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职业生涯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主讲人:高贤峰每一个人,无论你是谁,经常会有这样一个问题萦绕在你的脑海里,那就是:“我该怎样提高我职业生涯中的成功水平呢?”我们现在能不能直接回答?这就好比,有一个人第一次来北京,打电话问你:“我已经到北京了,请问到清华大学怎么走?”这个问题能直接回答吗?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反问:“你现在在哪里?”“你现在在哪里”这就是对我现在的位置进行一个定位,也就是每个人,在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问题时,首先要思考我现在是谁?我现在有什么,我现在能干什么,然后再考虑别人需要什么,哪一部分的机会比较多,最后结合自己的价植观,这三个部分交叉重合的地方就锁定了我们的职业生涯。现在我们先对我们目前的职业生涯的状况进行诊断,这就是我们今天讲座的切入点,在进行诊断时,我们要依据那些问题呢?今天我们的讲座有四个部分:1、如何诊断自己的职业生涯2、如何管理好自己的人力资源,因为我们有一个观点:自己首先是自己的人力资源的管理者,包括知识、经验、技能。3、如何鉴别与瞄准组织的人力资源需求?其实就是如何认识身边的环境4、MPA如何规划与实施自己的职业生涯那么我们首先开始诊断我们的职业生涯现在是个什么状况呢?我们先从成功中进行诊断,今天坐在这里的每一个人,我想一定都成功过,哪些成功给我们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如果能清晰、准确的找到促使我们成功的因素,并把这些真正属于我们的因素发扬下去,我们将来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那么第一轮的问题,就从成功开始:我最辉煌、最成功的是哪一段时间,辉煌、成功到什么程度?导致成功的因素是什么?其中外部因素是什么?内部因素是什么?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是要把我们成功的因素找出来,但是这一点非常的难,比如你的成功有一百分,那么这一百分全部是由你的能力造成的吗?其中有没有一些外部的、偶然的因素?其实,这里面可能只有百分之六十是真正属于你自已的,其余百分之四十属于周围的环境和人。如果我们不把这部分因素剔除出来,那么我们就会真的认为这一百分的成功全部都属于自已,在这样一种思考模式里,我们会迷失自已,因为我们无意识的放大了自我。我们可以用一个寓言故事来说明这个问题。一个农夫,一天干活干累了,躺在树下睡觉,突然一只兔子撞在树上,死了,农夫很高兴,带回家给吃掉了,第二天他又想吃兔子肉了,就想:“昨天我是怎么成功的呢?对了,是因为我躺在树下睡觉。”于是,他又找了一棵树,躺下睡觉去了,你们说,他能得到第二只兔子吗?其实每个人在面对成功时,都会或多或少的走入这个误区,我们要尽可能的把不属于自已的那部分成功因素剔除出去,因为剩下的那部分才是真正属于你,才是你能够控制的,是能让我们走向成功的因素。我在北大,人大,清华讲课时,总会有学员对我说:“高老师,你这个课讲得真好。”我说:“其实,是我沾了人力资源这门课本身的光,比如,我今天讲的如果不是人力资源,而是财务,在座的人肯定不会感兴趣,因为你们都是老总,手底下有一批做财务的人,如果我讲的技术,也会有一半的人不感兴趣,但是我讲的是人力资源,百分之百的人都会感兴趣。”因为不管你是老总还是员工,只要是讲人的问题,我们都有体验。而我是用我的知识、我的思考来激活老总们的经验,我认为这是我成功的因素,而这门课本身带给大家的兴趣,我没有把它归于我,这样我就永远知道我的优势在那里。按照这样一个道理,我们把成功因素中不属于我们的那部分剔除,留下来的就是我们下一步依靠的东西。那么接下来第二步,我们要考虑的是:目前影响我进一步发展提高的最大瓶颈是什么?造成这些瓶颈的因素有哪些?其中自身可控因素是什么?自身可控因素中,哪些是客观因素?哪些是主观因素?刚才我们讲到了人的思维的一个误区,就是凡是一讲到成功,我们在潜意识里会把它归于我们自己身上,一说到失败、问题、责任,我们会把他们归到他人的身上。