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方法一:“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国外的家长和小孩子沟通时往往把孩子抱到桌子上,或自己蹲下来与孩子说话。他们认为这样可以使孩子感到亲切。•◆案例点睛一个孩子到湖边戏水,不小心绊了一跤,眼泪在他的大眼睛里滚动着,马上要流出来了,这时,家长自然地蹲下来,亲切地对孩子说:“你已经不是小宝宝了,是不是?你是个大男孩儿,绊一下没关系的,对吗?”孩子一下子就收住了眼泪,自豪地去玩了。确实,蹲下来与孩子一样高会更了解孩子,才会用孩子的眼光看问题。比如家长带孩子逛商场,孩子逛一会儿就觉得烦了,吵着要回家,家长心想:“琳琅满目的商品、五光十色的玩具,你怎么不爱看呢?实在不理解。”一次,家长蹲下来系鞋带,抬头一看,全明白了。原来孩子太低了,看不到多少商品,看到的大多是人们的大腿。家长蹲下来和孩子在同一个高度上谈话,和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谈话,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表现出成人对小孩子认真又亲切的态度。方法一:“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国外的家长和小孩子沟通时往往把孩子抱到桌子上,或自己蹲下来与孩子说话。他们认为这样可以使孩子感到亲切。采用这样的沟通方式,有利于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尊的人格。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只是一种形式,我们这里所说的“蹲”下来与孩子说话主要是指家长要向孩子靠拢,贴近孩子的心理,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两代人生活在两个文化世界里,相比之下孩子所处的文化环境是较初级的,他们不可能理解还没有涉及的高级文化,所以大人只有“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孩子才会感到亲切,才能让孩子觉得自己和大人的地位是平等的。虽然成人与小孩各自拥有不同的成长环境,但是,双方说话的语言背景越接近,沟通的效果越好。因此,我们可以试着多运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来表达,以促进沟通的顺利进行。否则孩子不愿意和父母多沟通,家长和孩子的谈话也常常是“对牛弹琴”,形成代沟,因此,家长一定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蹲”下来与孩子说话才能贴近孩子,身体接近,心也贴近。家长不要用训斥的口气教育孩子,要用心去教育孩子。这时的沟通才是最有效的沟通。方法二:换位思考•方式1: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家长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问题,通过回忆唤回自己的少年时代,这样更容易和孩子心灵相通。实事求是地说,家庭教育的许多问题都源于成人的“以己度人”,忽略了孩子的年龄,忘了孩子的思想是不可能达到成人水平的。家长只有经常想想自己的少年时代,想想“假如我是孩子……”,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感受世界,才能有效地进行沟通。•方式2:站在孩子的角度处理问题心理换位的障碍就是角色固着。角色换位就是让你在心理上扮演孩子的角色,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摆脱固着的“自我中心”意识,而能以孩子的心去感受生活,许多问题的处理也就会好得多。方法二:换位思考•方式3:站在孩子的角度规劝孩子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家长不要立马大声斥责,而是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进行规劝。要让孩子感觉到,他和家长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关系是和谐的,甚至要让孩子觉得他是在和自己的一个朋友进行交流。家长要避免和孩子针锋相对,与孩子在同一立场规劝孩子才更有效。•案例点睛一个家长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老师反映他的女儿上课吃泡泡糖。我问明原因后才知道,原来老师怀疑她照抄同桌的作业,暗地里调查她,她很委屈,就在这个老师上课时故意捣蛋。我感受到她的苦恼,站在她的角度劝她:你只有用好成绩证明给老师看,老师才会明白真相。而用吃泡泡糖这种无聊的办法,只会更让老师觉得你不好。后来她果然在这个学科上出类拔萃。方法二:换位思考•方式4:根据孩子的内心感受问孩子当孩子生气、闹情绪时,他可能不愿意或无法用语言表达,这时家长就应该帮助他表达出来。譬如,当孩子一句话也不说时,我们可以试着问他:“你是不是很生气?”“你是不是感到不公平?”当你这样问他时,孩子就比较容易回答你的问题,父母也更容易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方式5:不说让孩子讨厌的话家长应该了解孩子不喜欢爸爸妈妈说哪些话,这样说话时就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选择说话的语气了。