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特色经验案例:“金融+信用”赋新能乡村振兴添动力**省**市**县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文件精神,创新开展“金融+信用”服务,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有效发挥了助推作用。一、优化机制设计,推进“金融+信用”开展。一是完善制度。在切实抓好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文件宣传、落实和细化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向相关职能部门、金融机构问需问计,该县出台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1+6”制度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办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考评办法》等文件,从制度层面多角度、全方位推动“金融+信用”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二是建立机构。成立由县委书记任顾问,县长任组长的县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任组长,32家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县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立由各乡镇长任主任的乡镇金融服务中心和各村书记任主任的村金融服务站。通过建立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的组织体系,共同助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稳步推进。三是强化考核。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对金融机构和乡镇的绩效考核内容,用鲜明的工作导向推动工作落实落细。同时,由人民银行县支行牵头,建立金融机构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交流协商机制,有效统筹各项工作主体和实施步骤。二、创新信贷方式,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一是上门采信,量身设计信贷产品。通过“一村一机构”模式开展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整村评级授信工作。金融机构根据村委对农户信用评级结果,上门采集信息进行综合评判,针对不同产业、不同类型的农户,量身设计贷款方案和信贷产品,为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核定3000元至30万元不等的信用额度,并发放“免担保、无抵押”小额信用贷款提高农户信贷获得率。截至2022年7月末,该县已累计完成40562户农户入户走访,为其中33850户农户评级授信,授信金额合计14.49亿元,并为3478户农户发放信用贷款2.23亿元。信贷资金精准滴灌到农户产业升级、集体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金融活水。二是网络授信,加快贷款速度。各金融机构通过开发线上产品,运用平板终端和大数据采集农户信用,让农户的金融业务线上办、掌上办、随时办,从信息采集、评级授信到贷款放款“一条龙”服务,有效提升了农村金融的便利程度,实现了金融服务从“线下跑”到“线上跑”的转变。线上贷款最快可以做到当天申请当天放款,满足各类涉农主体的用款需求。目前,该县各金融机构共有“惠农E贷”“福祥E贷”“邮易贷”等线上贷款产品近10种,其中县农业银行的“惠农E贷”产品运行至今已累计为680户农户发放贷款1.5亿元。三是积分增信,激发基层治理活力。制定并出台《**县开展基层社会治理积分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将金融服务工作与积分制试点工作同步推进,实行村(居)民行为与金融信用挂钩管理。行政村将基层社会治理、村规民约等各项事务转化为量化指标,对村(居)民按照积分项目逐一进行评价后形成农户积分,各主办银行分别制定“积分增授信”的操作细则,在整村授信原有额度的基础上,给予积分较高农户“增额度、降利率”的金融优惠。通过将“金融服务”与“积分管理”有机结合的创新举措,让农户的“小积分”撬动了金融资源的“大信用”,农户信用价值得到了动态反映,大大增加了农户参与信用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此项工作在该县18个乡镇的36个行政村进行试点,得到了农户一致好评。三、强化风险防范,确保信贷资金安全。一是加强与农担合作。通过促进农业信贷担保公司改革,将**农信担保公司芷江办事处改制成“独立运行、自负盈亏、目标考核”的规范担保公司,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担保公司的风险分担作用,进一步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贷款的可获得性。二是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探索建立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明确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放的贷款,贷款损失将根据贷款主体、贷款金额的不同,由金融机构与风险补偿金按一定比例分担,充分发挥风险补偿金的缓释作用,为防范金融机构涉农贷款风险保驾护航。三是创新信用担保模式。实行“信用互助”信用担保模式,引导有条件的行政村以村为单位设立信用互助基金,出资成员由本村农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村集体经济等组成,保证金存放于指定银行,授信放大倍数为10倍,成为信用担保机制的有力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