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富国事迹观后感【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好文档,供参考1/13杜富国事迹观后感【4篇】【题记】这篇精编的文档“杜富国事迹观后感【4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杜富国先进事迹学习心得【第一篇】他这样书写青春答卷——记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英雄战士杜富国云南省麻栗坡县猛硐乡,复耕的山林间种下生活的希望;重庆西南医院,复健中的杜富国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两个不同的时空,一个同样的感受——平安即是心安。而这份心安,来得非常不易。时针拨回到2018年10月11日,麻栗坡县猛硐乡老山西侧还是一块“禁区”,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的排雷战士们一如往常匍匐在山林间,从一寸寸焦黑的泥土里仔细排查雷弹的踪迹,杜富国也在其中。当他正准备将埋藏地下30多年的地雷取出时,伴随着一声巨响,好文档,供参考2/13爆炸夺走了他的双手和双眼,而他在负伤前对战友艾岩说的那句“你退后,让我来!”也久久回荡在这片土地上,回荡在人们心中。“你退后,让我来!”是青春的无畏在医院特殊装置的跑步机上,以13分08秒的时间跑完3公里,杜富国开心得像个孩子。负伤以来,他再也没有这么痛快的跑过。经过半年积极治疗,杜富国身体的各项功能正在逐步恢复。“受这么严重的伤,还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快速恢复,简直就是奇迹。”西南医院康复科主任刘宏亮说,治疗的每一天里,杜富国都在刷新恢复纪录。显然,失去双手和双眼的巨大创伤并没有打败英雄心中的“无畏”,且这份“无畏”一直与他并肩前行。2015年6月,中越边境第三次大面积扫雷启动,入伍5年的杜富国第一时间给连队党支部递交了请战书,申请到边境去当一名排雷战士。经过层层筛选,杜富国如愿进入扫雷队。刚刚进队,杜富国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想上雷场,还得过了专业知识考试才有资格。”第一次专业理论考试,32分,全队倒数。考试受挫,仅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杜富国变成了“书好文档,供参考3/13虫”。他很清楚,扫雷是高危作业,专业知识是上雷场的“敲门砖”,是扫雷兵的“保命经”,为了早日上雷场,他开始了“士兵突击”。“看书看到部队熄灯也不罢休,打着电筒躲在被窝里继续看。”队友们知道,“这小子”不服输。凭着“一定要上雷场”的决心,杜富国硬是从32分慢慢增加到70分,再到90分,直至完全合格。如愿进入雷场,穿上了心心念念的防护服,杜富国身上的劲儿更足了。队友们给杜富国取了个“雷场小马达”的外号,因为即使面对雷场这么艰苦的作业环境,就算连续8小时不休息地排雷,杜富国总有使不完的劲儿,总是抢着干,总是冲在最前面。“你们走,我来扛。”为了让战友们在雷场能够喝上水,杜富国硬是将30余斤的饮用水扛上雷场,全身负重近百斤;在马嘿雷场,山高坡陡、荆棘密布的丛林也挡不住杜富国无畏的脚步,来回6公里山路,每箱重公斤的弹药箱,杜富国次次都要争着扛两箱;“你下来,让我上。”队里灯泡坏了,有基本机电知识的杜富国总是当仁不让地揽了下来;“你让开,让我来。”队里装盛雷弹的沙箱不够用,好文档,供参考4/13杜富国挽起袖子一做就是一天……“你退后,让我来!”浓缩成为了青春的无畏。“你退后,让我来!”是军人的担当麻栗坡老山主峰西侧,坝子村的山巅上,57岁的村民盘金良用竹子和木头搭建起了一间简易房屋,用来堆放劳作的工具。屋后山坡,曾经是一块雷场,如今已是盘金良的耕地所在。“杜富国就是在这片雷场受伤的。”每每说起这段往事,盘金良总会哽咽。2018年11月16日,扫雷队的官兵们用“手拉手”方式,趟过已无雷患的雷场,将这片土地交给边疆人民耕种。期待已久的盘金良立即到乡政府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领来油菜种子,播撒在这多年未耕的山坡上。今年,盘金良在山坡上种下了草果,以及一亩多地的南瓜,放养的30多只跑山鸡也快下蛋了。“可惜他离得太远,不然抓两只鸡给他补补身体。”