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发展心得体会发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发展心得体会发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发展,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人类现代化发展道路和人类文明形态发展方向所作出的原创性贡献。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人与地、人与绿色空间、人与野生动植物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任务更加艰巨。构建和谐共生的宜居城市,不仅是北京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对全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引领示范作用,为“地球生命共同体”建设贡献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着成效,主要体现在生态效率不断提高、绿化率不断扩大、水资源不断优化、资源垃圾化水平提高、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美丽乡村”逐渐增多。然而作为高密度超大型城市,北京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大城市病”凸显,生态修复历史欠账多、问题积累多、现实矛盾多,生态保护修复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这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在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亟须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整体视角出发,强化顶层设计、突出规划引领,积极探索首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转型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际化大都市”,切实筑牢首都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沙”空间合理布局是北京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际化大都市”的基础条件。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北京市作为快速发展和人地矛盾问题突出的城市,更加需要合理安排“山水林田湖草沙”空间布局,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要以“一屏、三环、五河、九楔”的绿色空间结构为基础,强化西北部山区重要生态源地和生态屏障功能,以三类环型公园、九条放射状楔形绿地和九大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分布区为主体,通过河流水系、道路廊道、城市绿道等绿廊绿带相连接,形成“一屏、三环、五河、九楔、九田、多廊”的市域生态空间结构;进一步结合自然资源类型、生态系统受损退化程度及生态保护修复目标的差异等,细化二级生态修复分区;通过区块为主、条块结合的方式,统筹生态修复分区内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类生态要素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北京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基石。北京野生动植物种类达2600多种,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生物多样性保护家底厚实。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北京持续扩大绿色生态空间,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通过城市绿化隔离带、城市公园等绿色空间改造与模拟,构建城市野生动物生息繁衍区域。要将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穿插种植于每一片适宜的生态空间,通过补植食物源植物,构建乔灌草多层次复合微生态体系,建立公园、小区的食物、水源投喂装置,小微湿地建设等形成野生动物栖息环境,为人与动物和谐共生提供基础条件;以建设生物多样性之都为目标,以生态修复为措施,合理布局空间与配置条件,鼓励更多单位和个人参与,让诗意栖居梦照进更多人的现实;同时,对标国际前沿、对接国家战略、对准社会需求、对照现实问题,立足北京自身特点和发展定位,坚持推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将首都建设成为全球顶级生物多样性都市、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窗口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首善之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是北京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际化大都市”的内在动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离不开对“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认识和遵循,“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应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行为规范。要通过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行动,全面贯彻绿色发展观,提高社会成员整体的自然保护意识,将绿色低碳理念和行为落实到工作生活的每一方面,打造亲近自然的和谐氛围。同时,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院校合作,建立专家智库,形成专业咨询团队,为北京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际化大都市”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撑。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