要担负起特殊的文化使命。语文不仅体现着人的个性、意识性和创造性,是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的表征,而且它作为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特殊的功能:民族语言情感可以唤起爱国之心,语言自我意识可以振奋民族精神,语言文化认同可以形成民族凝聚力。语文教育要促进个体的身心和谐发展,要使个体的发展过程获得精神上的价值和人生上的意义。也就是说,个体通过在语言上的学习和训练、文学上的熏陶和习染,不仅要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体验到各种深刻的人类情感,唤起自身上的主体意识,从而追问人生的意义,探询人生的道路,形成独特的人生态度。我们把语文教育的这种功能称为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5](P80)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育除了要完成一般学科必须共同承担的智育任务之外,还要密切关注审美教育、人生观教育与人格教育,并以次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追求。语文学科的人文关怀的功能是标示其学科独特性的根本要素,也是语文教育目标的最高追求。把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的功能提到这么高的位置,一方面取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深刻洞察,一方面又取决于人的最终发展目标的深刻认识。语文教育只有自觉地承担起人文教育这一历史使命,把人文教育贯注到整个语文教育过程中去,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的构建和人格的养成,才可能对现代社会日趋严重的人的精神异化现象给予有利的回击,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道路。人文关怀作为语文教育的最高目标,它不等同于技术操作层面的教学要求,而是着眼于语文教育根本性的价值导向。语文教育人文关怀目标不是空洞的口号,它既具有悠久的精神价值传统,又具有生动具体的价值内涵。1989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题为“面向21世纪的教育”的国上饶师范学院优秀本科毕业论文3际研讨会,并把主题定为“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号召人们学会关心,关心个人、他人、群体、全人类,关心社会、经济、生态、全球生存环境,关心真理、知识、学习等生存技能及其人道取向。新时代的人文精神的内涵概括为几个方面:人格健康、高创造力、主体意识、实事求是、乐于竞争与善于合作、个性和谐、乐观开放、热爱生活。以此为基础,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社会、体悟人生,帮助他们形成乐观开放、乐于竞争与合作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汲取现代文化精髓,奠定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悟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与创造性。二、实现语文教育的二、实现语文教育的二、实现语文教育的二、实现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语文教学的最高价值追求,个性发展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指针。那么,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如何实现?从语文教材、教师、学生三个方面看:(一)(一)(一)(一)语文教育人文关怀与语文教材相结合语文教育人文关怀与语文教材相结合语文教育人文关怀与语文教材相结合语文教育人文关怀与语文教材相结合语文教材是进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蓝本。但我国几十年一贯制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却禁锢了师生的手足。尽管现在所用的新教材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仍有不尽人意之处。如果教材都缺乏人文性,那又如何去完成人文精神培养的任务?正如北师大教授童庆炳所说:“我认为教材应该选那些风流蕴籍的作品。”融入语文学科,对中学语文教科书中不同文体进行剖视,一方面从教材本身所蕴涵的人文因素看:如,“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段文字摘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我与地坛》这篇很优秀的生命体验散文,是作者史铁生对于“人的生与死”的诠释,传达给我们的是他内心的乐观与坦然。又如,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人是什么》一文,“我想,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这是作者赵鑫珊从文学眼光这一角度来看人生,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所做出的关于“人是什么”的回答。文章传达给我们的是一种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回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啊,人啊,多一点希望,多一点晨光……”我们也正被这样一种崇高的人文精神所感染着。另一方面从教学方法要以教材为蓝本看,不同的文体其教学方法各显不同。[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