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理论述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职业生涯理论述评职业生涯理论述评1.前言19世纪末,美国的工业化发展迅速,1896年美国工业跃居世界首位。工业的迅猛发展带来市场中行业的细分和职业种类的不断增加,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与此同时,西方心理学,尤其是心理测验技术的发展,为职业生涯理论的兴起和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初,美国职业辅导运动的开展,使职业生涯指导成为一门具有科学性和操作性的学科,并被看作是一项对社会有着重要影响的服务。本文将对主要的几个职业生涯理论进行介绍和评价。2.职业生涯理论介绍2.1霍兰德的类型论美国职业心理学家霍兰德(Holland)创立的人格类型理论对人才测评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人格和职业的关系方面,霍兰德提出了一系列假设:①在现实的文化中,可以将人的人格分为六种类型: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与传统型。每一特定类型人格的人,便会对相应职业类型中的工作或学习感兴趣;②环境也可区分为上述六种类型;③人们寻求能充分施展其能力与价值观的职业环境;④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个体的人格和所处的环境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上述理论假设的基础上,霍兰德提出了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模式。不同类型人格的人需要不同的生活或工作环境,例如“实际型”的人需要实际型的环境或职业,因为这种环境或职业才能给予其所需要的机会与奖励,这种情况即称为“和谐”(congruence)。类型与环境不和谐,则该环境或职业无法提供个人的能力与兴趣所需的机会与奖励。霍兰德在其所著的《职业决策》一书中描述了六种人格类型的相应职业。图1霍兰德理论的六角模型霍兰德所划分的六大类型,并非是并列的、有着明晰的边界的。他以六边形标示出六大类型的关系。图中可以看出:每一种类型与其他类型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关系,有相邻、相隔、相对三种关系。人们通常倾向选择与自我兴趣类型匹配的职业环境,如具有现实型兴趣的人希望在现实型的职业环境中工作,可以最好地发挥个人的潜能。但职业选择中,个体并非一定要选择与自己兴趣完全对应的职业环境。一则因为个体本身常是多种兴趣类型的综合体,单一类型显著突出的情况不多,因此评价个体的兴趣类型时也时常以其在六大类型中得分居前三位的类型组合而成,组合时根据分数的高低依次排列字母,构成其兴趣组型,如RCA、AIS等;二则因为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完全依据兴趣类型,还要参照社会的职业需求及获得职业的现实可能性。因此,职业选择时会不断妥协,寻求与相邻职业环境、甚至相隔职业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个体需要逐渐适应工作环境。但如果个体寻找的是相对的职业环境,意味着所进入的是与自我兴趣完全不同的职业环境,则我们工作起来可能难以适应,或者难以做到工作时觉得很快乐,相反,甚至可能会每天工作得很痛苦。2.2舒伯的生活空间和生活广度理论舒伯(1953)根据自己“生涯发展型态研究”的结果,参照布勒(bueller)的分类,也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成长、试探、决定、保持与衰退五个阶段,其中有三个阶段与金斯伯格的分类相近,只是年龄与内容稍有不同,舒伯增加了就业以及退休阶段的生涯发展,具体分述如下:成长阶段:由出生至14岁,该阶段孩童开始发展自我概念,开始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且经过对现实世界不断地尝试,修饰他自己的角色。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发展自我形象,发展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了解工作的意义。探索阶段:由15岁至24岁,该阶段的青少年,通过学校的活动、社团休闲活动、打零工等机会,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作了一番探索,因此选择职业时有较大弹性。