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好帮手1/15托尔斯泰的故事参考4篇【导读】这篇文档“托尔斯泰的故事参考4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供您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下载吧!托尔斯泰的故事1托尔斯泰这样来介绍老子的一个基本论点:“他(老子)教导人们从肉体的生活转化为灵魂的生活。他称自己的学说为‘道’,因为全部学说就在于指出这一转化的道路,也正因此老子的全部学说叫做《道德经》。”1891年10月,托尔斯泰在给出版商列杰尔列的一封信后面,附了一份“给我留下印象的作品”。这份书目罗列不足50部,记录了托尔斯泰自童年至63岁这个阶段阅读并留下印象的作品。这些作品,根据阅读印象,分为强烈;非常深;很深三种程度。书目中,涉及中国的作品,有孔子和孟子以及老子数种,而“老子”,是列在印象“强烈”这个项目中的,列入这个程度的作品,仅仅不过十部左右。虽然,托尔斯泰接触老子是比较晚的,那是在已创作出为他赢得世界声誉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写作好帮手2/15列尼娜》之后。1880年左右,托尔斯泰思想出现巨大困惑。1879-1882年之间,托尔斯泰写出1篇表现这种困惑的长文《忏悔录》。他在探索生命意义的精神活动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在探索生命问题的答案过程中,我的感受和一个在森林中迷路的人的感觉完全相同。”一段时间,他开始与贫穷、朴实、没有学问而有信仰的教徒、香客、修士、分裂派教徒、农民接近,“我爱上了这些人,我越深入思索我常听到和读到的像这样活着、也像这样死去的人的生活,我就越热爱他们,我自己也就生活得更愉快了”。当然,直到《忏悔录》写完几年,托尔斯泰仍没能从困惑中走出,人生的探求仍在继续。就在这时,托尔斯泰遇见了老子。有明确记录的时间是1884年。在当年3月6日,他的日记里,出现了这样的字眼:“我在翻译老子,结果不如我意。”3月9日:“读了一点关于中国的东西,骑马在城里转了转。除我以外,人人都在工作……我洗了澡,读老子。翻译过来是可以的,但是缺乏完整性……”由此看来,托尔斯泰接触老子的时间还应当略略靠前一点。因为不可能还没阅读就开始要翻译它。托尔斯泰阅读的老子《道德经》,是1841年巴黎出版的法文译写作好帮手3/15本。后来,他与波波夫一起,将《道德经》翻译成俄文。这项工作甚至激起了托尔斯泰写一本介绍中国哲理,尤其是探讨人性善恶问题的书的愿望。就在1884年,托尔斯泰刚接触中国先哲不久,他写了1篇近乎提纲的文章《中国的贤哲》。文章分了三个部分:“孔子的著作”,“《大学》”,“中国先哲老子所著《道德经》”。在托尔斯泰眼中和笔下,老子是很难表述的,所以在前引的日记里有“翻译过来是可以的,但是缺乏完整性……”这样的句子。在《中国的贤哲》中,有关“中国先哲老子所著《道德经》”一节,托尔斯泰不得不完全借助老子。他摘译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等若干原文,而自己未发议论或引申,似乎老子本身就可以自然说明问题一般。当然,老子还是对托尔斯泰的处世思想产生了影响。1884年3月10日日记里,有这样的记载:“一早起身,收拾了房间。安德留沙打翻了墨水瓶。我于是责备他。我脸上的表情一定是恶狠狠的……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写作好帮手4/15比一切都强。”托尔斯泰与中国圣哲老子,真可谓时距千年,相隔万里,与老子的相遇,为其对人生的思考增加了一个参照系统,并使其获得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尽管误读不可避免,但在人类精神活动里,这种交触现象,却是值得我们认识和探究的。托尔斯泰的故事21910年10月27日,托尔斯泰给妻子留下一封信,在雪夜中静悄悄地乘了一辆马车,由医生和女儿陪同,背着妻子秘密离家出走。途中一波三折,时年82岁的老人终于病倒,只好放弃马车,匿名改乘火车,最后躺倒在阿斯达波沃火车站的站长室,一座红房子里。