当然,每个家长说的话不一样,孩子所讨厌的话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家长去了解,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有损孩子人格的话都会遭到孩子的反对,这一点应该是相同的。方法二:换位思考•方式6:练习双向对话家长可以在心理上扮演两个角色:一会儿扮演家长,一会儿扮演孩子,进行双向对话。如:“你怎么不听家长的话?”“您的态度太蛮横了。”“那我态度好一点。”“那我就听您的。”一旦进入双向对话的思路,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对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更能体会孩子的感受,处理问题也就比较理智。•方法7:体会孩子的苦恼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孩子的苦恼。可以把自己小时候经历的某些苦恼迁移到孩子的类似情境中来。比如,想想自己上学迟到挨批评时的难堪,自己考试没考好时的心情……这些都有利于体验孩子在类似情境中的心态。方法二:换位思考•方式8:进行角色互换让孩子充当一周的实习“父母”,让孩子体验当父母的辛劳,让他们负责照顾家人、打扫卫生,等等,从而体验到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当然,家长也需要充当一下孩子的角色,每天回来不能休息,完成三四个小时的“作业”,体会孩子的不容易。通过角色互换,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感情,改善亲子关系。父母需要学会心理换位,设身处地地从孩子所处的位置、角色、情境去思考、理解和处理问题,深刻体察孩子潜在的行为动因。这样亲子之间就会有更多的包容,沟通就更容易进行。方法三:尊重•沟通的前提是尊重,家长必须尊重孩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并不尊重自己的孩子。有些家长甚至不把孩子当作有独立人格的人看待。他们把自己的价值观,强迫性地套在孩子的身上,甚至把孩子当成了没有思维、没有生命力的“原材料”,完全按自己的意志塑造孩子。•在青少年中的一个调查,结果令人深思:70%以上的孩子强烈反映父母不尊重自己。有的家长把孩子当犯人管,对孩子缺乏信任,无视孩子的自尊和隐私,对孩子进行“三翻一看”:翻书包、翻抽屉、翻日记、偷看孩子信件。孩子说:“这样做除了让我感到伤害,没有任何意义。”一个孩子说:“在家批评我就行了,不要总当着别人的面说我不好,小孩子也是有人格的。”可家长却认为:“明明你不对,还不许大人说,小毛孩有什么人格?”一个孩子说:“我的家对我来说就像一所‘监狱’,而父母则是我的‘克星’,如果我考试考得不好,父母就会说‘你这个猪脑子,怎么这么笨!’随后爸爸就拔出拳头揍我。”方法三:尊重•尊重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怎么才能做到尊重孩子呢?•1.尊重孩子的人格家长要把孩子当作一个有个性、有思想、有兴趣爱好、有血有肉的人来对待,而不是把其视为任由他人摆弄的附属品。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剥夺孩子自己思考、做决定的机会,将会严重影响孩子能力与个性的发展。方法三:尊重•尊重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怎么才能做到尊重孩子呢?•2.尊重孩子的权利•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规定:“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生活。”可是,在现在的家庭中,一些家长却粗暴地剥夺孩子们玩耍的权利,强硬地取消了孩子的课外活动。孩子本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可以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放松一下,但是一些家长在望子成龙心理的驱使下,不让孩子休息,不让孩子玩,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和特长班,剥夺了孩子玩耍的权利,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家长应了解孩子的天性,主动与孩子协商,给他们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否则将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方法三:尊重•尊重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怎么才能做到尊重孩子呢?•3.尊重孩子的尊严很多父母都不明白为什么孩子总是和比自己差的孩子对比,认为孩子没有出息,不求上进。其实,孩子和比自己差的孩子对比,恰恰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家长不要经常谈论孩子过去曾犯过的错误,不要在别人面前数落孩子的不是,不要当着外人的面羞辱孩子,要尊重孩子的尊严。•4.尊重孩子的意见家长要允许孩子提出自己的看法,包括与家长不同的意见,即使孩子的观点是片面的、偏激的甚至是错误的,也要让孩子把话说完,再加以引导和教育。绝不能限制孩子发表意见,稍有不同就全盘否定。