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案样例三维目标【精编5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好文档,供参考1/21高中化学教案样例三维目标【精编5篇】【题记】这篇精编的文档“高中化学教案样例三维目标【精编5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2022高中化学教案优秀模板【第一篇】重点:(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难点:利用实验和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教学过程: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为了对溶液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将溶液作以分类: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演示[实验7-2]在10毫升水里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教师活动]提问: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好文档,供参考2/21度是否改变?水的量是否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目的:为学生观察实验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结论]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教师活动]提问:在提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做[实验7-3]。[实验7-4],并思考以上问题。[目的: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并总结该实验。[教师活动]参与讨论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结论](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好文档,供参考3/21“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2)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目的: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教师活动]说明: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习惯被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克熟石灰,振荡、并观察现象。[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及所列数据,试判断正误。[目的: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投影)提供数据: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硝酸铵:192克碳酸钙:克食盐:36克氢氧化钙:克判断:(1)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好文档,供参考4/21浓。(2)饱和溶液是浓溶液。[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教师活动]指导阅读教材第134页:如何确定某溶液是饱和溶液?(四)总结、扩展(1)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不给定条件可分为浓溶液、稀溶液。(2)扩展练习:试判断:①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②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如果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③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④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⑤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好文档,供参考5/21⑥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高中化学教案【第二篇】教学目的1、了解金刚石的化学成分、性能和用途,从而认识四中不同的晶体类型。2、根据各种不同宝石的性质,学会宝石的鉴别和保养。3、了解宝石的价值。教学重点1、了解金刚石的化学成分、性能和用途,从而认识四中不同的晶体类型。2、根据各种不同宝石的性质,学会宝石的鉴别和保养。教学过程联想质疑:走进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的珠宝市场,最引人注目、价格昂贵的要算是用珠宝做成的首饰。你了解有关宝石的知识吗?1、你都知道那些宝石?他们的化学成分是什么?2、你知道宝石为何具有美丽的颜色和耀眼的光芒吗好文档,供参考6/213、宝石除了做首饰外还有那些用途?一、从钻石说起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1.什么是钻石?2.金刚石有何性质?3.金刚石硬度大的原因?1、钻石:也叫金刚石或金刚钻。2、金刚石的性质:“硬度之王”,熔点高,化学性质稳定,耐酸碱腐蚀,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思考:金刚石为什么坚硬耐磨?3、金刚石的结构:每个碳原子都与它周围的四个碳原子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牢固的正四面体结构。晶体的分类和性质:⑴原子晶体:相邻原子均以共价键相结合,在空间按一定规则排列的晶体。特点:硬度很高,熔点高,沸点高,化学性质稳定。原子晶体中不存在单个分子。常见的原子晶体:单质硅、单质硼、金刚砂(SiC)、石英(SiO2)、碳化硼(B4C3)、氮化硼(BN)等。⑵离子晶体:由阳离子和阴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特点:熔沸点较高,硬度较大,质地较脆,受压时易破裂;离子晶体不导电,但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晶体内无单个的`分子。好文档,供参考7/21常见的离子晶体:活泼金属形成的盐、碱类和氧化物,所有的铵盐。⑶分子晶体:通过分子间作用力互相结合形成的晶体。特点:由于分子间作用力比离子键、共价键弱的多,故分子晶体的熔沸点低,硬度小。晶体中存在单个分子。常见的分子晶体:所有的非金属氢化物、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绝大多数共价化合物、少数盐如AlCl3⑷金属晶体: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即金属键)形成的晶体。特点:导电、导热、延展性好(共性),不同的晶体,熔点差异大,如钨高达3380度,而铯仅29度;硬度差异大。常见的金属晶体:金属单质及合金五大名贵宝石: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猫眼石和变石(金绿宝石)。二、宝石的性质思考:宝石的性质主要指那些?各有和作用?1、宝石的硬度宝石的硬度:①是宝石的重要特性②用于鉴定宝石③划分宝石档次和等级的主要标准好文档,供参考8/21摩氏硬度:是一种刻划硬度,即相对硬度,只表示宝石硬度的顺序位置,而不是硬度的测定值。2、宝石的颜色是评价和鉴定宝石的重要因素。致色元素:钛、钒、铬、锰、铁、钴、镍、铜等自色:宝石所含的主要元素所产生的颜色。他色:宝石所含微量杂质元素所产生的颜色。橄榄绿:成分是铁镁硅酸盐,铁使橄榄绿呈绿色。属于自色红宝石和蓝宝石是因为微量元素引起的颜色,属于他色。3、宝石的化学性质:金刚石:几乎所有的强酸强碱都不能将金刚石腐蚀珍珠:成分是碳酸钙和有机质,遇酸或碱时就会发生化学变化。珍珠的保养:①不要要珍珠接触樟脑丸、清洁剂、酒精、咖啡、香水、油、盐、醋和赃物,尤其是有机溶剂,若沾上酒或咖啡,应马上用清水冲洗后用软布擦干。②夏天流汗多,不宜戴珍珠项链。珍珠不戴时应用高级中性肥皂或洗洁精轻轻洗涤晾干,并忌暴晒珍珠。③不戴时用首饰盒小心存放,并注意保持一定的湿好文档,供参考9/21润度。忌用脱脂棉包珍珠。不要与其它首饰放在一起,以免刮花珍珠表面。三、宝石的价值学生阅读思考:宝石有何价值?总结:①作装饰。视为财富的象征。②具有医药功能。珊瑚、珍珠、玛瑙、琥珀是中药药材。③工业技术必需的材料。如金刚石、红宝石、水晶应用于钻探、研磨、激光等领域。新学期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模板【第三篇】知识与技能: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有所了解,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学习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之后,从本质上认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化学能与热能的探究性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2、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合作完成科学探究实验好文档,供参考10/21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本节教学重点: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本节教学难点:1、从本质上(微观结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2、学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定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首先让学生观看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录像、图片等,或提出一个有关能源的社会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进入实际应用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重要意义。[板书]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学生实验]课本实验2-1[思考]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铝片?[学生思考回答]因为铝片表面有氧化膜,它阻止铝片与酸的接触,使反应不能进行。好文档,供参考11/21新高中化学教案模板【第四篇】一、教材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二、学情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好文档,供参考12/21象。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分子的性质。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五、说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环节一:新课导入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好文档,供参考13/21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环节二:新课讲授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猜想。接着我会肯定他们的猜想,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观察到分子、原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接下来我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2、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首先通过1滴水中分子数目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间有间隔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之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我会通过具体的好文档,供参考14/21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关系,通过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判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接下来是分子的第三个性质,我会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首先根据生活中衣服晒干、酒精蒸发等现象提问学生“分子还具有什么性质”引发学生猜想,接下来我会通过氨分子扩散现象来检验学生的猜想。由于氨分子扩散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我会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并且利用这一结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