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说课稿【5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5篇】折线统计图说课稿折线统计图说课稿【第一篇】一、教材分析1、教材特征(1).合理运用迁移规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因此教材中选用了数据富于变化的条形统计图,从而引出另一种表达方式,自然地过渡到折线统计图。(2).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本单元精心地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如身高的变化、气温的变化、病人的体温变化等。(3).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教材在安排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时,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了较大的空间。2、《课标》要求《课程标准》中对于“统计与概率”领域中“简单数据统计过程”在第二学段的要求是:○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2、认识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的表示数据;○3、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的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4、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通过分析《课标》要求,可以看出,对于折线统计图这部分重在:理解、应用,制作统计图不是学习重点。3、教材对比冀教版教材此部分内容出现在五年级下册,比较两种不同版本教材可以发现:第一,两种版本教材都是利用知识迁移,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体现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第二,冀教版教材的折线统计图中用红颜色重度标识了“点”,在尝试画折线统计图时先将“点”标好,让学生补充。这样降低了学生操作的难度。第三,冀教版教材中本单元还涉及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内容。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开始接触“统计”内容,学习了根据分类结果得到的简单统计表和“以1当一”的简单条形统计图,在二年级上下册分别学习了“以1当二”、“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到三年级学习了“起始格”不同的条形统计图和横向条形统计图,因此在学习本单元“折线统计图”之前对条形统计图已经学习了很多内容,包括画条形统计图,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条形统计图中蕴含的数学信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关问题等等,所以学习本单元知识,就从条形统计图迁移过来。另外“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例如新闻之中,有的学生可能有所认识,有些学生可能没有注意到,但是有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学生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理解不会存在太多的问题。本单元知识还是五年级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因此需要学生们充分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以及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学习困难点预设:(1)、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的总结要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产生,让学生在充分交流“发现了什么?”、“有什么不一样?”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其特点。(2)、在什么条件下选择什么统计图比较好?条形统计图还是折线统计图。我的思考本节课我将尝试将本单元两个课时内容(例1、例2)进行整合,在本节课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让学生感悟折线统计图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学会根据数据的变化正确地进行预测;不要求学生会制作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只要能根据数据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描述、分析数据就可以了。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制作,但并不对此作统一要求。在后续课中,我将安排统计图的选择(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选择)和对折线统计图的继续理解与应用。三、确定目标1.学生能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2.学生能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以及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3.学生能将折线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描述、分析数据。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制作。4.学生能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较简单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习重难点预设学习重点: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理解折线统计图反应数量增减变化的特点,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难点:能补充完整折线统计图。四、教学流程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出示过去一周兴隆天气预报的图片。谈话引入:同学们,这是老师从网上找到的过去一周内我们兴隆每天的天气情况的一组图片,从中你看懂了什么?教师将这些最高气温放大,让学生感受这么多的信息中要找到最高气温有些困难,然后谈话引出:你能给老师想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图片所要表达的意思展示的更直观、清晰一些吗?设计意图选择学生熟悉的、真实生活情景——“气温的变化”,目的是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统计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数学学习与生活很贴近,生活中能用到数学。第二环节:探究新知活动一:出示条形统计图,让同学们观察,提问:还记得条形统计图吗?回答问题:①如何读数的呢?②能不能找到气温是多少的日期呢?③气温相同的日期有没有呢?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条形统计图相关知识,为迁移到折线统计图做准备。活动二:出示折线统计图,有同学认识这个统计图吗?(引出本课课题)再出示刚才的条形统计图,让同学们对比两个统计图,思考一下:两个统计图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设计意图利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在与“已有知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形成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习情况预设相同点:都能表示某一天的最高气温是多少。