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教学设计【参考4篇】化学平衡教学设计化学平衡教学设计【第一篇】学习目标:理解化学图像的意义,能用化学图像分析、解决相关问题。重点、难点:认识化学图像,能用化学图像解决相关问题学习方法:自学、探究、训练学习过程:课堂预习相关理论对于化学平衡的有关图象问题,可按以下的方法进行分析:(1)认清坐标系,搞清纵、横坐标所代表的意义,并与勒夏特列原理挂钩。(2)紧扣可逆反应的特征,看清正反应方向是吸热还是放热、体积增大还是减小、不变、有无固体、纯液体物质参加或生成等。(3)抓住变化趋势,分清正、逆反应,吸、放热反应。升高温度时,v(吸)>v(放),在速率一时间图上,要注意看清曲线是连续的还是跳跃的,分清渐变和突变,大变和小变。例如,升高温度时,v(吸)大增,v(放)小增;增大反应物浓度时,v(正)突变,v(逆)渐变。(4)看清起点、拐点、终点,看清曲线的变化趋势。(5)先拐先平。例如,在转化率一时间图上,先出现拐点的曲线先达到平衡,此时逆向推理可得该变化的温度高、浓度大、压强高。(6)定一议二。当图象中有三个量时,先确定一个量不变再讨论另外两个量的关系。一、速率-时间图象(V-t图象)例1、判断下列图象中时间t2时可能发生了哪一种变化?分析平衡移动情况。(A)(B)(C)例2、下图表示某可逆反应达到平衡过程中某一反应物的v—t图象,我们知道v=Δc/Δt;反之,Δc=v×Δt。请问下列v—t图象中的阴影面积表示的意义是A、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时,该反应物的消耗浓度B、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时,该反应物的生成浓度C、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时,该反应物实际减小的浓度二、转化率(或产率、百分含量等)-时间图象例3、可逆反应mA(s)+nB(g)pC(g)+qD(g)。反应中,当其它条件不变时,C的质量分数与温度(T)和压强(P)的关系如上图,根据图中曲线分析,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达到平衡后,若使用催化剂,C的质量分数增大(B)平衡后,若升高温度,则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平衡后,增大A的量,有利于平衡正向移动(D)化学方程式中一定有n>p+q练习1、图中a曲线表示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X(g)+Y(g)2Z(g)+W(g);△H=QkJ/mol的反应过程。若使a曲线变为b曲线,可采取的措施是A、加入催化剂B、增大Y的浓度C、降低温度D、增大体系压强练习2、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M(g)+N(g)叙述正确的是R(g)+2L,在不同条件下R的百分含量R%的变化情况如下图,下列A、正反应吸热,L是气体B、正反应吸热,L是固体C、正反应放热,L是气体D、正反应放热,L是固体或液体例4、如图所示,反应:X(气)+3Y(气)2Z(气);△HP2)下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中Z的百分含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应为分析下列各图,在平衡体系中A的质量分数与温度t℃、压强P关系正确的是练习4、mA(s)+nB(g)qC(g);ΔHB、nqC、X点时的状态,V正V逆D、X点比Y点混和物的正反应速率慢练习5:可逆反应:aX(s)+bY(g)cZ(g)+dW(g)达到平衡,混合物中Y的体积分数随压强(P)与温度T(T2T1)的变化关系如图示。Y1、当压强不变时,升高温度,Y的体积分数变,平衡向方向移动,则正反应是热反应。2、当温度不变时,增大压强,Y的体积分数变,平衡向方向移动,则化学方程式中左右两边的系数大小关系是。化学平衡教学设计【第二篇】学习目标1、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2、运用化学平衡常数对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判断3、运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计算,转化率的计算课前预习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化学反应的限度新课展开化学平衡常数1、平衡常数的表达式:aA+bBcC+dD,在某温度下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则:注意点:2、平衡常数的意义:3、注意事项交流与讨论思考平衡转化率的表达式典例讲解书第46页例1、例2课堂巩固1、高炉炼铁中发生的基本反应如下:FeO(s)+CO(g)Fe(s)+CO2(g)―Q。其平衡常数可表达为:K=c(CO2)/c(CO),已知1100℃,K=0.263(1)若平衡向右进行,高炉内CO2和CO的体积比值_______,平衡常数K值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2)1100℃时,测得高炉中c(CO2)=0.025mol/L,c(CO)=0.1mol/L,在这种情况下该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_______(填“是”或“否”),此时化学反应速率是V正______V逆(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现在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2SO2+O22SO3,已知c(SO2)始=0.4mol/L,c(O2)始=1mol/L经测定该反应在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19,试判断:⑴当SO2转化率为50%时,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若未达到,哪个方向进行?⑵达平衡状态时,SO2的转化率应为多少?课后反思我的问题与收获化学平衡教学设计【第三篇】一、教材分析《化学平衡》处于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第二章的第三节,其它三节依次为: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先速率后平衡的顺序体现了科学家研究化学反应快慢、利用化学反应限度的基本思路,即:先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反应速率,再从热力学的角度研究反应的限度,因此反应限度的研究是科学研究的非常关键一步。