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程培训心得体会范文(最新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程培训心得体会范文(最新4篇)【导读】这篇文档“高中历史程培训心得体会范文(最新4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高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4【第一篇】高中历史教学心得体会据调查,高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反思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得不思考高中历史究竟该怎么上?优秀的高中历史课应当具有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对照上述历史课“四性”,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一.加强史实教学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中写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感知历史阶段主要向学生呈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等具体史实。感知历史阶段,学生不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忽视、削弱感知史实阶段是存在的,自觉不自觉地抹煞了感知史实阶段的内容和意义,影响历史教学效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史实教学呢?首先教师要认识史实教学在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使史实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形象。再次是补充丰富、具体的史实,历史细节越清楚学习印象越深刻,甚至终身难忘。历史教师要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例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时,给学生讲了胡适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适得到一块上好的鸡血石图章料,决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师傅,刻“胡适之印”即可。篆刻师傅认为胡适是白话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话写文章的大家,影响这么大,怎么刻图章还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字,于是自作主张地把“胡适之印”改刻成“胡适的印”。三天之后,胡适收到印章,发现上面刻的是“胡适的印”时,哭笑不得。通过这个事故学生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重大影响印象非常深刻。二.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方法历史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识视为真理,奉为神圣,要求学生死背史实和结论,质疑意识缺失。基本史实和历史结论构成历史的陈述性知识。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即二重性。客观性指史实的客观性,主观性是指结论的主观性。历史结论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史实是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也不能说就是绝对的历史真实,可能个别史实也是谬误。历史结论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我们更需质疑。例如,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而今帝国主义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们还要学习借鉴。再如,经济危机在旧教材中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哪个国家能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还有,在旧教材中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是否客观、公正?要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首先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教师要关注史学动态,查阅历史资料,敢于质疑。其次是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05页的活动课: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讨论题目是: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教材还给学生提供了有关资料、参考论文。通过这个活动课,使学生明白对辛亥革命评价有多种观点,但不管哪种评价都要有依据。三.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新历史观我们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使用历史旧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新史观。例如,我们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中国近现代史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中国近现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用全球史观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变化。四.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历史课程的最高目标。然而说教式、教条式、僵化的历史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导致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例如,大跃进中饿死很多人,有的同学认为控制了中国人口增长。又如,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有的同学认为是美国强权政治的报应。这些都反映了学生对人生命权的不尊重,是人文精神的缺失。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素材,让学生在感知丰富、具体的史实过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认真学习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新版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专著、读经典的历史专著和重要的历史期刊,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念,积极投身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历史魅力课堂。高中历史教学心得【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的疑问老师们:很高兴能够有机会与这么多历史界的同仁共同的学习、思考、交流,今天我要讲的主题是《高中历史教学的疑问》,我想要思考探讨这一问题,就必需把它放到整个教育的层面上来,否则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是肤浅的,甚至可能是完全背离的,只有将这一问题放到教育整体的高度,才能真正的从本质上去认识,同时也才能把握解决这些疑问的方向。