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沈阳市第一二七中学八年级4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9学年度下学期八年级语文阶段监测试题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俶尔(chù)诬蔑(wū)襁褓(qiánɡ)出类拔萃(cuì)B.缅怀(miàn)荣誉(yù)箬篷(ruò)不知所错(cuò)C.窈窕(tiǎo)枯躁(zào)萦绕(yín)不修边幅(fú)D.俨然(yǎn)好逑(qiú)挚爱(zhì)辗转反侧(zhǎn)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这世界没有人不受伤,阳光有多么明亮,阴影就有多么;树长得多么挺拔,根就会有多么。所以,不必惧怕寒冷,也不必惧怕阴影。暖就在冷的身边,正如美就在丑的身边。通过冷,我们可以走向暖,它们互相依存,又互相,而我们的生活亦如春江之水。A.平淡曲折转化悲喜交加B.平淡弯曲变化悲喜交加C.黯淡曲折变化冷暖自知D.黯淡弯曲转化冷暖自知3.下列各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B.《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同时代的欧阳修皆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C.《最后一次演讲》选自《闻一多集》,本文是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被日本人杀害一周年纪日上发表的即兴演讲。D.王选与美籍华人丁肇中,都是计算机信息处理专家,丁肇中获1976年诺贝尔奖,王选被称为“当代毕昇”。4.下列关于《格列佛游记》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A.小人国利里浦特党派之争以鞋跟高代划分阵营,分为高跟派,低跟派二派。B.格列佛在大人国时,被正直的国王打动,萌生了一辈子生活在这里的念头。C.格列佛在飞岛国等五岛游览时,见到一种长生不老人“斯特鲁布鲁格”。D.在“慧骃国”,格列佛遭到一种形状像人的名为“耶胡”的畜生的围攻。5.诗文填空。(请规范书写)(5分)(1)青青子衿,______________。(2)求之不得,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白露未晞(4)凄神寒骨,______________。(5)《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句子,。6.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源:Z&xx&k.Com]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别薛华唐代:王勃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注释:①穷路:即穷途末路之意,喻世途艰难。②千里道:极言道路长远,非指实里数。③百年:极言时间之长;亦指人的一生。④漂泊:随水漂流或停泊。比喻行止无定所。⑤生涯:人生的极限。A.《送》用“望”字营造出开阔的意境,为全诗奠定了豪壮的情感基调。B.《别》尾联“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上句承诗题中的“别”字,下句直抒惜别之情。C.《送》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和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别》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薛华的依依深情。D.这两首诗同为王勃的送别诗,其风格相同,都表现出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二、阅读选文,完成7~10题。(12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桃花源记》)【乙】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①,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来源:Z#xx#k.Com](节选自苏轼《和桃花源诗》,有删改)【注释】①醯(xī):醋。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或.至百二三十岁或.王命急宣《三峡》B.使武陵太守得至焉.不复出焉.《桃花源记》C.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何陋之.有《陋室铭》D.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2)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10、(1)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1分)(2)苏轼文中列举的“菊水青城”与陶渊明笔下的“桃源”有哪些相似之处?(2分)三、阅读选文,完成11~15题。(18分)乡土情结(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来源:Z。xx。k.Com](2)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融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个悲欢离合的家。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方百计的探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裹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3)“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4)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出国华工不下千万,足迹遍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5)“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合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11.文章开头引用王维诗的作用是什么?(3分)12.根据选文第(2)段,概括乡土给人们打下的“童年的烙印”是什么?(4分)13既然“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为什么有些人又要告别家乡?选用文中语句作答。(4分)14.“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这个句子用了哪些修辞?表达了什么含义?(4分)15.结尾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3分)四、阅读选文,完成16~21题。(15分)眼界与读书○1眼界与读书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眼界对于读书的目的归宿、方式方法以及兴趣效果是起决定作用的。②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之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③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写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他的话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他的眼界却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和归宿,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④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想一想吧,为什么面临金融危机,会有那么多人去读相关的经典著作,形成一股《资本论》热?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还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⑤读书的眼界,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中外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⑥想起了吕思勉先生的话:“社会科学家,他必先对现状觉得不满,然后要求改革;要求改革,然后要想法子;要想法子,然后要研究学问。若其对于现状,本不知其为好为坏,因而没有改革的思想;又或明知其不好,而只想在现状之下,求个苟安,或者捞取些好处,因而没有改革的志愿,那还讲学问做什么?”读书亦如斯。只有打开眼界,才能知晓读书的目的,确定合适的方法,实现阅读效果的最大化。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什么、采取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⑦所以,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16.本文的论题是什么?(2分)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18.下面的句子放在文中哪段开头位置最合适?()(2分)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A、③B、④C、⑤D、⑥19.选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20.选文第⑤段划线句可否删去,为什么?(2分)21.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3分)五、写作(40分)又是一年春色旖旎,花香被馥郁了心房,撷一抹嫣红,邂逅曾经的往事芬芳,时光悠然洒落心底,沉淀下满心的回忆。记忆的花海中,是否那年那月那日的那件事,已永久定格……请以“,定格在记忆深处”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请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800字;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评分细则说明:1.标题补充完整,不能改标题,不能加书名号。2.字数不够六百,按照缺少比例扣分。3.字迹工整,无勾抹,字不出格,笔画不飞,统一黑色笔。4.内容的重点体现在你定格的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