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87)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关于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现状调研报告一、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指导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形势发生着变化,国家安全面临的现实威胁和潜在挑战。而青年大学生作为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其安全意识的强弱与安全素养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发展的前途命运。教育部《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指出,“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使广大学生牢固树立国家安全意识,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党和国家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工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也表示,要完善思政课课程教材体系,将总体国家安全观编入课程教材。加强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不仅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水平、实现其由“自然人”到“政治人”的转变,更对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至关重要。二、当前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现状与问题笔者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对**省**市**所高校共发放问卷****份,回收问卷****份,其中有效问卷****份。通过对问卷结果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归纳出当前大学生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认知、认同以及其接受相关教育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1.大学生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认知水平较为低下,与认同情况不成正比。一是对“总体国家安全观”内涵的理解存在偏差。调查发现,超过**.*%大学生对总体国家安全观表示高度认同,同时**%的大学生表示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概念及内涵不太了解,这说明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高认同-低认知”的矛盾。“高认同”是指,高校学生都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与维护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表示高度认同。“低认知”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认知广度不足,多数学生对国家安全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政治、经济、军事等传统领域,对科技、信息、文化等非传统领域则缺乏必要了解;另一方面是认知深度不足,即学生对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认知缺乏思想内化与行为约束,其所掌握的国家安全知识呈现出浅层、片面、模糊的特征。“高认同”与“低认知”对立的矛盾,使得部分大学生对总体国家安全观存在盲目、非理性认同现象。二是主体的责任意识淡薄。调查发现,总体国家安全教育在高校开展过程中存在着“高满意度-低成效”的问题。当前,大学生普遍对学校开设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相关课程表示满意,然而上述“低认知”的情况却反映出这类课程实际成效是有限的。一方面,学生对国家安全教育课程的关注点在于课程负担与给分情况,课程传达的国家安全意识、国家安全素养很难内化于心,无法树立起居安思危、共筑“人民防线”的责任意识。部分学生乐观地认为,处于和平年代的中国不存在国家安全问题;即使问题真的存在,也需要依靠政府和军队处理,个人力量有限无法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学生满意于当前课程的“低负高分”,使得课程的实际效能难以发挥,大学生的防范意识、忧患意识和保密意识得不到加强,承担维护国家安全责任也就不能外化于行。2.教师授课模式有待创新发展。一是高校缺乏专门从事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开展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专业化师资队伍。考查现行教育的任课教师构成可以发现,相关课程主要由学校保卫处干部、学工辅导员等兼职完成。由于长时间从事理论教育,许多教师缺少对现实国情的认识与把握,容易造成理论与现实脱节的情况。其次是对于国家安全的讲授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国家安全领域方面,欠缺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深度理解与认知。专门化、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匮乏,使得教师的主导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二是当前大多数教师的授课模式趋于固化。一方面,部分教师对最新的国家安全动态和国际局势缺乏深入的了解,导致教育内容浮于表面、滞后于时代发展或者与现阶段教育重点不相匹配,所授课程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上课照本宣科,教学内容多年不予更新。大多数教师机械地宣读《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条文,跟不上“**后”“**后”学生的实际思想,无法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3.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全面的教学内容、综合的保障机制和多样的教学方式。一是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课程开设零散,大多数高校虽然都设有相关课程,但课程与课程间、课程与不同学科间缺乏联系,尚未形成科学、系统的国家安全教学体系。具体而言,许多高校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的方式或是将有关知识穿插于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等通识课程中,或是举办主题讲座进行知识普及,抑或是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新生入学军训等特殊时间节点开展宣传活动。课程设置不确定性大,课程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教学成效较低,导致学生对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度。二是高校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缺乏全面的教学内容。现行教育的教学内容单一集中在传统国家安全领域,这与日益复杂的国家安全形势不相匹配,也使得缺少非传统领域安全内容的教育。因此,高校总体国家安全教育要提高教学效果,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进一步扩大非传统领域的国家安全教学内容的比重,全方面进行总体国家安全教育。三是许多高校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方面缺乏系统的综合保障机制。当前高校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具有多样性的特征,且在不同环节有着不同表现,如:前期存在定位不清晰、目标不明确的问题,中期存在教内容不系统、资源开发不及时的问题,后期又存在考核体系与评价标准的不完善。多样的问题需要综合的治理,这也就要求主管部门从增加经费投入、规范课程设置、完善教学评价与督导机制等方面同时发力,建立全方位的保障机制。尽管部分高校已经着手相关工作,但由于各缺乏规范的操作体系,重活动开展、轻育人效果的现象仍然广泛存在。四是开展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渠道和方式比较单一。教学以传统课堂讲述为主,重理论轻实践,形式单一、内容老套,缺乏时代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现象是,国家安全教育由“教材”书面体系转向“教学”话语体系的过程存在阻碍。“教材”书面体系指以政治或文件话语为主导的安全教育体系,学生课堂参与程度低;“教学”话语体系指以对话式话语为主导的安全教育体系,学生课堂参与程度高。