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派与代表人物第一节: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建筑活动两战之间的社会历史背景:1917—1923,战后初期,欧洲各国陷入严重政治和经济危机中;1924—1929,稳定时期,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恢复并出现高潮;1929—1939,严重经济危机,酝酿和走向新的世界战争两战之间的建筑活动特点:一战后初期,住宅缺乏。建筑速度慢;1924后,欧洲经济复苏,建筑活动增加并一度繁荣;1929后,经济危机爆发,建筑活动进入萧条期建筑技术的进步:结构材料设备施工技术第二节:建筑技术的进展第三节:战后初期建筑探新运动的持续及其流派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折衷主义仍运行古典主义:19世纪末新建筑运动越来越引人注目,但古典主义仍相当流行,但已不那么严格,常混杂有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也有17、18世纪的古典主义、甚至还有文艺复兴的特点,故被称为“新古典主义”。古典主义代表建筑:伦敦人寿保险公司(1924年建成)曼彻斯特市立图书馆(1924~1934年)(浪漫的)折衷主义:把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建筑式样凑合在一座建筑中。折衷主义代表作品:斯德哥尔摩市政厅(1923年,建筑师:奥斯特堡RagnarÖstberg)它是一座庞大的红砖建筑物,大楼被两个大型广场、一个外庭院和一个室内大堂包围,共由8百万块红砖筑成。其右侧是一高106米、有3个皇冠的尖塔,代表瑞典、丹麦、挪威三国国王和人民合作无间。RagnarÖstberg原本打算把室内大堂设计成蓝色,故把它称为“蓝色大堂”,但后来他看见美丽的红砖时,便改变主意,不把外墙涂成蓝色了。“蓝色大堂”最著名的活动,莫过于每年12月诺贝尔奖颁奖礼后,国王和王后在此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举行隆重盛大的晚宴。大堂内的管风琴有10270支音管,为斯堪的纳维亚地区(Skandinavien)之中最大型的。坚持探新的表现主义、未来主义、风格派与构成主义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德国、奥地利表现主义产生于德国、奥地利,首先表现在绘画、音乐、戏剧方面。表现主义者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表现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在这种艺术观点的影响下,第一次大战后出现了表现主义的建筑。这一派建筑师常常采用奇特、夸张的建筑体形来表现或象征某些思想情绪或某种时代精神。设计思潮表现派建筑师主张革新,反对复古,但他们是用一种新的表面的处理手法去代替旧的建筑形式,同建筑技术与功能的发展没有直接的关系。它在战后初期时兴过一阵,不久就消退了。代表建筑:德国波茨坦市爱因斯坦天文台(1919-1920年,建筑师:德国的门德尔松)混沌的流线体形,不规则窗洞,造型奇特,难以言状,表现出神秘莫测的气氛。以此来表达相对论在一般人心中匪夷所思、高深莫测的印象。未来主义派(Futurism)——意大利是第一次大战之前,首先在意大利出现的一个文学艺术流派。在很多中层阶级,对资本主义工业化下的社会现实表示不满的时候,未来主义派却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大加赞赏,对未来充满希望。未来主义者否定文化艺术的规律和任何传统,宣称要创造一种全新的未来的艺术。设计思潮:圣泰利亚在宣言中说“应该把现代城市建设和改造得像大型造船厂一样,既忙碌又灵敏,到处都是运动,现代房屋应该造得和大型机器一样。”意大利未来主义者在当时没有实际的建筑作品。但是他们的观点以及对建筑形式的设想,对20世纪20年代,甚至第二次大战以后的先锋派建筑师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代表人物:1914年,意大利未来主义者圣泰利亚(1888-1916)在他们举办的未来主义展览会中展出了许多未来城市和建筑的设想图,并发表了“未来主义建筑宣言”。风格派(DeStijl)——荷兰1917年,荷兰一些青年艺术家组成了一个名为“风格”派的造型艺术团体。风格派有时又被称为“新造型主义派”(NeoPlasticism)或“要素主义派”(Elementarism)。设计思潮:风格派认为最好的艺术就是基本几何形象的组合和构图。所以认为线条和色彩是绘画的本质与要素,应该允许独立存在。