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精选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精选4篇)初中数学优秀教案7教学方法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改革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必须探索更合适的教学方法。下面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精选4篇)”,欢迎大家来参考下载。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第一篇】一、教材分析: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对正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的复习和对比,也是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本课时的学习是学生对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一个再知的过程,由于初二学生是首次接触双曲线这种函数图象,所以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让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有一个形象和直观的认识。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二期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激活课堂气氛,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精神。在教学设计上,我设想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在掌握反比例函数相关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因此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学会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掌握图象的特征以及由函数图象得到的函数性质。2、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及想象,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本堂课的重点是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图象特征以及函数的性质;难点则是如何抓住特征准确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并制作了能动态演示函数图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手操作,积极参与并主动探索函数性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四、教学方法鉴于教材特点及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设想采用问题教学法和对比教学法,用层层推进的提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同时注意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减少学生对新概念接受的困难,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时间。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组织学生参与“探究——讨论——交流——总结”的学习活动过程,同时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启发学生,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五、学法指导本堂课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对比、归纳的思想方法。在对比和讨论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要采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反函数解析式练习1:写出下列各题的关系式:1正方形的周长C和它的一边的长a之间的关系2运动会的田径比赛中,运动员小王的平均速度是8米/秒,他所跑过的路程s和所用时间t之间的关系3矩形的面积为10时,它的长x和宽y之间的关系4王师傅要生产100个零件,他的工作效率x和工作时间t之间的关系问题1:请大家判断一下,在我们写出来的这些关系式中哪些是正比例函数?问题1主要是复习正比例函数的定义,为后面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给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打下基础。问题2:那么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其余两个函数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吗?通过问题2来引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请学生对比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来给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这不仅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对比和探究能力。例题1:已知变量y与x成反比例,且当x=2时,y=9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2当x=3、5时,求y的值3当y=5时,求x的值通过对例1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来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在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在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时用到的“待定系数法”,先设反比例函数为,再把相应的x,y值代入求出k,k值的确定,函数解析式也就确定了。课堂练习:已知x与y成反比例,根据以下条件,求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1x=2,y=32x=,y=通过此题,对学生掌握如何根据已知条件去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的学习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反馈。(二)探究学习1——函数图象的画法问题3:如何画出正比例函数的图象?通过问题3来复习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主要分为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为学习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画法打下基础。问题4: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应该怎样去画呢?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仿照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的画法。设想的教学设计是:1引导学生运用在画正比例函数图象中所学到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尝试,采用列表、描点、连线的方法画出函数和的图象;2老师边巡视,边指导,用实物投影仪反映一些学生在函数图象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和学生一起找出错误的地方,分析原因;3随后老师在黑板上演示画好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步骤,展示正确的函数图象,引导学生观察其图象特征(双曲线有两个分支)。初二学生是首次接触到双曲线这种比较特殊函数图象,设想学生可能会在下面几个环节中出错:1在“列表”这一环节在取点时学生可能会取零,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代数的方法得出x不能为零。也可能由于在取点时的不恰当,导致函数图象的不完整、不对称。在这里应该要指导学生在列表时,自变量x的取值可以选取绝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的数,相应的就得到绝对相等而符号相反的对应的函数值,这样可以简化计算的手续,又便于在坐标平面内找到点。2在“连线”这一环节学生画的点与点之间连线可能会有端点,未能用光滑的线条连接。因而在这里要特别要强调在将所选取的点连结时,应该是“光滑曲线”,为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打下基础。为了使函数图象清晰明显,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尽量选取较多的自变量x的值和对应的函数值y,以便在坐标平面内得到较多的“点”,画出曲线。从而引导学生画出正确的函数图象。3图象与x轴或y轴相交在这里我认为可以埋下一个伏笔,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为后面学习函数的性质打下基础。需要说明的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学习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不过,尽管多媒体的演示既快又准确,我认为在学生第学画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过程中,老师还是应该在黑板上认真示范画出图象的每一个步骤,毕竟多媒体还是不能替代我们平时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巩固练习:画出函数和的图象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再次动手画出函数图象,改正在初次画图象时出现在一些问题。