只有实现这一转变,才能改变“填鸭式”教学现象,改善大学生“抬头率”不高、缺少师生沟通和互动等问题。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对策建议1.强化意识——主观客观双维协同推动认同理性化。一是主观层面,要鼓励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主动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引领、强化爱国主义情怀的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讲座展览、媒体平台、实践体验、文献书籍等形式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与意义,构建国家安全知识体系。鼓励学生养成关注时政热点等习惯,不断通过理论与实例的结合巩固、强化、拓展自身国家安全知识体系,为感性认同向理性认同的转变夯实理论基础。二是客观层面,通过引导大学生接受国家安全系统化学习训练,推动大学生爱国情怀外化为爱国行为。要将由于爱国主义热情形成自发感性认同转化为自觉理性认同,就要持续提升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的知晓度与参与度。高校可以通过实地考察革命遗址、唱红歌、表演主题话剧等多样化的爱国主义系列实践活动形式,推动总体国家安全教育由校园走向生活、由情怀走向行动,使大学生在日常实践中提高责任意识与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2.聚合资源——学校社会双管齐下促进认知清晰化。一是充分利用学校资源。高校可以在对本校师资数量、专业方向等进行考察的前提下成立领导小组,对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统一组织与整体规划。同时,要高效合理地利用校内学术资源,依托自身优势学科与科研平台深化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从而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增强教育的可理解度与可接纳度,真正实现入耳、入脑、入心的目标。切实发挥院校联动作用,调动学院平台、学校平台两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浸染式教育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切实体会国家安危的重要意义、增强国家安全意识。二是合理借助社会资源。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整合社会力量,推进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有教育基地的作用,通过在校设置专门职能部门进行对接,加强高校与教育基地间的交流互动;积极推动实践基地不断完善升级,以更好地满足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地区经济优势、政治优势与文化优势等建设新的综合教育实践基地,从而增强总体国家安全的传播力和对高校学生的吸引力。只有将校内教育与全面统筹社会资源结合起来,才能更加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实现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科学、全面、清晰的认知,增强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和能力。3.创新模式——内容形式同向发力实现课堂高质化。一是在课程内容上,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切实发挥各高校思政大课堂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宣传普及作用,转变思政课程的传统教学内容,从政治、国土等领域拓展至文化、生态、核、网络利益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同时将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贯穿高校课堂始终,加强专业理论学习与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联系。从当前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现状出发,综合国家相关法规政策,结合不同专业落实到具体措施,最终实现国家安全理论与大学生实践的统一,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设置中,可以将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结合起来,对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等进行介绍;经济类专业课可以将“中美贸易”等事例与经济安全结合、计算机类专业课则可结合5G技术等加深对网络安全的理解等,更好地培育具备国家安全意识和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在教学方式上,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发挥互联网优势,将“线下”(课堂教学)与“线上”(网络教学)相结合,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充分利用“MOOC(慕课)——解码国家安全”等线上教育平台宣传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性,以此扩大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影响力,把优质教育课程面向全国高校推广。在利用媒体平台的同时,充分发挥新媒体资源作用,如建立国家安全教育案例库等,以学生关注的国家安全热点问题为切入点,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教学效果。线下教育作为高校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主要形式,更要注重形式创新,一方面,可以依托校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知识竞赛、演讲辩论、文艺表演等集思想性、互动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可充分借助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特色教育活动,引导全校师生深入理解、主动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4.完善机制——激励督导左右开弓引导盲目满意理智化。一是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师的新担当与新作为,为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开展注入新活力。完善激励机制,一方面,高校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设置优质课程、优秀讲师评比等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榜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表彰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方面成效显著的教师与单位、进行正向激励的同时敦促课程反响消极、教育开展滞后的教师与单位进行反思。将正向激励与反向激励结合起来,实现由弱变强、强而更强的效果。此外,为防止教育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还需要不断改进考核方式方法、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等,以促进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配套措施的完善。二是完善教学督导机制,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在对教育者进行督导的维度,发挥校方督导作用,明确日常督导工作要求、将功夫下在平时。学校层面对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开展具有指明方向、提供支持的作用,加强校方督导不仅有利于以教育者、受教育者外的第三方视角推动课堂改进,也有助于给校方总体教育方针的制订提供依据。同时,学生作为接受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对象,对课堂有着最为直观也最为真实的反馈,因此也要重视学生评价的作用。在对受教育者进行督导的维度,可以将学生参与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活动的情况与相关课程考核成绩作为评奖评优依据。此外,可以定期通过电子问卷等形式对学生有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认知认同情况进行把握,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树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