这个思维方式,是限制我们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曾去一家公司做咨询,这家公司的销售业绩连续两年下滑,于是我们去给公司做诊断,谈了两三天后,我发现在这家公司里存在一种思维定式,如果这种思维定式去除不了的话,什么人力资源方案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我征得老总的同意后,主持了各地销售经理的讨论会,那天一共到场了37个人,在会上,我说:“连续两年来,我们的销业绩连续下降,请你说出你那个地区销售业绩下降的两个因素。”他们每说出一个,我就写在黑板上,很快,黑板上写得满满的,写完后,我问:“各位,你们看看这一黑板的因素,你们有什么感想?”当时,在场的大多数人的面部表情都是麻木的,只有两个人的脸上有我期望的表情。我请他们回答,他们说:“我们发现,每一个人说的因素都离自己远远的。”我又随意找了一个人请他解释一下他的答案。他说:“我所负责的地区有五个大医院,这里面每一个医院的负责采购的人,都被我摆平了,只要我的货来了,他们优先买我的货,但是后来,当地的卫生局大宗物资搞政府采购,我的业绩就下降了,后来,其中的三个医院搞了竞争上岗,我摆平的哥们都下岗了,雪上加霜,我的业绩就一直下滑。”从客观上讲,这是导致他这个城市业绩下滑的主要因素,我说:“没错,这是你业绩下滑的因素,但是两年后的今天,我问你的时候,你脑子里首先出现的还是这两个因素,表明你潜意识里,你一直受这两个因素的困扰。”这就好比,冬天里穿皮衣,会很舒服,漂亮,但是如果你一直穿到五月份,就会不舒服了,埋怨老天爷怎么越来越热了,如果到七月份还穿,就会出问题了。这时,埋怨老天爷,还有用吗?其实,就正是我们每一个人经常犯的一个毛病,在客观环境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时,由于我们习惯已有的模式,就会固守成规,怨天尤人。实际上,我们与其埋怨环境,不如赶快把精力放到如何适应环境上去。比如你可以找个冷库或是脱掉皮衣,找冷库和脱皮衣比起天气变化来说,是自身可控的,正是可以把握住自身可控因素的人,才能迅速成功。所以我们要拿出百分之二十的精力去关注环境的变化,拿出百分之八十的精力去关注在环境变化后,我们该怎么办。那么自身可控因素中,哪些是客观因素?哪些是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比起来,重要的区别就是,客观因素的改变,需要一段时间。那么我们能不能主观上把现有的素质调整一下,做一个整合呢?比如现在有一个杯子,杯子里有一半的水,请你描述一下,那么会有两个主要的答案,一些人认为是半满的,另一些认为是半空的。客观上看没什么区别,但是回答这两个答案的人思维模式和行动方式上存在很多的区别。回答半满的人,看到的是已有的资源,看到的是我有什么,我会什么,那么他下面的思路是如何用好它,因此他的行动多半是比较现实的,这是现实主义者;回答半空的人,看到的是我没有什么,我不会什么,因此他的行动会是占有,这种行为往往引向的是一条非常辛苦但是永远没有收获的道路。比如很多领导属于半空型的,总是叫喊着缺少人才,但是现有的人才却总是埋怨没有人重用他们。这些领导或是老总把精力放在了到处寻找人才上去,把人才高价挖来后,就扔到杯子里,他的眼光又变成半空型了,又到处寻找人才了。由于是半空的理念,现有机构里的人员得不到利用。比如说在政府机关里,都是最优秀的一批人员进入政府,据我所知有一个政府某部招人的时候,录取的比例是70:1,而且报名是有种种条件限制的,所以,只要是报名的,就有两把刷子。但是一旦以这么高的比例录取进去后,面对却是一张报纸一杯茶。现在我们的政府机构改革关注的是机构如何合并、人员如何削减,但是实际上如何改革公务员的激励机制,如何调动现有人员的积极性,是政府机构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人力资源课题。那么我们自己有没有这种半空的理念呢?我们身边有一些这样的人,有的人只有三个知识,却能卖出去二个半,有的人知识很渊博,有十个,却只能卖出去一个,还是低价格。我们拿出百分之二十的精力去关注半空的部分,用百分之八十的精力去关注自己已经有什么,如果不懂这个道理,我们就会离成功远去。有一个农夫,虽然生活困苦,但是家庭很幸福,一天从地里挖出来了一个金佛,专家鉴定说:“这是纯金的,很值钱。”