消息传出后,家属赶到了,朋友来了,警察来了,读者来了,农夫来了,学生也来了。大家只想知道托尔斯泰的情况。小站上有一列火车,在一个车厢里,住着一位老妇人,已经好几天了。她不时从车厢下来走向红房子,人显得疲惫、迟钝,举步维艰。她就是索菲亚,托尔斯泰的妻子。数天前得知丈夫离家出走,一度精神失衡,企图自杀。她与家人赶来,但被医生和女儿拒绝进入站长室。理由是,怕刺激老人家。她只好绕着红屋转来转去,不时敲一下窗子,让女儿出来,询问丈夫的病况。《新写作好帮手5/15时代报》当时报道:“列夫·托尔斯泰的妻子给人的印象是病倒了。说话时全身战栗,激动,声音发抖。她哭了。使人打从心底里同情她。她贴着列夫·托尔斯泰在里面休息的房子走来走去,像一只颤抖的小鸟,希望进入它的巢,里面有它的至爱。”直至托翁进入弥留时刻,已经神志不清,才让憔悴得几成朽木的老妻进去。屈指细数,两人已经共同生活了48年!丈夫逝世后,索菲亚孤独地生活。孤寂的日子使她有机会反省,深感有必要说些什么。她选择了不再沉默,她要写她的人生。写出来,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我的人生》厚达千页,1919年她逝世后,只有某些章节在俄国零散地刊登过。这部巨帙是根据她和托尔斯泰的日记、笔记、与亲属朋友的来往书信,以时间为线索整理出来的,所有原始材料还完整地保存着。这部资料丰富的作品一经面世,马上引人注目。她写得真诚、委婉,流露出丰富的内心世界。她对命运既有所意识,也企图明白自己作为一个女性的原本性情。她忠于事实,直至使你感到不忍。她痛心地说:“我们分居地生活在一起。”但能够生活在丈夫身边,她感到骄傲,“这是我的使命,我的命运,我的目的,换句话说,这是上帝的旨意”。索菲亚有着怎样的一生?她一生共生下13个孩子,另外数次流产,直到43岁还在怀孕,导致坐骨神经痛。写作好帮手6/1513个孩子,养活了8个,她经历过5个孩子夭折的伤痛。“我深深地爱着我的孩子们,直至痛苦”。她的一生就是为托尔斯泰无穷无尽地抄写,无穷尽,就像一个透了底的水桶,永远装不满。“《战争与和平》,我不知抄过多少回”。她的一生就是从早到晚为家务、为庄园事务忙个没完没了,总是挺着肚皮,无论远近,及时赶到;管教越来越多的孩子,要组织马夫、厨子、仆人等20多个下人的工作、生活,平息他们之间的不满和争执;还要为丈夫缝制衣服,他永远不穿外边制作的衣裤。孩子越来越多,开支也越来越庞大,而这个贵族之家,虽然拥有宽广的领地,却并非你想象中那么富有,要靠版税来支撑,不时以马铃薯来待客。而丈夫呢,只关心她的肉体,对她的精神世界、她的疾病,对孩子们的抚养、教育、健康等置若罔闻。作为一个御医的女儿,索菲亚从小在克里姆林宫长大,生活在围绕着皇室的上流社会中,结婚后突然来到乡间,进入一个小王国般的417公顷的领地,感到迷失。她很快发现,这种乡村生活不是她想要的。但她必须直面现实,一丝不苟地尽着妻子和母亲的职责。当初列夫还是一板一眼管理庄园,饲养各种家畜,剪下羊毛送到莫斯科,种菊苣,事事亲力亲为。后来将这些事务逐渐转移到索菲亚肩上,他就有时间去实现他写作好帮手7/15的文学野心——“写一部我们这个世纪的,有着欧洲本真的真正历史故事”。索菲亚全心投入到这部巨著的抄写工作。不管情绪如何,身体状况如何,是否疲倦,每天晚上去取他日间写下的草稿,抄写得清楚利落才送回去。有些词他只写开头一两个字母,索菲亚就知道意思,给他完整地补写到原稿纸上。次日早晨他再次增删修改,往往又增加了数页纸,午饭后她再取过来,重新誊抄一次。先后抄过多少回,已无法计算。哪些地方修改最多,哪些地方几乎没有修改,她最清楚。每天晚上杂务完毕,着手誊抄时,是她最美好的时刻。一部书稿要修改7次。索菲亚向托尔斯泰念《战争与和平》,到某些段落,他痛苦得泪如雨下。平日无论置身何时何地,他永远不快乐。你休想从他的照片或肖像画中,找到哪怕一丝半缕的微笑。你会怀疑他是否会笑。他在日记中写道:“一个诗人把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提取出来,放到他的作品中去,这就是为什么他的作品美,而人生并不美。”又说,“一个真正的诗人在痛苦中衰竭的同时,也烧毁了别人。”那么,第一个被烧毁的,还不是近在身边的妻子吗?外界对他们夫妇谣诼纷纭,对索菲亚不利。