折线统计图的读数方法:教师要追问:①如何读数的呢?先看表示日期的横向上的线,找到具体的日期,再看这个日期“条”或“线”上的读数,就读出温度。如果“条”或“线”上没有读数,要用直尺读表示温度的竖着的线上数。追问:②能不能找到气温是多少的日期呢?追问:③气温相同的日期有没有呢?例如:5月5日气温是多少?怎么读?例如:5月3日是21℃。最高气温是29℃,有两天,分别是5月5日和5月8日。不同点:形状不同:条条的和折线形的日期表示方法不同:一段和一点折线统计图的“线”是有的向上,有的向下。“向上的”也不都一样,有的“陡”,有的“平”,可以让学生通过动作比划一下。教师要追问:“陡”跟“平”有什么区别呢?“陡”表示:温度上升的快;“平”表示温度变化不大。课件中隐去温度的读数,让学生用“陡”与“平”来判断温度变化的快慢。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表达,适时利用课堂上生成资源,形成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活动三:观察折线统计图的做法课件演示折线统计图的做法,让学生思考:做折线统计图时关键的几步是什么?描点与连线让学生尝试描点:一名同学演示,大家评价。先找到日期,再用直尺找到温度。设计意图“教”给学生作图的方法,并在学生展示过程中,解决容易出错之处。活动四:完成折线统计图,并回答问题。1、陈东几岁到几岁时长得最快?长了多少厘米?2、陈东身高115厘米时几岁?3、陈东5岁半时身高大约多少?110厘米方法一:(115-108)÷2=3、5108+3、5=111、5方法二:画线先画竖线(年龄)再画横线(身高)大约11、54、预测一下11岁时,陈东的身高大约是多少?150厘米左右5、你还有什么其他问题吗?其他数学问题:围绕图中的数学信息即可。例如:10岁比9岁高了多少?设计意图通过“完成”折线统计图,让学生通过描点、连点成线段,在连点的过程中体会数据的增减变化,经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让学生初步经历折线统计图的做法,同时通过问题5“预测一下11岁时,陈东的身高大约是多少?”来让学生达到《课标》中“6、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的学习目标。第三环节:达标测评独立完成练习十九中的第4题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效果教师出示答案,反馈学习效果第四环节:课堂小结出示知识树小结:同学们,我们这节课认识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是我们在小学学习统计知识的一部分,回想一下我们小学阶段:一年级学习了简单统计表和“以一当一”的条形统计图;二年级学习了复式统计表和“以一当二”、“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三年级学习了“起始格不同”的条形统计图;四年级上学期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今天又学习了折线统计图,将来我们在五年将讲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六年级学习扇形统计图。这些统计图和统计表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很大的作用,老师给同学们留一项作业: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又到了统计图或统计表,比如电视的新闻等等,看看这次统计图你会不会画。五、课后反思1、本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找准知识迁移点,让学生在跟已有知识对比过程中,形成对新知的建模过程。2、引导学生尝试、交流使学生亲历折线统计图的建构过程,从而更深入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3、关注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折线统计图说课稿【第二篇】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以体育方面的素材为例,通过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局限性,进而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处理数据的过程,充分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根据以上教材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教学难点是: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的变化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测。教学理念1、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合理整合媒体资源,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把枯橾单调的教学内容教活;2、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课堂上以学生讨论交流为主,老师的引导、揭示为辅,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3、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人人都来积极学习有用的数学。关于教学过程,我打算根据小学数学“探究式”四环节新授课的教学策略进行。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从本届亚运会奖牌切入,辅以激动人心的图片介绍,激发学生对亚运会的关切,感受祖国的强大,话锋一转再出示9—14届亚运会中国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表:在历届亚运会中,你用什么方法才能一目了然地看出我们国家取得成绩的发展变化情况呢?你能很快比较出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吗?我这样设计的依据是: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第二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我打算分为3个步骤进行教学。第一个步骤: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先课件出示中国韩国单式折线统计图,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放到一起,再提出疑问:你能很快看出两个国家那一届金牌数最接近,那一届金牌数相差最多吗?由于强调的很快,学生观察并产生认知矛盾:即不能很快地比较出两个国家历届奥运会金牌数最接近或相差最多。意识到在以前学习过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想到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利用更好的方法,把两幅图合并成一幅图,那么合并成的统计图应该叫什么统计图呢?我告诉学生,像这样的统计图就叫做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接着,我出示两国金牌量统计图,让学生观察、比较两条折线,自主探索解决方法,教师因势利导指导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日常生活中手工绘制统计图表的需要越来越少。新课标从实际出发,降低了对学生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要求,只让学生在已经确定了纵轴、横轴并画好格线的图中画不同的折线表示相关的数据,这样既突出了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关键环节,又能使学生更加关注统计的过程,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统计方法。因此,我先出示画好的格线,并启发学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