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建立阶段:由25岁至44岁,由于经过上一阶段的尝试,小合适者会谋求变迁或作其他探索,因此该阶段较能确定在整个事业生涯中属于自己的“位于”,并在31岁至40岁,开始考虑如何保住这个“位子”,并固定下来。维持阶段:由45岁至65岁,个体仍希望继续维持属于他的工作“位子”,同时会面对新的人员的挑战。这一阶段发展的任务是维持既有成就与地位。衰退阶段:65岁以上,由于生理及心理机能日渐衰退,个体不得不面对现实从积极参与到隐退。这一阶段往往注重发展新的角色,寻求不同方式以替代和满足需求。舒伯的循环式发展任务在上述舒伯的生涯发展阶段中,每一阶段都有一些特定的发展任务需要完成,每一阶段需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准或成就水准,而且前一阶段发展任务的达成与否关系到后一阶段的发展。在以后的研究岁月中,舒伯对发展任务的看法又向前跨了一步。他认为在人一生的生涯发展中,各个阶段同样要面对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的问题,因而形成“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的循环。1976到1979年间,舒伯在英国进行了为期四年的跨文化研究,之后他提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新观念——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观(1981)。这个生涯发展观,除了原有的发展阶段理论之外,较为特殊的是舒伯加入了角色理论,并将生涯发展阶段与角色彼此间交互影响的状况,描绘出一个多重角色生涯发展的综合图形。这个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图形,舒伯将它命名为“一生生涯的彩虹图”。(1)横贯一生的彩虹——生活广度在一生生涯的彩虹图中,横向层面代表的是横跨一生的生活广度。彩虹的外层显示人生主要的发展阶段和大致估算的年龄:成长期(约相当于儿童期),探索期(约相当于青春期),建立期(约相当于成人前期),维持期(约相当于中年期)以及衰退期(约相当于老年期)。在这五个主要的人生发展阶段内,各个阶段还有小的阶段,舒伯特别强调各个时期年龄划分有相当大的弹性。应依据个体不同的情况而定。(2)纵贯上下的彩虹——生活空间在一生生涯的彩虹图中,纵向层面代表的是纵贯上下的生活空间,是由一组职位和角色所组成。舒伯认为人在一生当中必须扮演九种主要的角色,依序是:儿童、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夫妻、家长、父母和退休者。2.3Krumboltz的社会学习理论克朗伯兹认为四类因素影响到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分别如下:1遗传因素和特殊的能力图2生涯彩虹图个人得自于遗传的一些特质,在某些程度上限制了个人对职业或学校教育选择的自由。这些因素包括种族、性别、外在的仪表和特征等。某些个人的特殊能力也会影响其在环境中的学习经验,伴随这些学习经验而来的兴趣与技能,对个人未来规划职业等也有较大影响。个人的特殊能力包括智力、音乐能力、美术能力、动作协调能力等。2学习经验克朗伯兹认为,每个人独特的学习经验,在决定、规划其职业生涯路径时扮演重要的角色。日常生活中,个体受到刺激与强化的类型、性质以及两者配合出现的时机常常错综复杂,因而没有一个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这些不定的变量究竟是如何影响个人职业生涯偏好和生涯技能发展的,又是如何影响生涯规划的。以下的两种学习经验,是克朗伯兹社会学习理论中最简约的形式,可用来说明学习经验对生涯决定的影响。(1)工具式学习经验:工具式学习经验的获得,与学习心理学中工具制约学习的过程有类似之处。工具式学习经验有三部分主要内容:前因、内引与外显行为、后果。克朗伯兹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凡是成功的生涯规划、生涯发展和职业或教育的表现所需的技能,均能够通过连续的工具式学习经验而获得。(2)联结式学习经验:联结式的学习经验是指某些环境的刺激会引起个人情绪上积极或消极的反应。如果原来属于中性的刺激与社会上使个体产生积极或消极情绪反应的刺激同时出现,这种伴随在一起的联结关系,会使中性的刺激也具有积极或消极的情绪作用。克朗伯兹指出,我们对于职业的刻板化印象,诸如“医生都是有钱人”、“军人和教师都是清苦的”等,都是通过这种联结学习的经验而习得。在个体成长过程中,这种联结学习的经验也许一生都难以改变,对其生涯的选择也有着深远的影响。3状况和事件伯兹认为,影响教育和职业规划因素中,有许多来自外部环境,并非个人所能控制。这些环境状况和事件来源于人类活动(如社会、文化、政治或经济的活动),也可能由自然力量引起(如自然资源的分布或天然灾害)。