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综述摘要人才培养目标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和首要任务,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明确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二是明确制定该目标的依据;三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关键词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一所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学校办学定位的综合反映,它是由学校类型定位、层次定位、学科专业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等因素共同决定的,因此,如何选择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必须综合分析学校办学定位的各个方面,不同的办学定位决定了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同类型的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不尽相同。㈠应用型人才与培养目标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按照人作用于社会各领域的形态、性质对人才类型的甄别,是相对于学术型人才而言的。具有利用客观规律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科学原理和发明创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于社会各领域实践活动的人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大学与社会连接的纽带,其他步骤都是围绕目标展开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类型的人,即职业领域和人才规格。人才规格包括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基于社会和学生的具体要求制定的,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服务于社会各领域实践活动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与理论型人才相比,只是类型的差异,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根据在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知识和能力所包含的创新程度、所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应用型人才可以分为如下层次:技能型、技术型、工程型[1]。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也有不同层次,如专科学校、本科院校、研究型大学等,并且有不同类型的目标定位,以形成自身的特色,满足社会发展对不同应用人才的需求,在与社会、市场的互动中求得学校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共生双赢。㈡、应用型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有着本科教育的共性,但它又有别于普通本科,普通本科在重视理论教育的同时忽略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在工作后不能很好很快地“学以致用”,缺乏知识应用的灵活性,而应用型本科更强调的是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同时,应用型本科也不同于专科层次,职业专科生只注重技术应用,知识面相对狭窄,适应能力较弱,而应用型本科要求学生具有较为宽厚的理论基础和可供广泛迁移的知识平台,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和独立处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进一步发展的后劲。应用型本科教育既非宽泛的工程科学教育,亦非狭窄的职业技能培训,而是培养具有一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或岗位群并适应其需求,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层次的大学其人才培养目标会有区别,这是不同层次大学基本职能不同使然。研究型大学以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为主,以为社会培养大量高层次拔尖创新型理论人才、学术型人才和进行原创性、基础性科学研究为主要职责;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在大量培养专门应用人才基础上,重视高层次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目标,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面向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应用型、技能型的专门人才为目的。随着高教规模的扩大,本科教育已经从学术型的精英教育走向应用型的大众教育。精英教育时期,大学培养的主要是学术型人才。大众教育时期,如果仍然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显然就脱离了社会需要,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学生就不了业,企业也招不到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生产管理一线,使其具有适应高新技术发展及自我学习、提高的能力。相对于技能型人才而言,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更宽厚的知识、更强的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更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相对学科型人才而言,具有更快的操作适应能力,更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主体规格为:基础实,知识宽,能力强,素质高,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专业能力,要求上手快,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好的职业技能意识,注重技术实施和技术运用,善于解决生产和管理一线中的实际问题,能够被单位用得上、留得住[3]。二、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新建本科院校把“应用型教育”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确定人才培养目标。㈠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背景新建本科院校对于具体行业的人才需求以及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应当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调查与研究,甚至对未来三五年内地方或具体行业的人才需求变化要有一个较为准确的预测。这类高校更多地应体现现代“大众教育”的诸多特色。其所培养的学生不以通才标准为发展目标,而是有比较强的专业和行业特点,以“特色”取胜,但也非传统的“专门教育”,而是具有“通才底色”甚至“通才特质”的“专门教育”[4]。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主要不是“学问家”,而是熟悉现代科学知识、管理知识,掌握当今各类应用能力的高级专业人员,是工业化向信息化时代转型和发展过程中各行各业急需的各类应用型、行业特色型人才。㈡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人才时应坚持理论科学教育与实践训练并重的原则,人才培养的重心不在于使学生掌握系统、高深的理论知识,而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和系统的职业训练,使其成为在某一领域能够独立从事职业活动的人才。总体上,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必须达成两方面特征要求:一是人才培养要体现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达到高等教育本科层次的学业标准,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二是培养的人才是应用型的,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5]。应用型本科人才是较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和要求应当是既突出“应用”,又强调“较高”层次。主要把握好“四个有”,即:有较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防止和克服随意降低专业理论教学质量标准、与专科甚至中等学历的技能型人才同质化的倾向;有较宽的知识面,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应用性知识和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形成与其应具的能力、素质相匹配的知识结构;有较强的能力,既有胜任相应岗位的技能技艺,善于动手实践、设计规划和组织协调,又有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知识进行技术、管理、制度等创新和二次开发的能力;有较高的素质,既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又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人文素养、心理情趣、意志耐性、协作精神等较高的综合素质[7]。