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5篇【导读】这篇文档“《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5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第21、22页的内容(只含毫米的认识),练习五第1、2、5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米尺、直尺厚卡纸等;学生准备书、三角尺、直尺、一枚1分硬币、小棒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2、分组活动(四人一组):估计数学书、美术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动手测量验证。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师:我们所测量的书的宽和厚,有的不足1厘米,有的超出了1厘米,10厘米……尾数又不满1厘米怎么办?(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建立“1毫米”的表象。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引导:同学们数一数你手上直尺或三角尺从0到1或1厘米、3和4之间里面有多少个小格(10个),其中一个小格长度就是1毫米.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教具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和思考,再共同下结论: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指出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和牙签、厚卡片等东西,指出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就是1毫米,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这个地方要举一反三,反反复复让学生感受1毫米的长度,使学生对的1毫米有深刻的认识。)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2、小练习:画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数,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2、完成“练习五”第1、2题。1题:先让学生凭眼睛判断再让学生动手量一量,看看判断准不准。2题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五、作业:练习五第5题。板书设计:毫米的认识长度单位:米m厘米cm毫米mm1厘米=10毫米1cm=10mm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2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篇1: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毫米的认识》教学实录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第2~3页的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3题。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计算。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教法:谈话引入法、矛盾冲突法、演示操作法学法动手操作、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每小组的一把只有厘米刻度的硬纸尺、尺子、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谈话引入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同学们非常喜欢的人物,看看是谁来了?(出示孙悟空)他带来了什么?(金箍棒)想看孙悟空表演几招吗?看清楚了,变、变、变!师:哎,你看到了什么?师:是啊,金箍棒越变越短,最后放进耳朵里了。同学们想不想看看真的金箍棒。(1)出示木棒一根,来估一估它有多长?(生:一米长)师:来现在让金箍棒变短。(变成后让学生猜有多长?20厘米)小结:刚才同学们在估计的时候用到了米和厘米,(板书:米和厘米)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2)在你的印象中1米有多长,1厘米又有多长呢?比划一下。看来我们同学心中这把尺子还是很准的。现在是越变越短,越变越短,最后变到孙悟空的耳朵里了,那大家猜一猜孙悟空耳朵里的金箍棒有多长啊?生:不到1厘米。2、动手测量师:这是你的猜测。到底有多长啊,咱们用直尺量一量。在量之前回顾测量方法。(出示判断题)(2)会了方法后同学们开始量一量吧!你们测量的结果是……(生:7小格,不到1厘米……..)3、导入新课这根金箍棒的长度太小了都不到1厘米,看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厘米已经不能精确的表示出它的长度了。要想精确的表示出小金箍棒的长度,我们需要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师:那么1毫米有多长呢?生:1个小格。(学生台前指指看)师:从哪到哪?看清楚了吗?生:尺子上任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师:请你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1毫米吧。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吗?。师:同学们,1毫米给你的感觉怎么样啊!生:太小了师:接下来,请把目光移到我们的学具盒,从中拿出一枚1分硬币,量一量它的厚度是多少?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也是1毫米呢?想一想。2、探究毫米与厘米的关系师:请你画一条5毫米的线段。生:动手画(同桌互相看一看有没有什么问题?)师:请你再画一条10毫米的线段。一边画一边思考,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组内交流,班内汇报。板书“1厘米=10毫米3、体验毫米的应用考考你:从0刻度---2刻度长度是多少?从0----3呢,从1-----3呢现在你能表示出孙悟空耳朵里的小金箍棒有多长吗?4、继续观察直尺,数一数,想一想,还会发现有关毫米的哪些知识?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组内交流,班内汇报。引导得出:1厘米=10毫米。5、感受毫米a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学生用手势表示1毫米学生用手势分别表示1毫米、1厘米的长度b.举例在我们的身边或周围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找一找说一说。6、通过刚才的研究,你想对1毫米说些什么?有什么样的感觉?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1、出示各种物体的长度,学生认一认。2、先估一估盒子的长、宽、高,再量一量。3、测量四、课堂总结。师: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2:毫米的认识微课教学设计郭红星篇3: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1~22页例1、做一做以及第24页练习五1、5。教材分析:《毫米的认识》在《数学课程标准》的图形与几何这一知识块,课标中提到要求在实践活动中,知道毫米,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教材从测量身边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导入,引出毫米。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估计、测量等活动明确毫米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必要性,知道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用毫米测量,会举例身边用毫米作单位的例子,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对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分两个层次进行技能训练。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前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对为什么要有长度单位及计量单位是一种标准比较物有了一定的感知,同时测量物体长度也有了一定的基础。“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从生活经验上说,学生在运用学生尺以及生活中都有接触到毫米。通过学习毫米的认识,能够使学生对长度单位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为第二课时学习分米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是以后继续学习长度单位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于厘米的学习过久,可能会导致现实经验与知识经验的脱节,对于用厘米的知识来估计、测量会出现陌生感。教学目标:1.通过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2.经历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活动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为单位进行测量,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借助具体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重难点:建立1毫米的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身份证、校讯通、学生尺、1分硬币、1元硬币、1角硬币、身份证。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过测量,你还能想到测量的单位吗?1厘米、10厘米有多长?身高1米多等。(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回忆二年级学习过的长度单位,唤醒学生的旧知,为下面如何估计数学书的长、宽、高打下基础)二、探究新知(一)毫米的产生1.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高。(预设:若学生估的很离谱,让学生说说估的方法)(学生估,教师板书)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3《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例1及做一做。教材分析《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节课。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本节课是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教材中的例1采取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然后利用学生尺让学生认识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分硬币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深化了这部分内容。学习好本课的内容是以后学习长度单位、估测和实际测量的重要基础。学情分析《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本节课内容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而进行编排的。从知识方面来讲,学生有了米、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但是,学生对于物体测量的认知只限于整米、整厘米的数,如果不是整厘米数的测量,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在这种认知冲突下,学习“毫米的认识”,能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1分、一角、一元硬币各一枚、公交卡、银行卡、光盘各一张;学生准备一把直尺、小蜜蜂卡一张。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吗?2.请同学们看一看,先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厚是多少?要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