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IT经理的职业生涯前言这不是小说、也不是励志的故事,它仅仅是一个人对他走过一段路的回忆,这个人没有雄才大略也没有丰功伟绩,他在近一半的职业生涯中都扮演一个不起眼的角色,但他走过的路稍显曲折、他回顾往事时又略带感悟,这些或许都能给同行或未来的同行提供些许参考。早有好友劝我写一篇这样的文章,但因忙于工作一直未能动笔,感谢《e制造》的张岩,因看到了我写的某个上报材料而一再劝我写作并激励我写了下来,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某些原因,文中所记叙人和事经过了一些特殊处理,请读者理解。第一章幻想成真休息日,办公室里空无一人,我合上笔记本电脑走到窗前,看着大门口旗杆上的中、英、美国旗,再一次默默地回想起我刚踏进这家企业时的情景,二十年过去了,我从一个程序员成为IT部门的经理,而现在我马上就要退休离开这家公司了,翻飞的思绪拉出了一个个泛黄的画面,渐渐地向更遥远的地方延伸过去。在70年代末期,一个阳光明媚的休息日早晨,我抱着孩子去逛书店,发现了一本计算机方面的类似科普一样的书,我草草翻了一下,尽管觉得非常深奥,还是决定把它买下来,我当时也没有想到,正是这个举动,从此就决定了我的后半生。那时候我在车间当铸件清理工,这是我从农村抽调进厂后干的又一个工种。刚进厂的时候干的是铸造工。像铸造这样的工种谁都不愿意干,我这个没门没路的人当然就跑不了干这样的工作,我又不愿意求车间领导,就这样学徒学了三年铸造,出徒后定为一级工又干了一年,马上要定二级工了,因为车间人员调整,把我从铸造工段调整到清理工段去干铸件清理工,车间管人事劳资的怕我不去,说我不顶这个岗位就不能及时定级,我根本没考虑就答应了,铸造工种换成清理工种,就像拿一片苦菜叶换了一片杨树叶,没有什么可犹豫的。其实要比较也是有说道的,应该说铸件清理比铸造工更差劲,第一是没技术,清理工是熟练工,铸造工毕竟还算是技术工种,要学徒三年,现在讲这些大家一定会觉得好笑,可在当时这却是个令人看重的问题;第二是又脏又累,程度超过了铸造工,因此是全车间最下等的工种。听说过“电弧气刨”吗?用碳棒代替电焊条打出弧光,焊把上的高压风管吹出的强风把弧光融化的钢水吹走,用这样的方法切割开铸件的砂眼和裂缝,可想而知工作环境的空气污染之重。最早的时候只有口罩作为劳保用品,后来劳保待遇提高了才有了“猪嘴”,就是类似防毒面具一样的东西,戴上这个家伙用两层过滤纸放在呼吸空气的入口处,一个班次下来,第一层纸是黑的,第二层纸是微黄的!工作的时候还要经常用风砂轮打磨铸件,用“风把”铲除个别遗漏的毛刺,风动设备又吵闹又跑风,一样也产生粉尘,夏天焖得要死,冬天冻得要死。这样的工作谁都不愿意干,都四处托人调走。当时我根本没有想过调走的事情,我从农村抽调进厂已经很满足了,尽管一开始只是一个县城的小工厂,但仍然很高兴,毕竟那么多人还在农村眼巴巴地盼着下一批抽人呢,后来又调回故乡了,那就更没说的了,当时想哪怕调回去做火葬工人也愿意,后来调回来了而且毕竟没有去火葬场当火化工人,调动折腾了一大气有些“看透了”,可以说对工种已经没有什么要求了——工作环境再恶劣也是人干的活儿,人总是要工作的,世界总是不平等的,贫下中农说得好,“人在家里坐,事在天上行”,“人比人活不成”,想起来挺对,该咋活就咋活吧,别管别人的。现在再回到我买书的事情上说,当时我在书店东转转西看看,不怎么地就发现了这本书而且一下子就买了下来,那时我之所以买了这本书唯一的理由是觉得将来计算机是会普及的,自己应该了解一下。翻翻书的前言,正好其中也说到类似的话,所以尽管我看了一下觉得如读天书,但是还决定把它买下来试着读一读。以前我也买过不少书,工友们对我有些敬而远之,因为毕竟我和他们有些不一样,老工人都没念完小学,年轻人只是文革的初中生,实则是小学文化,这些人都喜爱打牌什么的,没有什么人爱逛书店,这也许就是我和他们的唯一差别,但是正是这种差别决定了我们未来更大的差别。这本书如果我现在读估计有一两天就可以看完,可我当时用了几乎是两年的时间!在那个环境里没有人可请教,每天还要跑通勤,回来已经很晚了,吃完晚饭收拾完了以后才可以安心读书,从二进制和二进制加法开始到计算机的整机工作原理,一点、一点地抠,竟然慢慢读懂了许多。