家长一定要在尊重孩子意见的前提下和孩子商谈,引导孩子向正确的方向靠拢。方法三:尊重•尊重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怎么才能做到尊重孩子呢?•5.尊重孩子的犯错误权孩子还小,思想还不成熟,家长应该容许孩子犯错误,不能要求他们十全十美。尊重孩子就要正确对待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对于他们的缺点和错误要耐心地帮助,严肃地批评,热心地开导,但绝不能讽刺和挖苦,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能有损孩子的人格,不能使用“心灵的鞭子”。方法三:尊重•尊重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怎么才能做到尊重孩子呢?•6.尊重孩子的物权未经孩子允许,家长不应该随意处理孩子的东西,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石子、小泥人。有些东西在大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可对孩子来说却是无价之宝,因此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物权。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在看课外书,没写作业,走过去就把孩子的课外书抢过来,甚至撕烂;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在捏泥人,一脚就把孩子的泥人踩碎……这些行为都会使孩子伤心,甚至对家长“恨之入骨”。尊重孩子的物权,才会使家庭生活更加愉悦、充实、和谐。方法四:宽容•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大都严肃多于宽容,从一些俗语便可发现。如“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棍棒底下出孝子”等。在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往往非常对立,沟通也比较困难。•很多家长有“恨铁不成钢”的思想,容不得孩子有过失、犯错误,甚至孩子偶尔出现一点过失,就严厉批评、训斥、责骂,有的甚至还拳脚相加,随意殴打,不给孩子留有悔过的余地,最终造成孩子对家长的敌对情绪和逆反心理,甚至牢牢地关上了心门。•其实孩子年龄还小,身心正处于发育阶段,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未养成,认识水平与自控力也有限,再加上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孩子犯错误时,家长往往会严厉训斥,这种方法起初还会有一定的威慑作用,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习惯了这种教育方法,作用也就不大了。可宽容却能有效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得到宽容的孩子往往更愿意与家长沟通。方法四:宽容•家长必须明白,批评、处罚是教育,宽容、谅解也是教育。有时孩子犯了错误家长打一个耳光孩子都不哭,可当你的话使他感动时,孩子却可以掉下悔恨的眼泪来。宽容、谅解是一种感化,是“以情动情”,是以温暖的亲情去抚慰孩子那痛苦、歉疚的心,是以宽容大度的态度去强化孩子认错改过的勇气,是以期望、信任来促使孩子弃旧从新,这是一种强大的、积极的精神力量,也是一种沟通的艺术。•当然,对孩子的宽容,也要谨慎。家长在思想上要明确宽容绝不意味着放纵,不是无原则的纵容、偏祖与迁就,宽容是对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的准确把握,是对儿童的尊重。运用宽容,一定要在面了解和掌握情况的前提下审慎行事。方法四:宽容•孩子犯了错,内心已有认识,也有悔改之意,从内心希望得到家长的理解和谅解,如果此时家长还不问青红皂白地训斥、责骂或殴打,这对孩子要求改正错误、纠正过失的良好愿望,无形中是极大的打击和挫伤。孩子被斥责、打骂后的想法和情绪往往是:“认错还不行,那我就这样了,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吧。反正家长也不信,认错也没用。”这对孩子认错和改正错误是非常不利的。我们教育孩子是要促使其改正错误,纠正过失,在采取措施前,要看一看孩子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态度——他对错误、过失是满不在乎,以耻为荣呢,还是后悔莫及,内心感到痛苦?孩子的态度是很重要的,家长应根据孩子错误的性质、情节轻重、认错态度来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方法四:宽容•宽容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威信。家长必须在孩子心目中有威信,家长的态度对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如果平时家长在孩子面前没有威信,家长的态度对孩子来说无足轻重,无关紧要,那么,这样的家长再宽容也不能让孩子在思想上产生任何反应,当然也不会有什么意义。所以,家长必须提高自己的威信。谢谢观看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