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供参考!1/36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精编5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精编5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七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①背诵、翻译全文。②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③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二、教学重点①掌握文言词句,②感悟“物外之趣”。三、课前准备①预习课文,了解大意。②掌握字词。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①反复朗读,疏通文意。②理解课文内容。二、教学设计好文供参考!2/361、导入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做法很有意思吧。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板书课题。2、作品、作者简介3、教师导学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学习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好文供参考!3/36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4、朗读课文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解释词义,疏通文意①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a.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b.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d.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e.果如鹤唳云端。f.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徐喷以烟。k.以草为林。l.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②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③反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三、作业①完成“研讨和练习”二。②写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好文供参考!4/36③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这对你有什么启发?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①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②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二、教学设计1、检查作业复述、背诵、翻译课文。2、研读与赏析①教师导学a.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b.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②合作探究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a.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好文供参考!5/36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b.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3、体验与反思a.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b.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c.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多角度思考“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提示:a、珍惜生命。b、处置有度三、作业好文供参考!6/36a、完成“研讨与练习”一。b、将“体验反思b”写成300字的短文。四、小结同学们,《童趣》是1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2《散步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准确掌握6个词:信服霎时拆散委屈水波粼粼各得其所准确理解2个关键句:①“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②“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好文供参考!7/36(二)能力目标:1、掌握记叙文一般的阅读方法。2、通过读,抓住细节体会人物感情。(三)、情感目标:在体会《散步》一文亲情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家庭亲情的温暖。二、教学重点1、理解通过细节展现融洽亲情的家庭生活情趣。2、通过朗读,体会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和晓畅素雅的语言美,加强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三、教学难点1: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美妙背景的作用。2:对寓意深刻的句子的理解。四、《散步》教材分析(一)、主题思想:《散步》一文写了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二)、思路结构:《散步》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①):总起,交代了散步的地点和有关的人物。好文供参考!8/36第二部分(②~⑧):重点写散步的过程。这一部分又可根据内容分为三层。第一层(②)交代母亲对这次散步的态度的转变。第二层(③~⑤)写田野的春色以及一家人散步的乐趣。第三层(⑥~⑧)写产生散步路线的分歧以及解决办法。(三)、写作特点:本文注重语言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情趣盎然“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2、含义丰富“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写出“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它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在继承和发扬好文供参考!9/36“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3、意在言外“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话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4、细节动人“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摸”这个细小动作,注入了“母亲”对孙儿的理解、厚爱和期望。“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是一幅温馨、明丽的风景画,这个背母亲的细微动作,不只有尊老的含义,也体现出了“我”具有对生命的一种使命感。(四)、朗诵教学至少让学生读两遍,要求:1、将不认识的生字、词画出来,通过查字典注音、解释。可训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将自己所画的生字词写在黑板上,查字典后为大家讲解。2、注意句中、句间的停顿,注意掌握好语速、重音,读出感情。提醒学生,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轻重和语速的快慢,要做到清楚连贯,对多音多义字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确认其读音。注意句中的停顿和重好文供参考!10/36复,语气要连贯,一般不读破句。语速处理与文章内容的推进要相互协调。《散步》一文以中速为宜,第四段应快些,结尾慢些。朗读时,需要强调的词句一般要加重语气。恰当的处理重音,能增强朗读的感染力量。朗读重音要适度,不等于一定要“重重”地读。怎样读,要靠慢慢体会。3、以朗读的形式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五)、整体感知教学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应当起到理解内容,明确主旨的作用。在初次训练学生整体感知的时候,可用提问法引导思考。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赞扬了什么?(或者批判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文章里哪些句子比较重要?将揭示主旨或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勾画下来。这样带领学生逐层回答,便可顺利地把握文章基本要点。通过初读《散步》,进行整体感知,明确以下要点:①本文通过散步,写美好的家庭生活,写一家人的互敬互爱。②“我”是个中年人,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如何③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祖孙三代的感情。(六)、比较阅读教学比较阅读,就是在一定的参照系中进行阅读,比好文供参考!11/36较阅读有多种方式,如横比、纵比、类比、对比等通过比较,可使阅读中已知和未知、旧知和新知建立联系。借助比较,可以发现不同的观点和同一材料的各种加工方式以及表达上的差异,给学生创造性阅读提供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系统化、条例化的梳理水平,提高学生阅读速度,这对以后课外阅读中如何很快地处理众多繁杂的信息是很有帮助的。本课书后练习题中要求将《散步》与《送小龟回家》进行比较阅读,学生第一次接触比较阅读的方法,可以不局限于练习题目中的要求,除了分析所蕴含的道理有什么不同,还可以让学生分析哪些方面是相同的,除了蕴含的道理,还有没有其它的不同点等。总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文章。“新课标”明确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师应当利用一切机会实践这一要求。散步》教学设计示例重点:1.理解通过传神有趣的细节,表现一家人互敬互爱、相处和睦的生活情趣的写法。2.通过朗读,体会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和晓畅素雅的语言美,加强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好文供参考!12/36五、教学过程:(一)、轻声读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音的字,查字典注音。(具体操作参照教法分析1)能把课文顺畅地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二)、指名朗读请一位同学朗读一遍课文,大家从两方面评议:1、有没有读错字音的情况。2、有没有读破句子的情况。(三)、分组讨论朗读这篇课文时该怎样把握语气、语调?说明:要边讨论,边练习朗读,边评议。1、明确本文朗诵的感情基调:欢愉而深沉2、明确“我”的语气、语调:①“我”是个中年男子。②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③散步中,处处表现了“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3、完成讨论之后,练习朗读。每组推举一位代表,在班上朗读,大家评议。评议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把握语速、重音。4、再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然后全班根据前面所好文供参考!13/36明确的朗读的方法进行评议,选出一名朗读的同学。(四)、交流本文的心得下面题目供参考,可以选择其中一两个题目谈。(可用幻灯演示题目)1、这篇课文哪些描写最令你感动?举一两处为例谈谈。(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2、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整体感知)3、“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和“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4、这篇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整体感知)5、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些语言?为什么?(对语言的品味)说明:这些问题,不要求都回答,更不宜规定统一答案。学生只要能对其中一两个问题有所认识就可以了。注意让学生发言时不要脱离课文。教师仍然需要注意自己导的地位,注意倾听学生发言,及时给予点拨和激励评价。这项练习中1、2、4小题可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落实在作业本上,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五)、比较阅读(参见教学分析3,如课堂上没有时间展开,可让学生完成读书笔记,另行安排时间交流)好文供参考!14/36手段:以朗读训练为基本形式设计思想: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同时,重视识字、写字、积累词语的训练。六、扩展资料(一)、莫怀戚简介莫怀戚,重庆人,1966年初中毕业,到四川内江插队。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为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