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当前众多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突出的问题是培养目标过于笼统和趋同,课程结构和内容遵循传统的学科导向,教学形式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评价以考试为主,教学制度不够灵活,特别是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制度和评价相互脱节。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应从这些方面着手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并且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㈠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承担的人才培养使命不同,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以市场为主导,依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师资状况等因素,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类型,建设科学的人才培养规划和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既不能定得过低,也不能定得过高,不要盲目追风,跟在研究型高校后面,追求“高层次”,也不要“错位经营”,要把握好技术型应用人才与工程研究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区别。新建本科院校的特点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即在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培养直接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一线生产、管理创新人才[8]。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为:体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区域产业和区域经济高度对接;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主要面向区域企业和基层单位,直接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适应于地方生产、生活等职业岗位第一线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㈡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课程是人才培养目标在微观层次的具体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内化于课程,学生在达到课程要求的同时也达到了培养目标。新建本科院校构建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应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建设由学术、技术、职业和人文交织的刚性课程平台和多样化的柔性课程模块,共同组成“知识面宽,应用性强,理论与实践渗透”的多元课程模式,保证学生学习的系统性、连续性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科学性[9]。1、建设应用性本科教育课程平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既要体现职业化,增加一定的应用性新课程,也要重视课程的人文化,加强通识课程,大致可分为三个课程平台。学科课程平台,是依据应用学科的发展来设置课程,在基础课程,专业基础、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应用性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科理论知识和用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能力平台,包括根据学科要求和行业的用人需求,按照不同的能力要求来设计并设置的实践课程,以及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职业能力和科技训练,引导学生较早地、系统地参与探究性实践活动。综合素质平台,以基本素质课程和职业素质课程为主,侧重于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最终促进个性的发展。三个平台既相互独立又有机结合,学科知识增长与应用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相互促进,体现出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刚性特征[10]。2、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最有效手段,应用性人才培养必然要突出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建立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除了要确保实践教学内容的比例,还要使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13]在教学中,不断提供给学生创设相关实习情景,比如让学生加入某项课题研究、带领学生实地调查、让学生做研讨报告等。把实践教学环节贯穿到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每学年或每学期都安排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将其设计成相互关联、环环相扣、逐步升级的模块化实践教学课程进行建设,依托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合作平台,将四年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分阶段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素质和能力要求层层递进,以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核心应用能力[11]。3、加快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方法上,应积极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研讨教学法”、“调研法”等。“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为基础开展教学,在工程实验课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规划和执行实验项目,制定工作范畴、中期工作成果和总结工程成果。“实验教学法”,在化学、物理等专业的许多课程中把实验教学作为主要教学方法,不仅强调学生设计和开展实验的能力,还注重培养学生解读实验结构,并通过口头或书面实验报告的形式表达和展示实验成果的能力。“研讨教学法”运用研讨班的形式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与学生们开展各式各样的演讲和交流活动,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主题研讨会等。此外,实习实验、调查、项目设计等学习模式通常需要有实验或实习指导教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由“导师”对学生进行专门指导,增加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但考虑到大部分高校师资力量有限,给每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是不现实的,可以聘请研究生作为实验或实习的“导师”,还可以成立由3—5人组成的“兴趣学习小组”,然后按兴趣小组类型配备一名“导师”[14]。4、实施面向实践能力的学业成就评价学业成就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学业成就评价标准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用型人才以改造世界为主要任务,是行业的“师”字号高级专门人才,如工程师、经济师、律师、教师等高级专门人才,其专业口径较宽,适应面较广,理论水平较强,实践能力更强。因而,应用型人才的学业成就评价不仅重视对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侧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分析、理解与应用,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核以及合作精神培养等等旧。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从以前偏重于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评价转变为更加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评价[12]。改变传统的评价体系,将实践课程纳入和理论课程一样的考试课程范畴,加强对应用能力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与考核,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同时采用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