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先进事迹材料【最新8篇】【导读】这篇文档“劳模先进事迹材料【最新8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劳模先进事迹材料【第一篇】劳模先进事迹材料范文徐顺娟,女,1944年出生,初中文化。她对工作充满热情,极端负责,1964年担任的是生活队会计工作,对她来说工作的起点,也是人生中的转折点,因为当时她只有二十岁,文化水平又不高,那些阿拉伯数字看到就晕,可是她敢于勇挑重担,工作尽职尽责,边上夜校边自学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还拿出了初中文凭。她接受这项工作首先想到的是组织的安排、领导的信任、工作需要我去做的,我就应该愉快接受,大胆去干,而且非常自信地一定要干好,她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确实也做出了成绩。为此,于1977年荣获上海市农业学大寨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目前居住在泖港镇兴旺村白洋队。张义仁,男,1936年出生,初小文化。他默默地工作,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打动周围的群众。当初他担任的是生产队会计和粮管员职务,每天都要亲自去队里指导生产技术,张义仁虽然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但他始终以党员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立足本职岗位,扎实做好工作作为工作的目标。张义仁同志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不论是从事农技工作,还是从事生产队会计,他都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扑在工作上,曾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广泛好评。为此,于1978年荣获上海市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目前,居住在泖港镇兴旺村张家队。张法,男,1943年4月出生,初中文化,中共党员,时任泖港公社党委委员,兼任新龚大队党支部书记。他带领干部群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精心规划,分片实施,用三年时间使全大队3200多亩土地全部实现农田格子化,南北一个向,灌能进,排能出,建成了稳产高产农田,几年来,粮、棉、油产量均在全公社前列。为此,于1977年荣获上海市农业学大寨先进生产(工作)者荣誉称号。目前,他退休后居住在泖港镇天乐小区4号303室。李明甫,男,1940年10月出生,初中文化,中共党员,时任新五公社南三大队党支部书记。他带领干部群众,抓班子建设,艰苦奋斗,不脱离群众,坚持干部带头参加劳动,狠抓农田基本建设,使队容队貌有较大的改观。以粮为纲,提倡科学种田,合理密植,实现农业丰收,当年就实现粮食单产亩产达到吨粮的先进单位,在地区为首创,受到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为此,他本人也于1978年荣获上海市先进生产(工作)者荣誉称号。目前,他退休后居住在泖港镇五厍老街14号。杨连云,男,1929年7月19日出生,高小文化,中共党员,时任泖港乡新建村大队长,在农业以粮为纲抓粮食产量,搞农田基本建设时,水稻种植早稻早产,每亩达到800斤以上的泖港乡首位,振动全乡及全县,为此于1978年荣获上海市先进生产(工作)者荣誉称号。目前,他退休后住在松江区泖港镇新建村陈阁421号。王云仙,男,1931年12月25日生,小学文化,中共党员,原住泖港公社胜利大队长浜队,他是一个农民,自从16岁开始从事农业生产,70年代初期,由于农村农业技术落后,加上自然灾害严重,对二麦产量,一直上不出,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此,他大胆创新,为二麦丰收,探索出一条高产路子,这就是一条沟,二麦丰收靠条沟而出名,使各生产队二麦年年丰收,得到了群众收评,于1978年荣获上海市先进生产(工作)者荣誉称号。目前,他居住在泖港镇焦家村百家253号。毛金宝,女,1923年出生,1989年死亡,文盲或半文盲,中共党员,曾经担任新兴村的妇女主任,分管计划生育工作。她是“活学活用”的先锋人物,在自身缺乏文化水平的情况下,通过各种学习途径及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能熟练地背诵《毛泽东语录》及老3篇(《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白求恩》),甚至在五、六十岁时还背着语录袋进行走家蹿户的宣传。毛金宝的个人奋斗和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在新兴村的历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笔。