在数字电路部分,我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我把这些情况告诉了我的一个朋友,他说可以带我去请教他的一个朋友,那人也是知青,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就考入了名牌大学,是学电子专业刚刚毕业的,我很高兴,满怀信心地和朋友去了,但是去了两次,没学到什么数字电路的知识,倒是长了一些社会见识。那人告诉我学这些东西是不现实的,像他们局计算站的许多工作人员,都是局长们的亲属,一般人根本别想从事这么好的工作。我告诉他我不一定要进什么计算站,我只是觉得将来社会发展了,用计算机的机会就多了,我或许会有机会接触计算机,既然想读书,为什么不能看这样的书?他笑了笑,认为我这个人不是太傻就是太天真,而且极不现实,他认为我当前的要紧事首先是换个工种。我这个人也许就是天真了一点,我自己认为我是个充满幻想的人,因此我会经常干一些离奇的事情,也因此往往伤到自己,但是我也因此得到了一些别人难以得到的东西,所以我一直不想改我的性格,至今仍然充满幻想。我继续读下去了,慢慢地掌握了书中的一些知识,但是许多东西对我来说仍然是非常抽象的,我非常想得到一个机会亲自过目一下,亲自验证一下,但是真的像那个人所说的那样,像我这样的人、处在那样的环境之中,要想得到这样一个实习的机会,那真是赖蛤蟆想吃天鹅肉,一点也不夸张,我甚至都不敢让周围的人知道我在读计算机方面的书,尽管是一本肤浅的科普书。我是个骚动不安的人,又是个随遇而安的人,这是两种完全对立的性格,而它们却和平共处于我的人性之中,这是很奇怪的事情,但是的确如此,也许下面的事情就能够说明这一点。前面说到我们车间是铸造车间,因此决定了大部分工种又脏又累,由于我们车间基本是由抽调回城的知青和文革以后进厂的年轻工人组成,那种因为文革而造成的失落感是非常强烈的,想想看恢复高考对他们的诱惑有多么大。对于那些想参加高考的人来说,他们要么工作不紧张可以利用工作时间复习功课,要么虽然工作紧张但却不愿意满负荷地干,经常停下工作复习功课。这会影响到他们当时的既得利益,比如评不上先进,比如下次调工资不予考虑,但是谁愿意为了一时半会儿的利益耽误了自己一辈子的前途呢?因此车间里许多人上班的时候偷空在演算数学题,下班以后急急忙忙赶去参加夜校学习。看着他们一批批通过高考或者通过成人高考进入了高等学府,车间的领导们真是酸甜苦辣说不出的感觉,一开始他们还大会小会地说:你看某某人,人家考上了某某名牌大学,你看你们,一天就知道玩扑克,真是没出息。后来就什么不说了,因为考上的人越来越多了,他们走后空下来的岗位就再也没有人来填补了。再后来车间领导们就公然反对工人们参加考试了,对那些利用上班时间复习功课的人,几乎看成是敌人了,一旦抓住猛处分。我这时其实有着双重的失落感,文革耽误了这是一重失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一批批地考走当然又要失落,但我努力地不去想今后的问题,每天仍然满负荷地工作,悠哉游哉地背个挎包去赶通勤,也有许多朋友不理解,纷纷问我,你为什么不参加考试?其实我并非不想参加高考,主要是在那个时候我所处的那个环境里,根本不允许我工作时间里抽空复习功课,因为我是历届出席总厂先进代表大会的先进个人,我不能因此而做那样事,我之所以能平静对待,就是因为我相信命运一定会给我另外一种机会,这看起来有些不现实,就像当清理工的时候竟然买计算机的书去读一样离奇,不过这就是我,就是我骚动不安和随遇而安的奇怪结合。这时我的处境却意外地得到了改善,我被抽调到车间以工代干,我的工作不那么紧张了,没有那许多繁重的工作,我也可以利用工作时间偷偷地学习一会儿了,我要继续弄懂那本书一个个的细节。这时一个彻底改变我命运的机会正在悄悄地向我走来。突然之间工厂干部要大裁减,不要说我们以工代干的了,就是正式干部也命运难保,一时间人心惶惶,干部们上班都私下悄悄交换内部消息,生怕把自己裁减掉。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变故对我来说却是个最大的机遇,因为干部处宣布,对于有条件的人来说,各单位可以劝这些人参加各种各样的考试,把脱产学习作为一个裁员的缓兵之计,先应付一下上面的检查。