这些因素具体包括:工作机会的数量和性质;训练机会的多寡和性质;职业选择训练人员和工作人员的社会政策和过程:不同职业的投资报酬率;劳动基准法和工会的规定;物理环境的影响,如地震、洪水、干旱、台风等;自然资源的开发:科技的发展;社会组织的改变;家庭的影响;教育系统和社区的影响。4作取向的技能前面提到的各种因素,如遗传因素、特殊能力、社会上各种影响因素以及不同的学习经验等,会以一种交互影响的方式使个人形成特有的职业取向技能,这些职业取向的技能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习惯、规划技巧、工作的标准与价值、情绪反应、知觉和认知的历程等。2.4泰德曼的生涯决定理论泰德曼的生涯决定理论十分强调个人生涯抉择上的复杂性与独特性。个人整体的认知发展与系列的决定过程是其理论的主要焦点。他将生涯发展概念化为一个不断辨别自我认定、处理发展性任务和解决心理社会危机的过程。这些持续的活动被认为是发生在一个时间阶段的架构之内。根据他的观点,生涯决定是经由一个有系统的问题解决的形态而被达成,包括七个阶段,即探索、结晶化、选择、澄清、归纳、革新和整合。泰德曼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强调生涯决定过程中渐增的自我觉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泰戴维•泰德曼(DavidTiedeman)和安妮•米勒一泰德曼(AnneMilletr-Tiedeman)强调生涯是一种过程。戴维•泰德曼和罗伯特•奥哈拉(1963)提出了一种决策模型,描述了决策制定的两个阶段:最初发生在个人头脑中的期待阶段和包含许多行为活动的执行阶段。首先要注意的是,模型中七个步骤之间的箭头指向都是双向的,这表明决策过程不只是向一个方向发展的。第二,“选择”阶段发生在这一过程的早期,而不是像我们期望的那样发生在过程的结束。第三,决策制定过程中有四个阶段主要发生在个人的头脑中,因此涉及我们的思维过程。第四,即使我们开始实施一个选择,我们依然处于决策制定过程中。当一个人已经处于推理阶段,也并不表明他无法回到澄清阶段,这只是决策制定过程的一部分而已。2.5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凯利是美国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之一。在1951年,凯利的个人建构论的基本思想已经形成,而在1955年出版的两卷本的《个人建构心理学》则标志这一理论的诞生。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有以下几点内容:一.人是科学家。凯利一开始构建其理论时就标新立异,他不采用传统心理学解释人的行为的动机概念,而采取了独一无二的关于人性的新假设。他认为人并不为环境或无意识所操纵。提出了“人是科学家”这一假设,他最关心的是人们形成和检验他们关于世界的假设,形成新的关于世界为何的概念与观点的方法和途径。凯利认为科学家在一生中总是不停地寻找确定性和理解,他们发展着自己的理论,以便对未来的事件进行预期,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减少不确定性。他指出所有的人像科学家一样,都试图通过减少不确定性来澄清自己的人生。人们在一生中总在预期和控制发生在他们生活中的各种事件。这一发现使得凯利确信人是科学家。如同科学家一样,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些关于世界的推测,这些推测指导着我们去与人或事打交道。凯利认为像客观现实世界中的事件客观存在一样,人们关于它们的推测肯定也是客观存在的,这些推测也同样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在凯利看来,所有人在关心未来方面都似一位科学家,他还强调每个儿童从出生起就是“初期的科学家”,有主动形成观念的能力。他指出预期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展望未来。二.个人建构及建构选择论。凯利认为人们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模式或样板来观察世界的,人们创造了这些半透明的模板,然后试图用它们去应合构成世界的现实。凯利称这些模板为建构,意思是人们用来解释世界,分析世人的方式,凯利指出一个建构就是一种关于某一事件的解释或表现。比如我们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一个人的假设,然后我们就搜集有关资料并进行观察,再与我们的假设相对照,如果得到证实,我们就继续运用它,否则便加以修改,提出新的假设,凯利把这一过程称为模板运动,并把这种解释和预期事件的认知结构定义为建构——个人试图解释自己的经验时所使用的一种思想、一种观点或一种看法,它就像一种微型的科学理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