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人才選拔(下)第六週教學綱要10/18/2005前言中國歷史一、焚書坑儒(8:50)二、成吉思汗(17:02-22:30)方士研究神仙﹑祈禳(ㄑ|ˊㄖㄤˊ;祈禱上天降福,消除災禍。)等法術的人。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文字獄文字獄,是指公權力對於個人或團體的創作中的不利內容敏感,於是對其展開搜捕和迫害行動。通常見於威權或專制社會,較大規模的文字獄甚至可以牽連成千上萬人受害。禮部•古代官署。漢時為尚書的客曹,至北周始稱為禮部。隋、唐以後為六部(古代官制吏、戶、禮、兵、刑、工部的總稱)之一。掌禮儀、祭祀、貢舉、學校、宗俗教化、接待外賓之事,禮部尚書為其長官。清以後改為典禮院。儒林外史˙第一回:此一條之後,便是禮部議定取士之法。亦稱為春臺、春官。吏部•職官名。舊時官制的六部之一。掌管官吏的銓敘、勛階、黜陟等事。漢時有常侍曹,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之事;東漢改為吏部曹;魏晉以後皆稱為吏部。因專司銓選,故亦稱為銓部。戶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國土地、戶籍、賦稅等事務,為國家財務行政的最高機構。兵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三國魏置五兵尚書,隋唐時設立兵部,掌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之政。刑部我國古代掌管刑法及獄訟事務的機關,屬六部之一。由隋朝開始設置,歷代因之,至清光緒時更名為法部。工部古代負責營造工作的官署,為六部之一。儒林外史˙第四十回:少保據著蕭雲仙的詳文,咨明兵部。工部核算。禮部尚書職官名。禮部的主管官,掌管禮制和教育方面的事。偽孫嘉淦疏稿•乾隆十六年(1751年)七月,乾隆得報有《偽孫嘉淦疏稿》四處流傳,其內容主要是斥責乾隆失德。乾隆大怒,全國緝查。《偽孫嘉淦疏稿》其實是撫州一個千總(職官名。明初於三大營置千總、把總等重要武職,皆授予功臣;清代時職權日輕,而成為下級武職,位在守備之下。)盧魯生編造的,因為他聽說乾隆將要南巡,擔心辦差受累,所以起意編造和傳播偽稿,企圖使皇帝取消南巡動機。偽孫嘉淦疏稿(續)•事情查明,盧魯生被淩遲處死。這個盧魯生也真是的,竟敢妨礙皇帝的自由,哪有不死的道理。據故宮博物院所輯《清代文字獄檔》,清乾隆時期文字獄總數在130起以上。引自:網站介紹•(一)中國文化傳統:科舉及教育制度•(二)中華文化天地:•(三)儒林外史••(四)聊齋誌異•太學我國古代設立在京城,用以培養人才、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西周時已有太學之名,漢武帝立五經博士,為西漢設太學之始。之後歷代名稱不一,制度亦有變化。漢書˙卷五十六˙董仲舒傳:故養士之大者,莫大(虐)〔虖〕太學;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原也。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一:更兼存心梗直,在京師太學讀書。擷取自:國子學•西晉武帝時,開始在太學之外設立國子學,以教授五品以上官員的子弟。唐代國子學為國子監下屬中央六學之首,其生徒為三品以上高級官員的子弟,定額300名。宋初以國子監為最高學府,招收七品以上官員子弟為學生。端拱二年(989),改為國子學,不久復舊。明清時併入國子監,亦稱“國學”,不另設國子學。擷取自:其他學校與科舉(一)-------中央官學擷取自:二、科舉考試科舉考試(Imperial【皇帝的】Examinations):設科目以舉士,始於隋煬帝設進士科舉士(p.127)。•(一)歷代考科逐漸簡化。(p.128)•1.宋神宗:只設進士科。(p.128)•2.唐朝:•(1)秀才:科舉時代科目之稱。始於漢,後避光武諱改稱茂才,唐與明經、進士並設科目,宋則凡應舉者皆稱秀才,明清專稱入縣學的生員。•(2)明經:唐時以經義所取之士。•(3)俊士:才智出眾的人。二、科舉考試【續】•(4)進士:科舉時代的科目。隋煬帝選拔人才,設進士科,唐宋因之,其時凡舉人試於禮部【掌禮儀、祭祀、貢舉、學校、宗俗教化、接待外賓之事,禮部尚書為其長官】合格者,稱為進士。•(5)名法:有名的方法。唐˙張懷瓘˙書斷下:才華既秀,草隸兼善,累紀專精,遍探名法,可謂瞻聞之士也。二、科舉考試【續】•(6)三史:六朝以前,史記﹑漢書﹑東觀漢記合稱為三史。唐玄宗開元以後,以范曄後漢書代東觀漢記,與史記﹑漢書合稱為三史。•(7)開元禮:書名。唐蕭嵩等奉敕撰,一百五十卷。首序例三卷,次以五禮分類,而凶禮於第五。二、科舉考試【續】•3.宋:(p.127)•(1)進士:•(2)九經:九種儒家經籍。