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沈阳市沈河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021-2022学年沈阳市沈河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其前面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1.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下列文物中最能反映原始社会半坡居民农耕生活的是()A.B.C.D.2.《孟子》中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主要反映了()A.西周初年周天子是天下共主B.西周末年周王势力日益衰微C.诸侯有对周王朝觐述职的义务D.西周初年诸侯势力逐渐增强3.追溯中国姓氏的起源,氏大量产生于周朝。有的以技艺为氏,如陶、屠等;有的以官职为氏,如司马、太史等。那么魏、鲁、韩等氏应是A.以排行为氏B.以所居地名为氏C.以封地(国)为氏D.以祖先名字为氏4.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国家②东周与西周并存,一个在东一个在西③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东方大国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④兼并战争是给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从客观上看,有利于统一。A.①②③B.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5.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说明A.分封制的崩溃B.商鞅变法的作用C.兼并战争的后果D.百家争鸣的原因6.“公元前3世纪出现了一个关键转折点,即类似于西方封建制的旧时西周分封制被中央集权官僚政府所取代。新的中央集权国家建立了北接草原、南至南越的庞大帝国。”这个“庞大帝国”是A.夏朝B.秦朝C.汉朝D.唐朝7.如图反映的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读图分析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解决了图中反映的社会问题()A.颁布“推恩令”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确立中央集权制度D.把盐铁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专卖8.“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新思想体系,并得到汉武帝的采纳。”汉武帝采纳该学说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艺术繁荣B.推动教育发展C.巩固统一王朝D.保持思想活跃9.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A.开元盛世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八王之乱10.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一书中写道:“公元105年,和帝崩。皇后邓氏迎立清河王的儿子,是为安帝。邓太后临朝,凡十五年。”据此合理的推测是()A.豪强地主横行B.宦官专权C.官僚机构庞大D.外戚专权11.下面对于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的描述,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选正确的一项()A.AB.BC.CD.D12.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江南地区开发B.北方战乱频繁C.经济重心南移D.民族融合加强13.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封建王朝有A.秦朝、西晋B.东汉、西晋C.西汉、东晋D.秦朝、北魏14.观察下列四幅战争形势图,请回答以上四场战争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A.图①→图②→图③→图④B.图③→图②→图④→图①C.图②→图③→图①→图④D.图④→图①→图③→图②1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300多年间,大多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然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继续传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创造出璀璨的科技文化。将下列科技文化成就前的数字符号与相关人物前的字母符号相连,正确的一组是()A.①﹣c②﹣b③﹣aB.①﹣b②﹣c③﹣aC.①﹣a②﹣b③﹣cD.①﹣c②﹣a③﹣b二、材料解析题(本题3小题,16题14分,17题13分,18题13分,共40分)16.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简明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我国在黄河流域的多个遗址出土了距今5000﹣4000年的铜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当时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代后期,青铜器制作水平达到高峰,表现为器类繁多,造型庄重,花纹繁缛细密。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等。材料三:张骞出使西域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摘自万翰等编著《世界五千年》材料四: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材料五:六朝(三国孙权建立的东吴,定都建业;东晋改名建康;南朝的宋、齐、梁、陈均定都于此,即今天的南京)的时候,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的措施,促进了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哪一方面的情况?(3)材料三中所说的“商贸大道”后来被称作什么?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条通道在东西方交流中的作用。(4)根据材料四、五,概括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17.在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统治政策的调整,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和民族的统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转型期。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先进代表人物,商鞅虽然不能从理论上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但在直观上他是懂得这种趋势的。所以,他坚决主张“反古”“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在改革上采取了一往无前的姿态。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经济的高速起飞,迅速地推进了政治上的封建化进程。——摘编自彭安玉《商鞅变法得失新析》材料二: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三:汉高祖刘邦和他的许多文臣武将,绝大多数都是在反秦斗争中涌现出来的社会底层人物,即所谓“布衣”,汉初朝廷形成了后世称道的“布农将相之局”。汉高祖登基后,颁布了一系列诏令:让士兵复原还乡从事生产;把卖身作为奴隶的人恢复为平民;把田租的税率规定为十五税一。汉文帝(汉高祖第四子)即位后,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减轻徭役,将原来每年服役一个月改为“三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年而一事”。汉景帝(汉文帝长子)在位时,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从此成为汉朝税率的定制。——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材料四: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旧习,万不足统治中原。再加上自身深受汉文化影响,实在对汉文化衷心仰慕,于是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可熟,使其整体的汉化。——钱穆《国史大纲》(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商鞅变法中确立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措施是什么?(2)材料二中所建立的维持中国几千年来统一的“政治制度”是谁首创的?(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初统治者采取的这些措施统称为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导致哪一治世局面的出现?(4)根据材料四孝文帝推动鲜卑族整体汉化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18.中华民族同源共祖,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华夏民族是汉民族的主源,华夏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蛮、夷、戎、狄诸族结下了长期的不解之缘。汉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续发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融于周边其他民族。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双向融合现象,进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最终形成了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主人——中华民族。——据张植荣著《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一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材料二:材料三: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材料四: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他们学习畜牧经验。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汉族人民喜爱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胡”“汉”观念逐渐淡薄。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摘编自人教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根据材料一,促进“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的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与秦朝相比,西汉的疆域有什么重大变化?原因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况?(4)根据材料四指出,“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