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之问”钱学森,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曾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中国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时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主要成就:“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中国绿色贡献终身成就奖1911.12.11~2009.10.31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真正让“钱学森之问”成为舆论的焦点,源于2009年11月11日的一封公开信。发出公开信的沈正赋等11位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几天前,我们满怀悲痛送别了钱学森老人。连日来,人们在缅怀和追思中,不时会被钱老提出的一个问题所震撼——‘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钱学森之问”的由来-------“钱学森之问”我们来看看那些年的诺贝尔奖华裔获得者●1、李政道: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2、杨振宁: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3、丁肇中: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4、李远哲:1986年获诺贝尔获化学奖;●5、达赖:1989年获诺贝尔和平奖;(获奖是由于政治因素)●6、朱棣文:1997年获诺贝尔获物理学奖;●7、崔琦:1998年获诺贝尔获物理学奖;●8、高行健: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9、钱永健:200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0、高锟:2009年获得诺贝物理学奖。-------“钱学森之问”你会奇怪,中国不是有获得诺贝尔奖的杰出人才吗?但是这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朱棣文和钱永健两位接受的是纯美国教育,剩下7位在青年时期接受的是处于战争年代的民国时期“旧社会”的教育。而“新中国”在49年至2009年长达60年的时间里培养的亿万学生中竟然没有一人!!!我国目前号称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但本土无一人获得过诺贝尔奖。-------“钱学森之问”在这10人中,有在中国受教育(民国教育)的.也有受纯西方教育获奖的.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中国人并不笨,我们一样可以成为世界上顶尖的大师.但是,为什么长达60年的“新中国教育”培养的亿万学生中竟然没有一人获奖呢!这不是人的问题,这是教育体制和思想观念的问题!!-------“钱学森之问”从1904年癸卯学制颁布、1905年废除科举至今,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已逾百年。从1977年重新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制度至今,中国当代教育的改革已经有30余年。应当说,积30余年来的发展和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但是,不能回避的是,今天的中国教育同样存在着许许多多让人痛心疾首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是深层次的。例如应试教育、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问题,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难以突破的瓶颈。-------《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公开信-------“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网上的一份资料,不知道是否准确,与大家一起分享:聪明的孩子(中国)智慧的学生(美国)-------“钱学森之问”能够知道答案vs能够提出问题带着兴趣去听vs表达有力的观点能理解别人的意思vs能够概括抽象的东西能抓住要领vs能演绎推理完成作业vs寻找课题-------“钱学森之问”乐于接受vs长于出击吸收知识vs运用知识善于操作vs善于发明长于记忆vs长于猜想-------“钱学森之问”美国教育是体验式学习,自由讨论,重视发掘学生个人潜力,个人特点可以得以充分发挥.-------“钱学森之问”美国课堂情况中国的教育是传授式学习。老师负责在上面说,学生负责在下面记.-------“钱学森之问”中国课堂情况-------“钱学森之问”培养“考生”还是培养“学生”?是中美基础教育的根本区别,也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中国孩子起跑领先只是一种虚幻的表象,美国基础教育使得孩子后劲儿十足,才是国人不可忽视的真相。中国基础教育属灌输知识类,美国是培养能力型。-------“钱学森之问”考察美国的教育,我们不难发现其教育精神的核心就是民主——平等精神、自由精神、宽容精神以及权利与责任公民意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严重存在着种种非民主现象,比如“话语霸权”充斥着课堂,本应生机勃勃的学堂,变成了鸦雀无声的“教堂”;机械的标准答案禁锢着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教育我们又焉能期望它能培养出有着健全的人格、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创新的意识和合作的习惯的现代人才呢。民主氛围的缺失-------“钱学森之问”因为我们的教育过多关注的是智商的培养,强调知识的灌输,有时甚至畸形发展成为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而美国教育重视智商和情商的和谐发展,更多关注的是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钱学森之问”中国的教育模式看重知识的灌输,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值得改进。美国的课程和教学则善于教导学生如何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总结-------“钱学森之问”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另外,为何我国没有诺贝尔那样的发明家型企业家,为何没有企业家设立科学研究基金会与科学奖?重钱不重人是社会风气问题所在,以人为本重的才是人,人是才之本也是财之源,一个人本身的品德修养与才学能力是知识与技能之根本,教育如果不放在品学才能的培养上,只是放在一些背书知识与技术细节上的话,怎么能造就社会尽职尽业的各类专门人才呢。如今钱老先生虽故,而问题依然留在那里,如果不予以重视,相信再过若干年问题仍然不会自动解开。那么,作为关乎国家发展与民族命运的宏大问题,钱学森之问总不能永远搁置吧?应该说,越早地直面越有利。那么,谁又能解决?如何解决?我想,仅凭安徽11名教授的信恐怕还是不行,我们必须把它作为一个专门的学术课题进行求解,让更多的专家、学者、教授乃至社会各界人士都参与进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对这个问题来一个“思维风暴”,最终拿出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出来。如果科研经费、学术教育和人才培养等领域,也按照各类重点和各类资质的行政级别化,就可能导致学术和项目评议的科研经费、市场营销等行政分配和学术职务行政化;因此,大学、科技机构与产业化市场等领域的去行政级别化可能是必由之路。出路在何方钱学森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可见,中国崛起太慢的根本原因主要在教育。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国家崛起就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中国教育界广泛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应试教育、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已有数不清的批评性和建设性的文章,然而,问题始终不见真正解决。归根结底就在于教育系统的改革始终如“老牛爬坡”,导致学校行政化趋势加剧,教师功利化趋势加剧。钱伟长进入清华读的是文科,日本侵略中国,他说我要学造飞机大炮,转学物理,终成文理皆通一代大师。基于自己的成材经验,钱伟长提出推倒“四道墙”,即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破师生之间的墙,破科系之间的墙,破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纵观中国科学界的“三钱”(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和国学界的“两钱”(钱钟书、钱仲联)的成就,都是“一心评古今文章、两脚踏东西文化”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的应试教育是“残缺的智育”,何谈大师?唯有工匠,恰恰与科学精神格格不入。(一)22年全国普及义务教育我们用22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近百年的普及义务教育之路,这在占世界1/5人口的大国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我们不仅确保了所有义务教育适龄儿童都能“不花钱、有学上”,也减轻了亿万家庭经济负担,改善了民生。此外,免费义务教育还推动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制度建设。(二)完善资助促进教育公平一是以加快发展促公平,推动入学率进一步提高。二是以资源配置促公平,坚持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将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三是以完善资助促公平。国家资助制度覆盖面更广、比例更大、标准更高。四是以规范管理促公平。通过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加强收费管理,建立教育收费听证、公示和责任追究制度等措施,行风行纪已得到明显规范。2009年反映教育乱收费的举报同比下降20.9%。(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国教育有很多优良传统,也有很多成功做法,在人才培养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与国外相比是各有短长,不必妄自菲薄。但我们也要放眼世界,认识到教育改革的空间很大,应实事求是地发扬优良传统,借鉴其他国家好的做法和经验,使教育改革更加符合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针对人才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教育规划纲要》已提出了思路举措,要加大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先试点再推开,注重对学生实施“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培养,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激发创造力和积极性。LOGO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