所指不一,或為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詩經、書經、易經;或指易經、詩經、書經、禮記、春秋、孝經、論語、孟子、周禮。•(3)五經:易、書、詩、禮、春秋五部經典,漢時訂為五經。為儒家講學的重要典籍。•(4)開元禮二、科舉考試【續】•(5)三史•(6)三禮:漢以後通稱周禮、儀禮、禮記為三禮。•(7)三傳:左傳【書名。春秋魯太史左丘明撰】、公羊傳【舊題周公羊高撰,蓋高所傳述,而其玄孫壽及胡母子都寫錄成書,清孔廣森著通義,劉逢祿著何氏解詁箋等。亦稱為公羊經】、穀梁傳【書名。戰國穀梁赤所撰。晉范甯作集解,唐楊士勛為之疏,清鍾文烝著穀梁補注。為春秋三傳之一】的合稱。簡稱為三傳。二、科舉考試【續】•(8)學究:本為唐宋時考試的科目之一。新唐書˙卷四十四˙選舉志上:明經之別,有五經,有三經,有二經,有學究一經。後用以泛稱讀書人。(諷刺迂腐淺陋的讀書人)•4.神宗熙寧:罷諸科、留進士。•5.元明清:進士。三、考試程序:(p.128)(一)由鄉試和省試二關變成鄉試、省試及殿試三關。(二)省試及第只是取得任官的資格,不能直接授與官職,必須通過吏部【職官名。舊時官制的六部之一。掌管官吏的銓敘、勛階、黜陟等事。漢時有常侍曹,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之事;東漢改為吏部曹;魏晉以後皆稱為吏部。因專司銓選,故亦稱為銓部。】考試後始得任官。三、考試程序【續】•宋太祖在省試之後,加上殿試一關,以表示重視科舉。宋太宗、宋貞宗沿之,後成定制。通過殿試者直接授官任職。自此,科舉考試分為鄉試、省試(禮部試、會試)、殿試(廷試)三關。•明清科舉考試的流程圖(p.129)三、考試程序【續】•童生:明清兩代稱沒有考秀才或未考取秀才的讀書人。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公子笑欣欣,喜弟喜兄都入學;童生愁慘慘,恨祖恨父不登科。•童試:•生員(秀才):科舉時代考試合格入各府、州、縣學讀書的學生,統稱為生員。•歲考:科舉學制,凡生員一年一次由提學官和學政【職官名。為清代提督學•政的簡稱,掌管教育行政及各省學校生員的考課升降等事務】主持的考試,以評定優劣、賞罰。三、考試程序【續】•科考:明清科舉制度,各省學政周歷各府州,從童生中考選秀才及甄試欲應•鄉試的生員,取入一、二、三等者,准送鄉試,稱為科考。•鄉試:科舉時代,各省每三年舉行一次的考試。中試者稱為舉人。古時參加•各省三年一次舉辦的考試。•舉人:唐、宋時稱可以應進士考試的人為舉人;至明、清時,則稱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亦稱為大會狀、大春元。•會試:科舉時代的會試乃由禮部職掌,故稱為禮部試。三、考試程序【續】•貢士:科舉會試及第,但未經殿試的讀書人。•殿試:古時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的考試,由皇帝親自在大殿中主持。明史˙卷七十˙選舉志二:三年大比,以諸生試之直省,曰鄉試。中式者為舉人。次年,以舉人試之京師,曰會試。中式者,天子親策於廷,曰廷試,亦曰殿試。•廷試:科舉時代,會試通過的考生,天子在朝廷親試。明史˙卷七十˙選舉志•二:中式者,天子親策於廷,曰廷試,亦曰殿試。三、考試程序【續】•進士:科舉時代的科目。隋煬帝選拔人才,設進士科,唐宋因之,其時凡舉•人試於禮部合格者,稱為進士。明、清之制,會試中式,殿試後賜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皆通稱為進士。四、考試時間:(p.128)•唐代每年考一次。•宋英宗之後每三年考一次。•明代鄉試以八月,會試以二月。•清乾隆之後,會試在三月,殿試在四月。五、考試內容與方式(p.129)•唐代•明經科:(p.129)•考試內容:儒家經典(禮記、左傳等)。•考試方式:帖經(類似於填空題;即用一頁經書帖沒大部,僅露半行,要求填出這一行仍未露的幾個字)、墨義(唐朝明經科考試,規定考生以筆墨作答,闡述義理,稱為墨義)、口義(口述經義,為唐代科舉取士的一種方法)。五、考試內容與方式【續】•進士科:試策(時務)、帖經、雜文(科舉考試除經史之外的應試時文)(p.130)。•儒家經書一直是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但方式有所變化,隋唐是以帖經、墨義為主,其法側重記憶。至宋神宗廢帖經、墨義,改試精要的義理。明清以八股文為主。六、資格、名額與分配•資格:有消極的限制(p.133),反映出階級的色彩。•錄取名額與分配:金字塔型,即「分區保障、分錄取人」(pp.139-140)。七、社會選擇與社會流動(pp.142)•科舉制度是主要的入仕途徑,佔35.1%(p.143)。•科舉錄取人數佔人口總數的比率甚小,有流動但是規模不大(p.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