曾荣获1977年上海市农业学大寨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冯缵冲,男,1940年11月10日出身,二医大本科毕业,中共党员,正教授职称,1966~1978年响应毛泽东“6.26”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精神,作为“种子”医生来到偏僻农村泖港从事妇产科临床科研诊疗工作,他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废寝忘食,一心为病人着想,竭尽所能为病人服务,研究发明了宫内宫腔镜诊疗技术获全国重大成果奖,并多次获国家、市级科研成果奖,为妇产科医学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于1977年荣获上海市农业学大寨先进生产“工作”者荣誉称号。如今,年迈的他仍然坚守在医疗卫生事业岗位上,为解决妇科疑难杂症发挥着余热。顾象忠,男,1930年出生,高小文化,泖港镇新龚村人。从1969年起担任生产队长后,带领群众带头苦干,科学种田,在全公社范围内先创下了吨粮生产队,人均分配收入全公社第一位,为此,于1978年荣获上海市先进生产(工作)者荣誉称号。目前退休后居住在泖港镇新龚村大泥罗家浜队。沈善龙,男,1924年出生,高小文化,饲养员,家住新龚村大泥外浜队。自担任生产队饲养员后,以场为家,以鸡为伴。多年来摸索出一套从小鸡到出售,死亡率低、成本低,生长期快,盈利大的一套科学技术,为以副养农,为生产队社员增加分配水平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为此,于1977年荣获上海市农业学大寨先进(工作)者荣获称号。沈善龙同志,于1979年因病故死。邱德明,男,1944年4月出生,初中文化,泖港镇范家村人。他原是一名建筑工人,在1975年初,大队干部为了改变原永利9队较落后的面貌,动员老邱从松江建筑队回来担任队长。在他担任队长期间,工作上坚持原则,积极带头,生产队管理形成良好模式,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从而生产队从一个落后队成为全大队先进队,生产队各种工作都在全大队前茅。为此,于1978年荣获上海市先进生产(工作)者荣誉称号。目前,他退休后居住在泖港镇范家村163号。王文昌,男,1939年6月2日出生,小学文化,泖港镇范家村人。他原是一名农机维修工,1970年初进入泖港公社五四大队农机组工作。他钻研技术知识,坚持日夜奋战在工作岗位上,在任农机组负责人期间,除了安排好农机作业同时,维修好所有拖拉机等农机设备,从不耽误农时,受到了当时大队及公社部门领导的好评。为此,于1977年荣获上海市农业学大寨先进生产(工作)者荣誉称号。目前,他退休后居住在泖港镇范家村港巷476号。劳模先进事迹材料【第二篇】勤政为民造福乡亲的好干部—记青县盘古乡孙家楼村党支部书记孙书义“每一个党员干部都把老百姓的事情看在眼里,放在心上,社会将更加稳定,各项事业的发展将更加顺利,群众生活将会逐步改善。”一位普普通通的村支部书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担任村支部书记的二十四年里,把一个落后村变成了先进村,贫穷村变成了富裕村,并在1996年被青县人民政府评为“小康村”。他就是“优秀共产党员”、“模范村干部”、青县孙家楼村党支部书记孙书义。孙书义,男,汉族,1960年12月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78年高中毕业后入伍参军,服役七年,期间荣立“三等功”一次。青县盘古乡孙家楼村是孙书义的家乡,全村530人,耕地1600亩,就是这片土地养育了他。1985年服役期满,孙书义毅然回到家乡。孙家楼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种植村,全村百姓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一年下来,只能解决温饱。家乡的落后,群众生活的艰难,孙书义看在眼里,记在心中。1987年,村两委换届,孙书义当选党支部书记。之后的几个月里,孙书义多次主持召开两委班子会议,专题讨论如何脱贫致富的问题。最终通过研究讨论一致通过“本着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全面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依靠科技致富的发展路子。”二十多年来,孙书义始终挂念着老百姓的饥苦,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以科技为先导,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先后与省、市、县的科技、农业、林业及科研单位挂钩联系,请有关专家进行现场指导。1988年,在孙书义的带领下,全村搞起了良种繁育。根据村里的地理位置和水土条件,先后建立了高粱、玉米、小麦、大豆等千亩良种繁育基地,并与有关部门签订了长期收购合同。为确保良种品质,定期邀请专家到田间地头“会诊”、“把脉”。多年来,其农产品以优质著称,以诚信经营深受客户好评,农产品运销唐山、大港、山东等地,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人均收入更高达3700多元,在全县名列前茅。1996年,孙家楼村被县政府评为“小康村”。