盘金良的心里多想让杜富国知道,这片土地生机勃勃。而昔日,云南边境,尽管战火的硝烟早已经消散,但在山脊、沟壑、林地深处,战争遗留的地雷、炮弹、手榴弹等雷患无处不在,许多当地人因为误入雷区导致炸伤、炸残、炸死。好文档,供参考5/13“蚂蚁爬进去,也被炸成粉。”当地人略显夸张的说法,却道出了雷区的危险程度。人人都知道离雷区越远越安全,但却有这样一群人,朝着雷区不断挺进,同雷患面对面,与死神“掰手腕”,杜富国也在其中。在扫雷队的3年时间里,杜富国的午饭基本在野外吃干粮,没有餐桌,没有热水,没有午休,而这也是每一位排雷战士们的常态。“大队官兵人均进出雷场700余次,徒步3000多公里,搬运扫雷爆破筒和其他各类扫雷装备物资器10余吨,磨破迷彩服3套、磨坏作战靴5双,扫雷防护服和扫雷靴绝大多数破损。”在杜富国的记忆里,最深的记忆点就是一连串永远不可能忘记的数据。环境艰苦,咬咬牙能挺过。凶险诡异的雷场是更大的挑战,考验扫雷官兵的毅力和胆量。在老山地区,地雷和爆炸物种类繁多、交织混埋、辨识难度大。由于布设时间久远、雨水冲刷、山体滑坡等因素影响,造成爆炸物性能改变、位置移动,甚至被植物根须包裹,排雷难度和危险性极大,战士们脚一滑,甚至一块石头滚过,都可能引爆地雷。走的是阴阳道,过的是鬼门关,拔的是虎口牙,使的是绣花针,每一项都酝酿着危险因素,每一项都在检验着排雷战士。好文档,供参考6/133年的时间,杜富国排除了2400多枚爆炸物,与“死神”擦肩而过上千次,他不仅没有退缩,还是一次又一次的走进雷场。原因只有一个,他是个军人。“是部队为我们培养出这么好的一个儿子。”杜富国受伤,父亲杜俊伤心之外更多的是骄傲,他深深感受到了儿子身上的军人担当。“你退后,让我来!”正是军人担当之所在。杜富国最新观后感【第二篇】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呼声。在岁月的长河中,无论历史的硝烟散去多久,但对英雄无悔,铁血忠魂的记忆和呼唤始终都在。雪落无痕,花开无声,而英雄从平凡真实中走来,又到平凡真实中去,一切都是有迹可循:杜富国从红色土地中成长起来,从红色故事中传承基因,从红色历史中坚定信念,而这一点与习近平主席的强军思想和“四有”军人要求,一脉相承。可以说,杜富国的舍生忘死不单单是他个人的英雄事迹,更是新时代革命军人的热血本色的生动诠释,而“让我来”将成为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共同心声。离开熟悉的岗位,告别亲人朋友,来到艰苦偏远的好文档,供参考7/13边疆,扫雷官兵面对的不止是雷场生死考验,“杜富国们”付出的也不止是汗水与鲜血。记者到扫雷三队采访,下士李洋面对镜头,立即转过了身。他请记者不要拍他:“我没告诉父母我在扫雷,我妈如果在电视里看到我,会哭的。”记者一问,原来扫雷大队官兵有个默契:跟家人打电话从不说自己在扫雷。即使家人知道了自己在扫雷队,也只说自己“在二线搞保障”。杜富国和他们一样,一开始都选择了“隐瞒”。战友张中君告诉记者,直到第三次扫雷任务结束后,家人才知道自己在扫雷。在扫雷大队,已婚官兵全部两地分居,40多名官兵面临亲人重病、子女年幼等困难。他们把遗憾、愧疚和思念压在心底,忘我奋战在雷场,用生命在战斗,只因他们都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杜富国”,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让我来!”。告别扫雷大队驻地,众战士的一句话,久久在耳畔回荡:“就算不能回战场,也还要去战斗。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杜富国先进事迹学习心得【第三篇】好文档,供参考8/13他这样书写青春答卷——记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英雄战士杜富国云南省麻栗坡县猛硐乡,复耕的山林间种下生活的希望;重庆西南医院,复健中的杜富国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两个不同的时空,一个同样的感受——平安即是心安。而这份心安,来得非常不易。时针拨回到2018年10月11日,麻栗坡县猛硐乡老山西侧还是一块“禁区”,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的排雷战士们一如往常匍匐在山林间,从一寸寸焦黑的泥土里仔细排查雷弹的踪迹,杜富国也在其中。