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具体实施方案根据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建立校、系(部)、教研室、课程四级联动工作机制,所有课程都要承担好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系列讲话精神,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高课程育人实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让所有课程、所有教师都承担好育人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基本原则(一)坚持系统设计、全面推进根据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建立校、系(部)、教研室、课程四级联动工作机制,所有课程都要承担好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将课程思政建设覆盖到全部课程,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教案、课件等所有教学文件和教学材料之中,贯穿到教学实施、课程考核、教学管理、教学督导、教学检查、教学研究、教学评价等各环节。(二)坚持分类实施、突出重点体现新时代要求,充分挖掘不同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特点确定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思路、方法、措施,分类推进、殊途同归。突出前瞻性和协同性,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研究,支持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形成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独具特色、百花齐放的课程思政工作局面。(三)坚持遵循规律、科学融入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统一,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找准专业教育与价值教育的融合点,着力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脱节问题,发挥好课程教学主阵地的作用,产生“润物无声”之效果。(四)坚持模式创新、体现特色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结合希望教育集团特色,挖掘集团“感恩、阳光、严谨、责任”精神的内涵,强化育人功能。三、建设目标树立“基于课程、体现时代、针对教师、面向学生”的建设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承担好育人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四、建设内容(一)把握课程思政教育重点内容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工匠精神、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4.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学思践悟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5.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6.开展“共抗疫情、爱国力行”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将爱国情、报国志转化为刻苦学习、勇于开拓的实际行动,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的正确思考,塑造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追求。(二)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课程体系要贯穿“德技兼修、育训结合”主线,挖掘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等内容。1.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四个自信”。2.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相关行业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诚信服务、德兼修的职业素养。3.工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突出培育吃苦实干、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铺路石精神”和精益求精、耐心专注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技能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4.人文艺术类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突出培育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生活态度,通过讲述行业故事、阐释行业特点、增强行业自信、激发行业兴趣,加强专业行业的文化自信教育。美育教学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活力。5.体育类课程。要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体育素养的意识和能力,锤炼意志品质,发展健全人格,陶冶情操。要突出培育刻苦训练、奋勇拼搏、敢为人先、争夺荣誉的体育精神。五、建设举措(一)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1.将课程思政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着眼点,贯彻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基本要求,有针对性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价值塑造融入培养目标。学校各专业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定位,在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要求中,对毕业生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要求和目标进行精准设计,明确提出专业思政的总要求,完善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系统整理和分析思政教育渗透点,优化课程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各环节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在思政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社会实践课等各类课程中落实课程思政要求。2.将课程思政要求融入课程标准。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专业思政目标体现到本专业的所有课程的教学目标中,融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考核评价之中,分类修订课程标准。每门课程都要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实现途径。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根据不同专业的性质特点,把握好挖掘拓展重点,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正能量。3.将课程思政要求融入教案与教学课件。根据课程单元授课内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要素,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修订课程教案,将课程的思政目标体现到课堂教学目标中,融入单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堂教学组织管理、课堂教学考核与评价之中,将“课程思政”贯穿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全要素和全过程。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适应课程思政教学需要,积累思政素材,精选案例,整合教学资源,修订教学课件,将课程思政教学知识点以案例、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在教学课件上,运用交互式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4.将课程思政要求融入教材编写与选用。严格规范教材的遴选、使用和管理工作。依据国家和省教育厅有关规定选用教材,确保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要积极选用优秀教材,哲学社会科学相关课程必须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完善课程教材遴选使用、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健全课程教材使用效果的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制度。5.将课程思政要求融入课堂教学过程。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将思政教育融入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课程教案、授课过程、教学评价等课堂教学全过程。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技能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全过程。借鉴行动导向教学,探索“触动、感动、行动”的渐入式思政教学方式,让思政教育触动心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心灵。通过参与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深入阐释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从专业知识点的讲解升华到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人格培育相统一。6.将课程思政要求融入课程考试考核。推进课程考核模式与考核内容的改革,改革过程性考核,将学生的政治思想、精神素养、道德情怀等方面考核纳入课堂学习、课程作业、实践教学环节等教学过程考核中,强化学生的价值判断、思维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的考核,改革课程考试,合理设计考试题目,在考查专业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社会责任、安全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7.将课程思政要求融入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根据专业特点,围绕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建设标准、评价体系、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师育人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难点和前瞻性问题的研究,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8.将课程思政要求融入教学工作评价。将思政要求融入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课程建设质量评价、学生学习成效评价中。把课程的“价值引领”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首要因素,在学生评教、督导评教、同行评教中把“价值引领”作为明确的评价指标。在课程建设质量评价中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评价指标。改革学生的课程学习成效评价方式,强化“价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学生课程学习评价导向,构建理论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行为表现评价相结合的多维评价体系。9.将课程思政要求融入教育教学管理。将思政要求融入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建设管理,提高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加强课程思政督导,做好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监督、指导、反馈和评价。在期中、期末及常规教学检查中强化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常态化、动态化考评,将思想政治教育列为首要检查内容,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形式、效果加强引导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