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脸上露出了笑容。但是以孙书义为领导核心的村两委班子并没有因此而满足,而是更加勤奋工作,多方搜集致富信息,寻找适合本村发展的新途径。2003年,在县、乡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孙书义带领全村百姓建起了年产300吨的“千亩无公害小枣种植基地”,并与沧州枣乡枣业有限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经沧州枣乡枣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连东引荐,先后又和加拿大、韩国、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客商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经过几年的努力,孙家楼村的金丝小枣以优质、高营养而享誉国内外,更成为了该村的一项支柱性产业。为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立不败之地,孙书义多次带领村民赴沧县、山东、北京等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搜集信息。同时,多次邀请小枣专家亲临田间教授种植、管理、晾晒技术。目前,该村由当初的300亩枣园发展到现在的800亩,仅小枣一项人均收入就达到了2500元以上。每年收货季节,枣园边就聚集了来自广西、浙江、山东等十几个省市的大客户前来抢购,最高价格更是突破了每市斤10元。孙家楼村老百姓的生活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近几年,在孙书义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又先后到山东、天津、保定、北京、秦皇岛等地引进“美国凯特杏”100亩,“京选3号陆王仙”优质桃200亩,日本“粉红亚都蜜”葡萄等名优特杂果品种。其中,09年在济南果研所引进的“龙山红蜜”优质桃更是打破了全国陆地桃栽培上市时间最早、品质最优的两项记录。通过杂果种植,目前,每户每年都有4万余元的收入,这使他们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二十几年来,孙家楼村在孙书义的带领下成功从传统大田作物种植转型为优质杂果种植,成功由靠天吃饭转变为靠科技致富。为了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999年,孙书义多方筹措资金30多万元,新打农用深机井2眼,铺设管道9000米,加上2眼旧机井,全村农田实现了水浇全覆盖;2008年,自筹资金35万元,新修村庄水泥路1200米;2009年,筹资16万元,修村内砖路3300米,实现了全村硬化的目标;今年,筹资7万元,建设了标准化两室。同时,筹资7万元,修建了村内中心小学,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是他改变了孙家楼村的破旧面貌,是他带领全村百姓走上了致富之路,在耀眼的光环下,他不骄不躁,谦虚谨慎,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本色,牢固树立起“群众以致富为本,干部以务实为本,工作以服务为本”的理念。对孙家楼村的发展孙书义和两委班子充满信心、决心。相信,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孙书义等一班人的带领下,孙家楼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劳模先进事迹材料【第三篇】主要先进事迹******,男,47岁,现为***公司***矿综掘一队队长。该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便树下了扎根煤海,以矿为家,奉献矿山的决心和意志,他在工作中努力开拓进取,拼搏奉献,经过他本人的不懈努力,在2001年7月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使自己从一名普通职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基层管理干部。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脚踏实地,哪里有困难哪里有他,身先士卒,事事走在前,无论在哪个岗位,永葆共产党员本色,插在哪里都飘扬……扎身基层勇挑重担服从党组织的安排,不管岗位多辛苦,担子多重,他都愿意接受挑战。2006年12月,由于支护不到位在9501工作面第一横贯处发生了冒顶事故,由于这起事故公司领导决定任命他为新的队长。由于采煤与掘进工艺上的差异,从采煤工向掘进工的转变,如何带好一支新队伍等一系列难题摆在了他的面前,作为这支队伍的领头羊,他也遇到了从未有过的难题,但是担子再重也要扛,这是公司领导和员工的信任。在任职的五年来,他始终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指导思想,不断加强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