当他正准备将埋藏地下30多年的地雷取出时,伴随着一声巨响,爆炸夺走了他的双手和双眼,而他在负伤前对战友艾岩说的那句“你退后,让我来!”也久久回荡在这片土地上,回荡在人们心中。“你退后,让我来!”是青春的无畏在医院特殊装置的跑步机上,以13分08秒的时间跑完3公里,杜富国开心得像个孩子。负伤以来,他再也没有这么痛快的跑过。经过半年积极治疗,杜富国身体的各项功能正在逐好文档,供参考9/13步恢复。“受这么严重的伤,还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快速恢复,简直就是奇迹。”西南医院康复科主任刘宏亮说,治疗的每一天里,杜富国都在刷新恢复纪录。显然,失去双手和双眼的巨大创伤并没有打败英雄心中的“无畏”,且这份“无畏”一直与他并肩前行。2015年6月,中越边境第三次大面积扫雷启动,入伍5年的杜富国第一时间给连队党支部递交了请战书,申请到边境去当一名排雷战士。经过层层筛选,杜富国如愿进入扫雷队。刚刚进队,杜富国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想上雷场,还得过了专业知识考试才有资格。”第一次专业理论考试,32分,全队倒数。考试受挫,仅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杜富国变成了“书虫”。他很清楚,扫雷是高危作业,专业知识是上雷场的“敲门砖”,是扫雷兵的“保命经”,为了早日上雷场,他开始了“士兵突击”。“看书看到部队熄灯也不罢休,打着电筒躲在被窝里继续看。”队友们知道,“这小子”不服输。凭着“一定要上雷场”的决心,杜富国硬是从32分慢慢增加到70分,再到90分,直至完全合格。如愿进入雷场,穿上了心心念念的防护服,杜富国好文档,供参考10/13身上的劲儿更足了。队友们给杜富国取了个“雷场小马达”的外号,因为即使面对雷场这么艰苦的作业环境,就算连续8小时不休息地排雷,杜富国总有使不完的劲儿,总是抢着干,总是冲在最前面。“你们走,我来扛。”为了让战友们在雷场能够喝上水,杜富国硬是将30余斤的饮用水扛上雷场,全身负重近百斤;在马嘿雷场,山高坡陡、荆棘密布的丛林也挡不住杜富国无畏的脚步,来回6公里山路,每箱重公斤的弹药箱,杜富国次次都要争着扛两箱;“你下来,让我上。”队里灯泡坏了,有基本机电知识的杜富国总是当仁不让地揽了下来;“你让开,让我来。”队里装盛雷弹的沙箱不够用,杜富国挽起袖子一做就是一天……“你退后,让我来!”浓缩成为了青春的无畏。“你退后,让我来!”是军人的担当麻栗坡老山主峰西侧,坝子村的山巅上,57岁的村民盘金良用竹子和木头搭建起了一间简易房屋,用来堆放劳作的工具。屋后山坡,曾经是一块雷场,如今已是盘金良的耕地所在。好文档,供参考11/13“杜富国就是在这片雷场受伤的。”每每说起这段往事,盘金良总会哽咽。2018年11月16日,扫雷队的官兵们用“手拉手”方式,趟过已无雷患的雷场,将这片土地交给边疆人民耕种。期待已久的盘金良立即到乡政府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领来油菜种子,播撒在这多年未耕的山坡上。今年,盘金良在山坡上种下了草果,以及一亩多地的南瓜,放养的30多只跑山鸡也快下蛋了。“可惜他离得太远,不然抓两只鸡给他补补身体。”盘金良的心里多想让杜富国知道,这片土地生机勃勃。而昔日,云南边境,尽管战火的硝烟早已经消散,但在山脊、沟壑、林地深处,战争遗留的地雷、炮弹、手榴弹等雷患无处不在,许多当地人因为误入雷区导致炸伤、炸残、炸死。“蚂蚁爬进去,也被炸成粉。”当地人略显夸张的说法,却道出了雷区的危险程度。人人都知道离雷区越远越安全,但却有这样一群人,朝着雷区不断挺进,同雷患面对面,与死神“掰手腕”,杜富国也在其中。在扫雷队的3年时间里,杜富国的午饭基本在野外吃干粮,没有餐桌,没有热水,没有午休,而这也是每一位排雷战士们的常态。“大队官兵人均进出雷场700余次,徒步3000多好文档,供参考12/13公里,搬运扫雷爆破筒和其他各类扫雷装备物资器10余吨,磨破迷彩服3套、磨坏作战靴5双,扫雷防护服和扫雷靴绝大多数破损。”在杜富国的记忆里,最深的记忆点就是一连串永远不可能忘记的数据。环境艰苦,咬咬牙能挺过。凶险诡异的雷场是更大的挑战,考验扫雷官兵的毅力和胆量。在老山地区,地雷和爆炸物种类繁多、交织混埋、辨识难度大。由于布设时间久远、雨水冲刷、山体滑坡等因素影响,造成爆炸物性能改变、位置移动,甚至被植物根须包裹,排雷难度和危险性极大,战士们脚一滑,甚至一块石头滚过,都可能引爆地雷。走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