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深入开展,如何加强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建立健全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干部作用的长效机制,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新农村建设第一线干事创业、成长成才,成为摆在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就此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思考。一、商丘市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效2008年4月,商丘市按照全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会议的统一部署要求,利用全省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有利时机,通过资格确认、笔试、面试、体检、考察、组织研究、公示、培训、签订聘任合同等组织程序,选聘了第一批4050名大学生村干部到村任职。据统计,这一批大学生到村任职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87.5%。选聘首批大学生到村任职以来,我们加强大学生村干部的培养和管理,通过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激发了广大大学生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做法和特点是:(一)领导重视,组织得力。市委把实施大学生村干部计划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一项战略举措,纳入市委工作全局,统筹考虑、全力推进。市委多次召开常委会听取大学生村干部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大学生村干部计划的动员、选聘、培训、管理和作用发挥等工作。市委领导和其他同志多次深入到乡、村开展调研,了解大学生村干部工作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县(市)区委和乡镇党委,及时成立有关组织机构,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和服务,确保了大学生村干部工作有序推进。(二)机制健全,管理严格。一是建立成长帮扶机制。通过细化市、县、乡、村四级组织在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工作中的帮扶、帮育、帮带具体任务,督促各职能部门、乡镇党委和村级组织对大学生村干部进行业务指导,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二是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根据大学生村干部职责分工,每年年初由乡镇党委与其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年度工作任务。三是不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定期不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及时了解大学生村干部的工作动态和生活情况,督促大学生村干部认真履行职责,保质保量完成本职工作。市委、县(市)区委定期组织召开大学生村干部座谈会,全面了解掌握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加强大学生村干部之间的交流沟通,不断总结工作中的新鲜经验和成功做法。四是规范考核工作。各县(市)区结合工作实际,分别制定考核细则,由乡镇党委具体实施。市委组织部及各县(市)区委组织部适时组织人员到大学生村干部服务村进行实地调研,详细掌握大学生村干部的工作情况及群众评价,并将查访情况实事求是地反映给大学生村干部本人和乡镇领导。乡镇党委年底根据年初与大学生村干部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对大学生村干部进行全面考核,客观公正地反映其当年在农村服务中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同时,将考核结果报县委组织部备案,作为开展创先评优活动和服务期满后是否续聘的重要依据。五是建立正常退出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允许大学生村干部在服务期内自主择业、参加公务员考录等活动。对个别因工作能力差而又不思进取、在村里不能发挥作用、群众不认可的大学生村干部,经过考察确认后进行耐心教育或妥善处理。(三)注重培养,多压担子。一是做好岗前培训工作。大学生村干部考录工作结束后,市委组织部及时组织岗前培训,重点讲授当前农村工作政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村两委关系和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做一名称职的大学生村干部等方面的知识,增强了大学生村干部服务基层的信心和勇气。二是做好经常性教育工作。将大学生村干部教育培训列入县(市)区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原则,采取集中授课、实地参观等方式进行,鼓励和督促大学生村干部加强经常性学习,逐步提高,全面发展。同时,大力支持大学生村干部参加省、市培训学习,有效提高驾驭农村工作的本领。三是压担锻炼,逐步提升工作水平。乡镇党委和村两委在安排任务时给大学生村干部多分任务、多压担子,让他们在处理村级事务以及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得到锻炼提高。(四)广泛宣传,典型引导。为让大学生村干部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坚持在工作实践中培养树立先进典型,加大对典型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根据大学生村干部各自特点特长,努力培育出一批独立创业型、联合创业型、热心服务型、维持稳定型、协调组织型等大学生村干部典型。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开辟专题专栏,大力宣传大学生村干部工作的政策、优秀大学生村干部的典型事迹,努力营造关注、支持大学生村干部工作的良好氛围,激发广大大学生增强服务三农的热情。(五)落实待遇,提升干劲。各县(市)区认真落实市委提出的大学生村干部待遇有关要求,及时兑现工资及其他福利待遇。部分县(市)区还结合自身财政状况,积极协调争取县、乡财政支持,为每人每月增发了村干部工资,为每人办理了实名制邮政存折,并按行政事业在职人员标准办理了医疗、养老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有的偏远乡镇还为大学生村干部适当解决了交通经费。从而激发了大学生村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创业干劲。总的来看,大学生村干部入村后,大部分都能服从安排,虚心学习,迅速进入角色,工作积极主动,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成为党在农村工作的一支新生力量,得到了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广泛认可。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大学生村干部工作开展时间短,且人数众多,分布广泛,导致管理工作难度很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通过深入调查和认真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工作中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有的存在于大学生村干部本身,有的存在于管理者身上,有的存在于制度层面。