索菲亚逝世前不久说:“我跟列夫·托尔斯泰共同写作好帮手8/15生活了48年,但我不知道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作为他的妻子也不知道,还有谁能够知道呢?但她毕竟知道极其重要的一点: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只有当他在创作的时候才是伟大的,一旦离开了笔杆,就与常人无异。索菲亚也是常人,同样矛盾,火气,嫉妒,最终还是通情达理,“当我意识到我在服侍一个伟人的时候,我就有力量承受一切。”索菲亚的晚年生活孤寂,担当着“恶神”和“剥削者”的罪名,忍辱负重,将屋子里所有的书籍和物品进行了大盘点,详细地做了厚厚的一大册记录,使绝大部分物件得以保存下来,故居得以保留当年的原样。现在你去波里亚纳,会看到书柜里面放着万册各种语言、各种类别的藏书,看到墙壁上挂满托尔斯泰家庭成员的照片、肖像画、油画,大厅里放着两架钢琴,书房里陈列着手稿、修改过的清样、信件、圣像,书桌上摆设着烛台、墨水瓶、座钟等。在托尔斯泰的卧室里,当年的生活用品如衣服、手杖、药物等还在原来的位置,连他出走前熄灭的蜡烛还保留着。所有这些,都是这位伟大的女人“承受一切”的结果。这位尊贵的夫人,让人明白了俄罗斯的伟大女性是怎样的,什么叫做“忍辱负重”。这不也就是索菲亚·托尔斯泰的魅力所在吗?写作好帮手9/15托尔斯泰的故事3托尔斯泰虽然很有名,又出身贵族,却喜欢和平民百姓在一起,与他们交朋友,从不摆大作家的架子。一次,他作长途旅行时,路过一个小火车站。他想到车站上走走,便来到月台上。这时,一列客车正要开动,汽笛已经拉响了。托尔斯泰正在月台上慢慢走着,忽然,一位女士从列车车窗里冲他直喊:“老头儿!老头儿!快替我到候车室把我的手提包取来,我忘记提过来了。”原来,这位女士见托尔斯泰衣着简朴,还沾了不少尘土,把他当作车站的搬运工了。托尔斯泰赶忙跑进候车室拿来提包,递给了这位女士。女士感激地说:“谢谢啦!”随手递给托尔斯泰一枚硬币,“这是赏给你的。”托尔斯泰接过硬币,瞧了瞧,装进了口袋。正巧,这位女士身边有个旅客认出了这个风尘仆仆的“搬运工”就是托尔斯泰,就大声对女士叫道:“太太,您知道您赏钱给谁了吗?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呀!”“啊!老天爷呀!”女士惊呼起来,“我这是在干什么事呀!”她对托尔斯泰急切地解释说:“托尔斯泰先生!托尔斯泰先生!看在上帝面儿上,请别计较!请把硬币还给我吧,我怎么会给您小费,多不好意思!写作好帮手10/15我这是干出什么事来啦。”“太太,您干吗这么激动?”托尔斯泰平静地说,“您又没做什么坏事!这个硬币是我挣来的,我得收下。”汽笛再次长鸣,列车缓缓开动,带走了那位惶惑不安的女士。托尔斯泰微笑着,目送列车远去,又继续他的旅行了。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能够做到遭人误解不但不恼、反而注意不伤害对方的面子的人,品德是高尚的。托尔斯泰的故事4100年前的一个午夜——1910年俄历10月28日,公历11月10日,82岁的列夫·托尔斯泰,从莫斯科南部的雅斯雅纳·波良纳庄园出走。临行前,他在日记里写道:“我的做法与我这种年纪的老人通常的做法一样,即抛弃俗世生活,以便独处,在一处僻静的地方度过一生最后的时日……”日记写罢,托尔斯泰随即叩开女儿萨莎、私人医生杜山的房门,告诉他们:这就动身出门,去哪儿不知道。两天后,这位俄国最著名人物失踪的消息见诸报端,立刻引起轰动。公众猜测他可能的去处、为什么要离开。100年之后,很多人仍愿意相信:他走上了心灵的旅途。写作好帮手11/15“托尔斯泰始终用一个槌子敲击我们的`头脑:这样的生活是真实的吗?你真的幸福吗?”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童道明用低沉的语调说道,“去哪儿?过什么样的生活?是每个人应当面对的问题。”午后暗沉光线里,他的语调越发沉郁。“总有一天人们会终止争斗、厮杀和死刑,他们将彼此相爱。这个时代不可阻挡地即将到来,因为所有的灵魂中被植入的不是憎恨,而是互爱。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