你看多好,我的机遇是不是来了,而且是名正言顺,是他们主动让我去考试的。适逢电大招生考试,临考试只有20天左右了,因为我到了机关,所以我有了比当工人更多的闲暇时间,在我们头儿的关照下,我把自己关到机关会议室偷偷地复习了大约十几个工作日,由于我本来就是67届高中生,比我们一起参加考试的许多人基础要好,加上考前得到了许多热心人的辅导,结果我考上了,应该说成绩在我们学校的那一届属上等。以后我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学习得很刻苦,尤其是当我学到了计算机课程的时候,每堂课的每分钟甚至每秒钟我都非常珍惜,生怕漏掉老师讲的每一处细节,因为过去书中的许多抽象的知识现在都有可能在课堂上得到答案,这门课程我学得很好,同班的还有两位来自总厂计算站的学员,我的表现引起老师和他们的注意,结果我被选中参加学校的计算机课外活动小组,在这里我的不少疑问得到了解决。原来我以为世界太大,上帝面前跪着几十亿臣民,哪里顾得到我?可现在一切峰回路转,似乎得到了上帝特别的关照。三年脱产学习,毕业以后我一下子就有两种选择,被总厂计算站相中而分厂也极力地要我回车间,而且许愿将来一定有“发展空间”。一是从事比较繁琐的计算机编程技术工作,一是走仕途之路,对我来说仍然是听天由命,服从他们最后的决定,在我看来两种都不错,比我原来强多了。最终是两个单位达成了某种协议,我来到了计算站,这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我真的来到了当年只有大干部子弟才能来的单位。但此时的情况已经和几年前大不相同了,不少计算站的干部子弟由于看到了该项工作的艰辛,正在从这里一个一个地调走,尽管我是听天由命进来的,但我毕竟很高兴能进来,这真像“围城”!从此我从事了和所学的专业几乎毫不相关的计算机专业的工作,后来我又自学了很多的书,当然这些书的内容基本没有和以前所学的专业贴近的,这倒真是“痛改前非”了。同学们都认为既然我们的专业是管理,那么我选择回车间工作应该更有利于我。但我现在依旧认为,我没有主动选择回车间工作是对的,我的专业对我后来从事的IT工作也是有很大帮助的。说到那本书,我还要说一点,我记得那本书是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作者是两个人,名字我想不起来了,但他们写在前言里的话我至今还记得:他们说希望这本书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果有读者在读了我们这本书以后而因此从事了计算机专业的工作,我们会因此感到非常的欣慰。我知道我就是他们希望的其中一个,我很感谢他们,但是我的书却不慎弄丢了,有几次我和朋友回顾往事,真想把它找出来,通过出版社告诉他们,我就是你们书中企盼的那种人之一,你们是我的启蒙老师,谢谢你们!遗憾的是我现在只有从心里衷心地感谢他们了。第二章蹒跚学步一本DBASEII编程的书放在我面前,老站长笑眯眯地坐在我面前:“我准备给你一年的时间。”他接着问我“知道我为什么选中你吗?”我摇摇头,“美国人有个试验,把学计算机的人送去学管理、把学管理的人送去学计算机,然后让他们都从事管理信息系统的编程,结果后者能够比前者更快地进入角色。”站长是毕业于我国一间顶级理工科大学的,在我们厂可算得上计算机应用的开山鼻祖。大家对他褒贬不一,不过在那个时候他能这样去做,应该说他的思想是很前卫的,以后的实践也证明他这样做是非常正确的。由于幻想成真的激动、也是为了不辜负站长的期望,此后的学习我非常努力。我把所有的程序命令语句及其用法制做成卡片随身携带,即使在乘坐班车上下班的路上也不时掏出来记忆。每天一到单位就扎进机房坐在计算机前,从编写小程序练习开始,逐步到编写一系列程序完成一项模拟任务,除了中午吃饭的时候出来一次,再出来就是下午下班的时候了。晚上回家以后我也是满脑子程序,有时突然有了某些灵感恨不得马上跑到单位去实践。这样,不到半年我的编程水平就有了很大的提高。恰逢此时,站里搞生产管理的项目组成员因故都调走了,领导认为我已经达到了上岗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