(一)大学生村干部方面自身难以适应。一是工作经验不足,融入群众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急需人才,大学生村干部其能力上的欠缺阻碍着知识优势的发挥,他们往往缺乏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调查中发现,50%以上的大学生村干部认为自己很难与当地村民和其他干部交流,在具体工作中作用发挥不大。二是角色把握不准,进入状态难。部分大学生村干部对自身角色和工作职责,缺乏明确认识,把握不准,对工作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没有做好充分心理准备,在实际工作中不能正确处理角色转换,再加上一些乡镇和村对他们的培养和管理很不到位,基层干部没有起到很好的传、帮、带作用,从而导致一些大学生村干部浮在面上,没能真正进入工作状态。三是用非所学,作用发挥难。调查中发现,70%以上的大学生在村内只从事文书一类工作,村里的大事管不了,小事管不着,琐事可管可不管。他们名义上是书记、村长助理,实际上是最勤快、最听话、最得力的短工、杂工,随叫随到。部分大学生对村官职业感到困惑:自己到底是一个村官还是乡村干部的秘书?四是前途困惑,打消顾虑难。大学生村干部对以后的工作和出路流露出很大担忧。调查中发现,全市大学生村干部中思想不稳定者165人,占16.75%。有一位大学生村干部说:三年村官合同期满后,我们的处境会很尴尬。想留在基层,可编制有限制;去企业,三年的基层工作经验付之东流不说,再找自己所学相关专业的工作就更难了。有的大学生村干部选择脚踏两只船,在重大活动和关键时刻才回到村里,平时在外务工。(二)管理者层面认识不到位。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乡村干部对中央实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政策意义和实质精神理解不透彻,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村干部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和接班人。二是工作认识不到位。个别大学生村干部派出单位,存在着管理和服务大学生村干部与本单位无关的错误认识,把人员派出后关心支持不够,让一些在职大学生村干部产生了消极情绪。三是工作方法不到位。个别乡镇对大学生村干部的管理工作思路不清、方法不活、管理不严、措施不力,导致工作上的无序、管理上的混乱。(三)制度层面管理跟不上。一是管理机构跟不上。大学生村干部人数较多,而且分散,管理任务较重,目前全市只有个别县成立了专门大学生村干部管理机构,其它县(市)区依托县委组织部组织科进行管理,尚未成立专门机构,组织科人员本来就少,而且工作量大,没有更多精力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从而造成管理跟不上。二是管理办法跟不上。由于此项工作还处于摸索状态,尤其在日常管理、工作督查、目标考核等方面缺乏一套与其相配套的激励约束机制,亟需出台制度加以规范。三是教育引导跟不上。缺乏一套有针对性、便于操作的帮带培训模式,没有抽出一定时间对大学生村干部进行教育,很少开展谈心交流活动,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不深、不细、不具体,只是在安排部署突击性工作时,把大学生村干部集中起来讲几句话,缺乏有效的、一贯的思想政治工作。四是管理落实跟不上。目前大部分县(市)区都研究出台了大学生村干部管理暂行办法,但落实时个别乡镇认真研究少、组织学习少、对照执行少。有些乡镇仅停留在点点名、提提要求这样的层面上,至于大学生村干部是否下到村里,在村里开展了什么工作、效果如何,则过问不够。三、主要对策及建议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应着力以建立和完善制度为保障,以思想教育为动力,注重在管、育、用、激环节上求规范、提素质、选载体、增活力、促成效,确保大学生村干部能安下心、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一)在思想上多沟通,确保大学生村干部稳得住。大学生村干部思想活跃、热情高,但缺乏韧性耐力,特别到条件落后、工作艰苦的农村开展工作,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心理落差,容易挫伤他们的锐气。为此,应从思想教育入手,把沟通思想作为引导大学生村干部建功立业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去落实,努力做到三个关心,建立两套机制,及时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思想动态,引导其安心工作、健康成长。做到三个关心:首先是关心他们的物质生活。让他们吃有吃处、住有住所,保持旺盛的工作精力。其次是关心他们的文化生活。如举办大学生村干部联谊会、联欢会等文娱活动,增进相互之间的沟通了解,达到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目的。再次是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加强正面引导和宣传,要借助新闻媒体加强对大学生村干部的宣传力度,树立典型,扩大影响,让大学生真心实意地去发挥才干,让广大村民理解,从而以更多实际行动支持大学生村干部的工作。建立两套机制:一是建立组织关怀机制。把组织关怀落实到包括县级组织部长、乡镇党委书记、农村党员在内的相关责任人身上,引导大学生村干部转变就业观念,帮助他们树立基层创业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建立谈心制度。采取每月在乡镇开展一次领导班子集体约谈大学生村干部、每季度在大学生村干部中组织开展一次座谈交流、每半年县级组织部门组织一次总结座谈等方式,让大学生村干部们结合工作实际谈体会感受,总结成绩,查找不足,促进共同提高。(二)在管理上多规范,确保大学生村干部下得去。加强管理、规范运作,是提高大学生村干部工作水平、促进其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要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作用,创新机制,完善制度,狠抓大学生村干部的管理,在逐级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干部专门管理机构、解决有人管事的基础上,做到以创新促管理、以管理促规范,实现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一要创新跟踪管理机制。结合中央、省委有关精神,借鉴外地经验,尽快研究出台《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办法》,健全完善定期联系和联席会议等制度,层层建立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台账,一人一档,跟踪服务,动态管理,及时掌握他们的工作、学习、考勤、奖惩情况,定期分析他们在思想、工作、能力、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到跟踪不断线、管理不放松。二要创新动态考核机制。坚持对大学生村干部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改变年终考核一锤定音的模式,实行半年考核与日常管理相结合。一方面,参照乡镇干部管理体制将大学生村干部纳入统一管理,每半年采取个人述职、群众测评、走访座谈等方式,集中考核一次。另一方面,通过经常性调查走访,听取乡镇和村两委领导班子成员意见等途径,及时掌握大学生村干部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将半年考核和平时掌握情况对接、互为印证,综合比较和全面衡量大学生村干部的德、能、勤、绩、廉,重点了解和掌握工作实绩,注重发挥考核的激励鞭策作用,把考核结果与大学生村干部的去留以及奖惩、工资、职务晋升结合起来,激发其内在动力和创业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