然后无意间说了一句:“看这个金佛的姿势,像是十八罗汉中的一个。”没想到就是这无意识的一句话,改变了这个农夫一生的命运。农夫回家后,兴奋的把佛像埋在床下。第二天就出去去地里挖那十七个金佛,第一天,没挖到,很失望,第二天,第三天还是没挖到,持续挖了一个星期,一个月,三年,五年,三十年后也没找到第二个金佛,这个农夫从找到第一个金佛后,一天也没有快乐过,天天失望。临死前,把儿子叫到跟前说:“儿子呀,咱们东南角那块地儿还没挖呢,你再去挖吧!”说完就死掉了,穷困潦倒一生。我不知大家听到这个故事有什么感想,我听到这个故事时,是九七年,我八五年大学毕业,一直在大学教书,与我的同学相比,我觉得自已很失败。因为他们都发财了,当时我就想我得去挣钱,九二年就去办了一个仿瓷涂料公司,九二年到九六年,我干了四年,累得半死,还没挣到钱,后来,我想从政当官,也没有成功,我还想过出国,但是一打开书,单词都不认识我了,所以九七年是我最迷茫的时候。当时我看到这个故事,第一个反应就是,我是不是那个农夫?我是不是家里有一个金佛?我是不是正在找那十七个金佛?于是我就果断的把涂料厂卖掉,在家呆了半年,就想我有什么东西是我的那个金佛。我想到每次我只要给企业讲人的管理的时候,他们特别感兴趣,然后我就静下心来开始看书,去企业调研,对人的管理这方面进行详细的研究,到了九八年,我就已经有了一套东西,以“山东省人本管理顾问有限责任公司”的名义给企业做顾问,很多企业很喜欢我这套东西,九九年,我做了五个企业的顾问,到了二000年,我觉得这样不行,就到了清华大学做访问学者来了。我的东西让专家一看,他们认为虽然有价值,但是理论基础不够。所以我又用了一年的时间完善我的理论。2001年我就把它做成了光盘,后来我的光盘辗转到了清华大学企业合作委员会总裁班的负责人手里的,他看了以后,就请我到总裁班来讲课。我很高兴的就来了,因为这符合我职业生涯的方向。然后就到了北大,人大,现在我可以说我第一阶段的人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我已经全部达到。基础是什么,基础是我找到了我的金佛。那么怎么去寻找自己的金佛?就在那些导致自己曾经成功的可控因素里。在你寻找金佛的过程中,要有“舍”,要想做到舍,就要有己的目标,不受外界的影响。内部的可控因素找到后,就要想,现在,这些因素我还具备吗?怎样才能使成功因素持续下去?同时,影响我自身发展的还有一些自身的可控因素,这些因素里那些必须由领导者主持或参与才能控制或改变?哪些因素自己就可以控制或改变?哪些现在就可以改变?哪些需要创造条件才能改变?需要创造什么条件?由谁创造条件?从现在做起我应该做什么,确立出自已的方向后,就可以马上订出自已的行动计划来。这个计划可以不伟大,就写我脚下第一步怎么走。有了远期的目标,有了近期的目标,早晚会走向成功。这是我们的自我诊断。有了自我的诊断后,知道自已有什么,缺什么,那么怎么管理这些人力资源呢?怎么用它呢?每一个都是自已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这个观念非常重要,你做为自已人力资源的第一管理人,要该获取的获取,该整合的整合,该控制的控制,该开发的开发。我们可以把一个人的能力分为四部分。第一,是我有这个能力,自己也知道有,也正在发挥作用。请注意,有没有和知道不知道是两回事。第二是我有,自己也知道有,但是因各种原因,没有发挥作用。第三是我有,但是自己不知道。有人曾问过我:“老师您参加过成功心理训练吗?他们都承诺,只要参加,能力就能提高百分之三十,这事您相信吗?”我说:“这个问题我不好回答,我给你讲个故事吧。”马戏团里有一只大象,每次表演的时候,都能举起很重的木桩。每次表演完了,老板都把它带到后院拴在一个小木桩上。那个小木桩很小,大象只要轻轻一挣就能挣开,但是它却不挣。因为这头大象小时候就被拴在这个木桩上,那时候因为小,怎么挣也挣不开,而且每挣一次,老板都会打它。逐渐的,它就不再挣了,等到它大了,有足够的力气能挣脱木桩时,它却丧失了挣脱它的想法。再后来,大象也有了子孙。当它的小孙子被拴在木桩上挣扎的时候,大象就对它说:‘傻孙子,别挣了,没看见奶奶吗?’小象也就不挣了,整个大象家族都被拴在了木桩上,不再去想怎么去挣脱它了,它已经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