二、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的认识发展分析学生在高一必修阶段,通过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的学习对可逆反应形成了初步感性认识。在选修阶段,通过对化学平衡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初步意识到有些反应在一定温度下是不能完全发生的,存在反应限度。通过对数据指标的分析,使学生形成对反应限度的定性、定量的认识,能够定量计算化学反应限度(K)。平衡常数是反应限度的最根本的表现,对于某一个具体反应来说,平衡常数与反应限度确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使学生从定性到定量的认识一个反应在一定条件(温度)下的平衡常数只有一个,但是平衡转化率可以有多种,对应不同的平衡状态。2、学生认识障碍点分析学生认识障碍点主要在于“化学平衡状态”及“化学反应限度”两个核心概念的理解上。学生对平衡问题的典型错误理解:一是不理解平衡建立的标志问题。第二,不能将反应限度看成化学反应进行程度的量化指标,不能从定性和定量角度认识平衡状态与反应限度的关系,因此学生认为“化学平衡常数”比较难于理解。三、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教学设计首先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化学平衡的要求:知道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及其限度,能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认识化学平衡移动规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和转化率的涵义,能进行化学平衡常数和转化率的计算。依据《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功能定位,发展学生的“定量观”“微粒观”“动态观”,引入化学平衡常数的学习,对学生判断化学平衡移动方向带来了科学的依据,从而明确了教学设计的核心目标:从定量的角度建立学生对化学反应限度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本设计又对化学平衡常数的功能与价值,以及学生认识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通过数据的分析与计算,使学生对化学平衡能够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进而确定了“向数字寻求帮助让数据支撑结论”教学设计的思路。四、基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设计的知识线索、学生认知线索、问题线索、情景五、教学目标知识技能:①知道化学反应存在限度问题,能认识到一个反应同一温度下的不同的化学平衡状态只有一个反应限度。②了解化学平衡常数,通过数据分析建立对平衡常数的认识过程。③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归纳结论,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分析建立平衡状态以及各种反应限度的有关数据,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反应在同一温度下可有不同的化学平衡状态,但其平衡常数只有一个,即各物质的浓度关系只有一个。②充分发挥数据的功能,让数据分析支撑认识的发展。③通过平衡常数的讨论,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其价值在于:预测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能够进行的程度,从而更合理地分配研究资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化学平衡常数认识过程的讨论使学生初步了解掌握反应限度的重要意义以及化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②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定量描述化学平衡状态的方法——化学平衡常数教学难点:从不同化学平衡状态出发建立化学反应限度的认识六、教学流程示意七、教学过程化学平衡教学设计【第四篇】知识目标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教学建议化学平衡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平衡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为化学平衡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2002年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化学平衡教法建议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化学平衡研究的课题。(1)复习提问,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业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即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合成氨的产量;一是如何使和尽可能多地转变为,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化学平衡研究的问题。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有何特征?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并指出某一化学平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化学平衡建立时的条件,所以平衡状态不变,即CO的浓度是相同的。关于CO浓度的变化是一个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的讨论题的涵义。“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难点: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同时指出,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在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