并认为最简单的几何形和最纯粹的色彩组成的构图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永恒的绘画。风格派雕刻家的作品,则往往是一些大小不等的立方体和板片的组合。代表作品:荷兰乌德勒支住宅——建筑师:里特弗尔德大体上是一个立方体,墙板、屋顶板和楼板伸出,形成横竖相间、错落有致、纵横穿插的造型,不透明的墙片与透明的大玻璃窗的虚实对比、明暗对比、透明与反光的交错,造成活泼新颖的建筑形象。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俄国第一次大战前后,俄国有些青年艺术家也把抽象几何形体组成的空间当作绘画和雕刻的内容。他们的作品,特别是雕塑,很像是工程结构物。这一派别被称为构成主义。设计思潮:在建筑造型上,虽然风格派与构成主义派同样地坚持运用建筑的最基本要素——梁、柱、板、门、窗或各种结构构件来进行造型。但在手法上风格派比较讲究各部分与整体在构图上的平衡;而构成主义派,在构图上往往显得比较唐突、惊险或出其不意。由于风格派比较容易被接受,故又有国际构成主义之称,而构成主义则被称为俄罗斯构成主义。代表人物:马列维奇、塔特林、伽勃。代表作品:第三国际纪念碑——很像是工程结构物。第四节:新建筑运动走向高潮——现代建筑派的诞生现代建筑应当向何处去?与迅速发展的工业和科学技术相配合?满足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提出的复杂的功能要求?继承和革新的矛盾?创造新的建筑风格?现代建筑派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以德国的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和法国的勒.柯布西耶为代表的欧洲先锋派(Europeanavant-garde)——又被称为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理性主义(Rationalism)、现代主义派(Modernism)、欧洲现代建筑派与国际现代建筑派(InternationalModern)。他们是现代运动的主力。以美国赖特为代表的有机建筑派(OrganicArchitecture)。芬兰的阿尔托(1898-1976)他们在建筑观点上,特别是建筑与社会,和建筑与时代的关系上,赞成欧洲的现代建筑派,也参加了他们发起的CIAM组织,但在设计手法上则倾向于有机性。现代建筑师们设计方法共同点:重视建筑的使用功能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提高建筑设计的科学性,注重建筑使用时的方便和效率;注意发挥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性能特点,例如,框架结构中的墙可以不承重,在建筑设计中就充分运用这个特点而决不按传统承重墙的方式对待它;努力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造出适用的房屋,把建筑的经济性提到重要的高度;主张创造现代建筑新风格,坚决反对套用历史上的建筑样式。强调建筑形式与内容(功能、材料、结构、构筑工艺)的一致性,主张灵活自由地处理建筑造型,突破传统的建筑构图格式;认为建筑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建筑空间比建筑平面或立面更重要。强调建筑艺术处理的重点应该从平面和立面构图转到空间和体量的总体构图方面,并且在处理立体构图时考虑到人观察建筑过程中的时间因素;废弃表面外加的建筑装饰,认为建筑美的基础在于建筑处理的合理性和逻辑性。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特征在20~30年代,持有现代建筑思想的建筑师设计出来的建筑作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征:平屋顶。不对称的布局。光洁的白墙面。简单的檐部处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装饰线脚等等。这样的建筑形象一时间在许多国家出现,于是有人给它起了一个名称叫“国际式”建筑。50年代以后,更多地被称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1928年,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建筑历史与评论家S.基甸等,在瑞士拉萨拉兹建立了由8个国家的24位建筑师组成的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第二次会议:“生存空间的最低标准”在1933年的雅典会议上,还提出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即著名的“雅典宪章”。