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供参考!1/69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精编总结【热选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精编总结【热选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完整版总结【第一篇】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2、重要原因: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各种矛盾尖锐。3、主观原因:有了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4、直接原因:一战使各种矛盾激化。二、革命过程1、二月革命①性质:资产阶级革命(由俄国资产阶级领导,革命任务是推翻俄国沙皇的专制统治)。②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好文供参考!2/692、《四月提纲》(1)内容①指出俄国的形式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②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实行土地改革,并退出战争。(2)影响①提出了由资产阶级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②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3、七月事件七月事件是俄国革命的转折点,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布尔什维克党确立了武装起义的方针。4、十月革命(1)1917年11月6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武装工人、士兵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2)召开了“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内容:①宣布一切权力归工兵代表苏维埃②颁布《和平法令》③颁布《土地法令》三、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好文供参考!3/69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2、使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3、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二篇】1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新政权的成立的背景:(1)背景: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建立新政权迫切需要。(2)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七届二中全会:①主要内容:中共的工作重心转移;全国胜利后,中共的基本政策以及总任务等。②意义: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2、新政权的筹建(1)新政协会议:主要内容:国名、国旗、国歌;《共同纲领》、《新好文供参考!4/69政协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3、成立:时间、国家性质、中央政府等。4、意义:略。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地方人代会的建立:意义:为全国人代会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2)建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会召开。①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具体内容是: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国家主权、公民的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得得方向和途径。评价:体现出两大基本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性质是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②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2、中共领导下的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1)背景: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任务结束。(2)确立:1954年12月,政协二次会议通过。好文供参考!5/69(3)发展:1956年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1、原因:(1)历史原因:大杂居,小聚居。(2)现实原因:保证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展。2、正式确立:《五四宪法》规定在民族自治区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3、概况:五个自治区。4、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四、知识拓展与补充1、新中国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人大、政协、民族区域自治等。2、八个民主党派:致公党、农工党、民盟、民进、民建、九三、台盟、民革等。12政治建设的曲折及其历史性转折一、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1、背景:好文供参考!6/69(1)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2)八大的有益探索①内容:正确分析国内的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重申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健全法制,使党和政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强调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②评价: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的开端。2、重大挫折:1966年。(1)原因:毛泽东对国内外形势的错误判断。(2)导火索: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3)标志:中共的《五一六通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开展1966-1977年的决定》。(4):1968年9月,各地造反派夺取各级党政领导权,建立新的权力机关——革命委员会。评价这是国家政治体制的大倒退。(5)影响:民主法治遭到严重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具体表现: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②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好文供参考!7/69二、历史的伟大转折1、背景:(11966-1977年的结束。(2)中共和国家的工作徘徊。2、标志: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内容: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拨乱反正。①思想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②政治上:停止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和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③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④经济上: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评价:伟大的转折。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政治建设从此进入到一个新时代。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背景:改革开放后。2、史实:(1)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体现出中共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设想。(2)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成好文供参考!8/69为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3)1997年,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4)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宪法,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1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一国两制的构想1、早期方针:武力统一到和平统一、三通;倡导国共第三次合作等。2、提出:(1)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2)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正是通过。3、意义:是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向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二、港澳的回归1、条件:时机成熟。(1)一国两制共享的提出。(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2、港澳回归(略)好文供参考!9/69(1)香港回归:(2)澳门回归:3、意义:(1)标志着: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2)开创了港澳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3)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包围国际社会以和平统一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三、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1、缓和:1979年实现了两岸正式的停火。1980年三通放松。2、进展: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1995年江泽民发表重要讲话《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3、展望:(1)有利形势: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导。两岸的经济交流日益广泛并蓬勃发展。(2)不利形势:岛内势力;外国反华势力等。(3)解决原则: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平统一方针。好文供参考!10/6914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背景:(1)国际:美苏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2)国内:政权巩固、经济恢复、建设等。注意:两大阵营的对立是当时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2、原则:独立自主和平外交。3、方针:(1)另起炉灶:内容:不承认到新建立。意义: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体现出独立自主的原则。(2)一边倒:内容是站在社会主义阵营,意义有利于捍卫革命成果、国家主权等。(3)打扫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再建立。4、外交活动:(1)中苏友好交往史实:(2)意义:对于加强和巩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好文供参考!11/69二、外交思想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背景:(1)50年代,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史实?(2)国内建设的需要。那些需要?2、提出:(1)首次提出:1953年,标志?(2)成熟完善:标志1954年。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相处等。4、意义:(1)影响深远,是新中国外交思想的成熟的标志。(2)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三、走向国际舞台(主要成就):1、日内瓦国际会议:(1)内容:朝鲜半岛、印度支那问题。(2)中国以什么身份参加的?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3)结果:朝鲜半岛的问题没有达成协议,但签署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4)该协议的意义:从而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好文供参考!12/692、万隆会议:(1)背景:1955年,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2)时间:1955年。地点:印尼的万隆。(3)主要参加国:亚非新独立的国家。(4)性质: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5)主要内容: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6)中国代表团长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意义: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7)本次会议的重大意义是什么:万隆精神(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15外交关系的突破一、重返联合国1、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由台湾中华民国政府所占据。(2)新中国政府一直为恢复合法席位而斗争。(3)20世纪7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国际事务当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好文供参考!13/69(4)美国长期的孤立政策逐渐破产。(5)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渐提高。2、恢复:(1)时间、标志:1972年10月第二十六届联大通过。3、意义:这是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胜利,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关键:中美关系的缓和1、背景:(1)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苏关系恶化,中国也面临着新的战略选择。(2)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3)改善两国关系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成为双方的共同要求。2、实现过程:(1)乒乓外交——基辛格访华——尼克松访华。(2)标志: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并与中国在上海共同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3、意义:结束了两国对抗,开始走向正常化。4、正式建交(发展):1979年1月。正式建交。意义是两国实现了正常化。好文供参考!14/69三、中日邦交正常化1、前提:中美关系正常化。对日本朝野巨大震动。2、实现过程:(1)《中日联合声明》。(2)正式建交:1973年,两国互派大使。3、意义: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这对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意义。16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一、新时期外交的政策的调整1、背景:(1)国际:国际秩序中多极化趋势出现西欧和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壮大,冲击两极格局(2)国内:改革开放的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点转移。需要长期和平的稳定环境(3)决策因素:邓小平提出新论断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预测世界格局的多极化。2、内容:(1)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看法的改变: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2)新时期独立自主外交原则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好文供参考!15/693、影响:(1)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国际环境;(2)促进了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