我想从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出发。什么是教育?古往今来有过许多不同的论述,撇开一些政治的社会的因素,从本质上说应该是促进人的发展,在各种论述中,我比较赞同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卢梭的概述,“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意思是每个人如同一颗种子,只要有适合的土壤、充足的阳光、适当的气候条件,它就能破土而出,得以生长。美国教育家杜威在这基础上做了补充,“生长即目的”,即在生长的前头并没有另外的目的,比如将来成为栋梁之才,适应社会,找个好工作等等,再比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明显的功利目的,可以说是精辟地道出了教育的本质。按照这个观点,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分析衡量教育的尺度,就是应该站在人的高度来认识,而非功利的角度,从人的高度我赞同我国著名学者王国平的观点,分为人性的尺度和人生的尺度。人性尺度是指:教育应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的生长,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外来的所谓知识,这种强迫接受就如同柏拉图所问的“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就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盲人的眼睛...”。人之为人的最优秀的品质应该是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智育是发展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应该是追求崇高的精神,而不是灌输各种道德规范。人生尺度是指:教育应使受教育者现在的生活就是幸福而有意义的,并以此为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看教育是否成功,就看是拓展了还是缩减了受教育者的人生可能性。我们在这里特别强调“教育应该受教育者现在的生活就是幸福有意义的”,我们一直有这样的一种传统的观念,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请问桂花香从哪里来?牡丹花香哪里来?有那么多花香没有从苦寒中来呀。素不知有多少人在“磨砺”“苦寒”中被摧残,而世界上也绝没有一所存进“苦难”成本而能够支出“幸福”利息的银行。在这里我们并不否认勤奋刻苦,经受各种历练、考验,我们强调应该符合教育规律、符号人的成长规律,有兴趣、有意义。我们老是强调以后会幸福的,无限的推迟幸福,其实是幸福的漠视和虚无化。衡量一所学校的优劣,主要是看这所学校是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而环境的良好与否,最关键是看:有没有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氛围和优秀的老师,而绝非硬件设施的漂亮完善与否。(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就是显著的例子)。自由的氛围,主要是时间的自由和思考的自由。学生必须有时间沉思和自由的思考。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爱学生胜于爱金钱和名利,值得学生感念的老师。而非仅仅能取得好成绩的老师。我们现在很难有这样好的学校,也很难有这样好的老师,因为衡量好学校和好老师的标准出了问题。从以上对教育问题的基本认识出发,我们可以来思考探讨“高中历史教学的疑问”这一主题了。(一)历史教学中功利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矛盾问题;历史学科是一门很典型的人文学科,是进行人文主义思想培养和提高自身人文素养重要学科,然而功利主义的教育思想弥漫着历史教学,弥漫着整个教育领域。历史教育是整个教育领域的一部分,不可能做到洁身自好。可以说,我国的教育在49年以后实际上走上了一条功利主义的道路。开始是政治挂帅,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共产主义接班人”。历史教学也是围绕为政治服务,从历史教学内容的编订到历史教育教学的目的都是如此。它的着眼点,不是培养人而是能不能成为为国家服务的“一种有用的机器”“一种服务于政治的劳动工具”;不是关心人文精神培养,实际上更可能是压制人自身的和谐、健康成长。要求做一颗革命机器上的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后来,政治不行了,又来了分数挂帅,一切为了应试,一切为了分数,所谓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人成了分数的奴隶。作为高考科目的历史学科当然不能例外,现在主要是这种功利主义思想支配着,对个人和家庭来说,就是要考个好分数,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急功近利,不考虑人文主义思想的成长完善,甚至不惜违背人的成长规律。人文主义的教学是注重人性的需求,关注人的成长,以人为中心,以健康成长、能够幸福而有意义为目的。功利主义的教学要求是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以考试为中心,以成绩、升学为目的。于是不同的教学就产生了,在历史教学中也充分体现出来,比如学文艺复兴运动,从功利主义的应试要求出发,我们会条理清楚,面面俱到。分析其背景:文艺复兴最早发生在哪个国家?什么原因促成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生?意大利原因:(逐条列出)(1).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2).人们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3)意大利保留了较多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4)印刷术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条件。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主要有哪些?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初期三杰:但丁《神曲》、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薄伽丘《十日谈》后期代表: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通过材料分析)莎士比亚对人的赞美与薄伽丘对人性的肯定有何不同?这种不同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薄伽丘:关注的是人的自然本性;莎士比亚:提升了人性的高尚和尊严,更崇尚人的理性。历程:从质朴走向高雅和精致。文艺复兴的实质、评价表面上: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形式)实质: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性质)把人和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评价进步:①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是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②推动了当时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的发展。不足:过分推崇个人主义,导致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看起来条理清楚,分析透彻,学生似乎也容易掌握。大都由老师分析,逐条列出,也有让学生归纳,整理而出。目的就是为了考试。我们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出发,关注人、人类的发展:我们就会去探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