1943年整理出版:解决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问题自此,现代建筑派成为当时欧洲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由于他们着重于解决一般公众在生活上的生理与物理要求,采用新技术并着意于建筑空间与建造上的经济性,建筑风格摒弃历史传统与地方特点,以至形式无论建在哪里都比较近似,因而被建筑评论家希契科克和建筑师飞利浦.约翰逊称为“国际式建筑“。第五次(1937):“居住与休闲”——保护城市的历史特色第十次(1956):攻击传统的现代建筑,创作应有个性;“精神功能”开始走向人文主义道路;开始分裂,攻击传统现代建筑第十一次(1956)解体第五节:格罗皮厄斯与“包豪斯”学派格罗皮厄斯(WalterGropius,1883-1969)是现代建筑、现代设计教育和现代主义设计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在二战后被推崇为五位现代建筑大师之一。早期的活动1883年出生于柏林,青年时期在柏林和慕尼黑高等学校学习建筑;1907~1910年,在柏林著名建筑师贝伦斯的建筑事务所中工作;1911年,格罗皮厄斯与A.迈尔合作设计了法古斯工厂;1914年,格罗皮厄斯在设计德意志制造联盟科隆展览会的办公楼是又采用了大面积的完全透明的玻璃外墙。法古斯工厂(1911,建筑师:格罗皮厄斯&A.迈尔)法古斯工厂(1911,建筑师:格罗皮厄斯&A.迈尔)法古斯工厂(1911,建筑师:格罗皮厄斯&A.迈尔)法古斯工厂(1911,建筑师:格罗皮厄斯&A.迈尔)法古斯工厂(1911,建筑师:格罗皮厄斯&A.迈尔)法古斯工厂(1911,建筑师:格罗皮厄斯&A.迈尔)法古斯工厂(1911,建筑师:格罗皮厄斯&A.迈尔)非对称的构图简洁整齐的墙面没有挑檐的平屋顶大面积的玻璃墙取消柱子的建筑转角处理包豪斯(Bauhaus)——现代设计的摇篮概况:德国魏玛市的“公立包豪斯学校”的简称,后改称“设计学院”,习惯上仍沿称“包豪斯”。包豪斯是德语Bauhaus的译音,由德语Hausbau(房屋建筑)一词倒置而成。包豪斯是一战后,由格罗皮乌斯接任”艺术与工艺学校”校长,并将该校与魏玛美术学院合并,成为专门培养工业日用品和建筑设计人才的高等学院,简称”包豪斯”。以包豪斯为基地,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现代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派别—现代主义建筑,主张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以讲求建筑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特征的学派。包豪斯一词又指这个学派。包豪斯学派提倡:1)客观地对待现实世界,在创作中强调以认识活动为主,并且猛烈批判复古主义。2)主张新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全面认识生活,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并具有表现这个时代的能力为原则。3)强调现代建筑犹如现代生活,包罗万象,应该把各种不同的技艺吸收进来,成为一门综合性艺术。4)强调建筑师、艺术家、画家必须面向工艺。5)学生只有通过手眼并用,劳作训练和智力训练并进,才能获得高超的设计才干。6)在教学方法上包豪斯认为指导如何着手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同时强调设计中的集体协作。7)包豪斯在十多年中设计和试制了不少适宜机器生产的家具、灯具、陶器、纺织品、金属餐具、厨房器皿等工业日用品,大多达到“式样美观、高效能与经济的统一”的要求。8)在建筑方面,师生协作设计了多处讲求功能、采用新技术和形式简洁的建筑。如包豪斯校舍、格罗皮乌斯住宅和学校教师住宅等。他们还试建了预制板材的装配式住宅;研究了住宅区布局中的日照以及建筑工业化、构件标准化和家具通用化的设计和制造工艺等问题。包豪斯校舍包豪斯校舍(1925年,格罗皮乌斯)——格罗皮乌斯于1925年,为包豪斯从魏玛迁到德绍而建的新校舍。包豪斯校舍是一座不对称的建筑,它的各个部分大小、高低、形式和方向各不相同。它有多条轴线,但没有一条特别突出的中轴线。它有多个入口,最重要的入口不是一个而是两个。它的各个立面都很重要,各有特色。建筑体量也是这样。总之,它是一个多方向、多体量、多轴线、多入口的建筑物。不规则的建筑构图历来就有,但过去很少用于公共建筑中。格罗皮乌斯在包豪斯校舍中灵活地运用不规则的构图,提高了这种构图手法的地位。格罗皮乌斯在包豪斯校舍的建筑构图中充分运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