老师使用函数图象的课件,用屏幕显示的函数图象验证学生画出的函数图象的准确性。(三)探究学习2——函数图象性质1、图象的分布情况问题5:请大家回忆一下正比例函数的分布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提出问题5主要是起到巩固复习,为引导学生学习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情况打下基础。问题6:观察刚才所画的图象我们发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两个分支,那么它的分布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在这一环节中的设计:1引导学生对比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启发他们主动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分布情况,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2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进行教学,使用函数图象的课件试着任意输入几个k的值,观察函数图象的不同分布,观察函数图象的动态演变过程。把不同的函数图象集中到一个屏幕中,便于学生对比和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及对比,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与k的关系有一个直观的了解;3组织小组讨论来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一条性质:当k0时,函数图象的两支分别在第一、三象限内;当k2、图象的变化情况问题7: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提出问题7主要是起到巩固复习,为引导学生学习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打下基础。问题8: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否也具有这样的性质呢?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是:1回顾反比例函数和的图象,通过实际观察;2根据解析式对行取值,比较x在取不同值时函数值的变化情况;3电脑演示及学生小组讨论,请学生给出结论。即这个问题必须分成两种情况讨论即当k0时,自变量x逐渐增大时,y的值则随着逐渐减小;当k4对于学生做出的结论,老师应该要给予肯定,同时可以提出:有没有同学需要补充的呢?若没有,则可以举例:当k0,分别比较在第三象限x=—2,第一象限x=2时的y的值的大小,则以上性质是否依然成立?学生的回答应该是:不成立。这时老师再请学生做小结:必须限定在每一个象限内,才有以上性质成立。问题9:当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无限延伸时,它与x轴、y轴相交吗?为什么?在这个环节中,可以结合刚才学生所画的错误图象,引导学生可以通过代数的方法分析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由分母不能为零,得x不能为零。由k≠0,得y必不为零,从而验证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当两个分支无限延伸时,可以无限地逼近x轴、y轴,但永远不会与两轴相交。随即强调画图时要注意准确性。(四)备用思考题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求a的取值范围2、当m为何值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当m为何值时,y是x的反比例函数(五)小结: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第二篇】教学内容分析:⑴学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它的特殊的性质和判定。⑵前面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类比他们的性质与判断,有利于对正方形的研究。⑶对本节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分类研究的思想,并且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类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梳理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学生分析:⑴学生在小学初步认识了正方形,并且本节课之前,学生又学习了几种平行四边形,已经具备了观察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经验与知识基础。⑵学生在上几节已有了推理的经历,但是对于证明,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不成熟,有待于提高。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了解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掌握它的性质和判定,会利用性质与判定进行简单的说理。⑵过程与方法:通过类比前边的四边形的研究,探索并归纳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通过运用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体会正方形的完美性,通过活动获得成功的喜悦与自信。重点:掌握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并进行简单的推理。难点:探索正方形的判定,发展学生的推理能教学方法:类比与探究教具准备:可以活动的四边形模型。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本课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知识的前后联系《中心对称图形》是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三章第二单元第二节课的内容。本节教材属于图形变换的内容,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旋转和中心对称”后的一种对称图形,因此涉及归纳、类比等思想方法,对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3.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重点分析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特点本节课主要介绍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中心对称图形的识别、中心对称图形与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的比较、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为使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我将通过:(1)例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旋转对称图形引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2)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实验、归纳、类比等方法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3)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有直观的表象。我认为这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活动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和学生建构知识的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二)教学对象分析1.学生所在地区、学校及班级的特色我授课的班级是西安市阎良区振兴中学九年级一班,作为九年级的学生,在图形的对称方面已经积累一些经验,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猜想、实验、归纳、类比等研究图形对称变换的能力;班级学生具有个性活泼,思维活跃,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学习情绪易于调动,学习积极性高的特点,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个体差异较大,并且班级中已出现分化现象。2.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班级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5岁到17岁间。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欲望较为强烈,喜好发表个人见解并且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的意识与经验,因此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中,适当地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紧密结合,促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更多地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思考的乐趣。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建立联系。教师活动问题设置:①平行四边形、矩形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