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册语文高效备课教案精编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参考资料,少熬夜!初二下册语文高效备课教案精编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初二下册语文高效备课教案精编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第1课时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一、导入新课“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1、背景介绍。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1)正读音嘉肴(jiā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①虽有嘉肴(即使)②弗食(不)③不知其旨也(味美)④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⑤虽有至道(的道理)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⑧教然后知困(困惑)⑨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参考资料,少熬夜!(3)古今异义词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4)翻译下列句子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明确: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明确: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知道有困惑。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明确: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明确文章主旨1、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明确: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做铺垫。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明确: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明确: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困惑。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明确: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三、板书设计参考资料,少熬夜!可取之处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不得施展,事倍功半。就像《师说》中所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这节课上我们师生做到了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不足之处字词基础梳理中,部分同学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和记忆不够,在课堂提问环节中有点跟不上,这个需要布置相应的练习,争取在学习过程中消化吸收。第2课时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2、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一、导入新课儒家学者早在20xx多年前就曾对社会进行了美妙的设想,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到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再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勾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所勾勒的理想社会。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1、学生初读课文,认识字词。选贤与能(jǔ)讲信修睦(mù)幼有所长(zhǎng)矜(guān)男有分(fèn)谋闭而不兴(xīng)货恶其弃于地也(wù)2、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3、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义。4、教师点拨。(1)通假字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举)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2)古今异义词①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道路。)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归。)③盗窃乱贼而不作作(古义:兴起。今义: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④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作判参考资料,少熬夜!断词,或与“非”相对。)(3)一词多义①闭:A、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B、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关闭)②谓:A、是谓大同(动词,叫作)B、予谓菊(动词,认为)教学提示鼓励学生体验观察社会,说说自己对“大同”社会的见解和感受。目标导学二:研读课文,理解文章思想1、根据文义,全文可以分为几层?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根本特征),是总说,以下几句是分述。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2、“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明确:“大道”,政治上的理想,治理社会的准则,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阶段。“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3、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解释。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三、板书设计可取之处因材施教,简化教学环节。已有注释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读,没有再讲;一看就明白的句子不用译成现代汉语。不足之处拓展讨论后没有及时予以肯定和评价,这样会影响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下次课堂上的拓展延伸会格外注意这一点。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教学目的一、学习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突出重点的写法。二、认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教学设想参考资料,少熬夜!一、重点和难点本文的显著特点是:作者在完整而深刻地理解雕刻家艺术构思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材料,运用简练生动的文字再现了“核舟”的形象。掌握这个特点,是成功地实施教学的关键。重点是文章的第3段。这段写苏武和黄庭坚在船头“共阅一手卷”的神情,又以佛印的“矫首昂视”为烘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武滴居黄州时期的闲适生活和旷达心情,也说明了他“泛舟赤壁”的由来。这是雕刻家艺术构思中的主要之点,也是这件艺术品的主题之所在。难点是怎样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这是因为文章涉及了艺术品的所有细节,如果只看字面,会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而要探究每一个细节跟主题的联系,则非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不可。这个难点解决了,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艺术品的主题,更好地掌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审美的能力。二、教学方法拟兼用诵读和讲解两种教法。诵读教法主要用于第2至4段,要求达到当堂基本成诵。应当说明的是,课本并未提出背诵的要求,但这是文章中的精彩部分,熟读成涌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语感的培养,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这样做不仅必要,而且符合教学大纲精神。讲解的重点是文章的写法和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个别难句也要照顾到。三、课时安排这篇课文拟用两课时教读。第一课时:介绍作者,熟悉课文大意,讲解第一段,诵读第2、3段。第二课时:诵读第4段,略讲第5、6段,分析写作方法,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中第1小题。四、预习要求1、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2、解决个别生字词的读音。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家里有的成曾经见过的工艺美术品,然后问:①“核舟”的雕刻者是谁?(目的是弄清课文中的称名法。开头称姓称字是一种正式而又亲切的称法,末尾姓、名、字并称,是正式的称法,这是雕刻家自称,但也可用于称人,如苏武《方参考资料,少熬夜!山子传》中“此吾故人陈忙季常也”。)②这件艺术品的名称是什么?是雕刻家取的吗?(目的是引起学生对艺术品主题的注意。船背无“大苏泛赤壁”字样,从“盖……云”可以看出是文章作者观赏后作出的判断,姑且以此命名。)二、作者及原作简介1、补充:其父魏大中曾任吏部都给事中(大致相当今中央部的办公厅主任),因上疏弹劾当时掌握朝政的阉党头子魏忠贤,被捕下狱遭暗害。魏学洢扶枢还乡,悲愤而死。他一生没有做过官。2课文系节选,但只删去一小段。被删节的是:(上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鬼犹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糜(通“眉”)了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遵,乃今亲睹之。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下接课文本句)三、朗读全文三、正音(见“预习要求”)并标段号。2、带领学生从第2至5段中划出以下话语以显示作者的说明顺序:舟首尾长——中轩敞者——一船头———舟尾——船背3、教师范读全文(能背诵最好)。4、学生齐读全文。强调要用一字一顿的方式,切实掌握字的读音和意义,不要求读出语气、〔说明]这种读法适用于生僻字多而虚词较少的说明文。在大体熟悉其字句后,再划分节奏为好。四、讲解第一段1、指名一位学生试读全段,仍用一字一顿读法;教师再领读一遍,读出节奏。2、讲词语:(1)“为”,为英语中的“make”,是一个用得相当广泛的动词,可以说“为学”“为文”。这里指雕刻。(2)“罔不”,是常用语汇。问学生“罔”可用哪个字来替换(“无”)。这是作者有意使用古语。(3)“因势”“象形”可以读断,即“因其势而象物之形”。“象”是动词,摹拟的意思。3、概括本段内容(用讨论方式)①赞扬雕刻家王叔远的高超技艺(板书加圈字,下同);结合课文:径寸之木,极言原材料之小/宫室。…?木石,极言雕刻范围之广;“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极言技艺之精。)②交代赠核舟事。(可以问学生“盖大苏泛赤壁云’参考资料,少熬夜!可否省去不写,并读一遍以示省去后上下文仍然连贯。只是于文义影响甚大,使下文即第2至4段内容失去依托。)由上述内容引申出本段有提示全文的作用。五、简介苏武游赤壁一事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武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到使,实际是流放;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下文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苏武在这两次游览中未后见到的景象,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坛上的这个掌故作题材的。六、诵读第二段此段和以下两段的基本教学程式是:①学生用一字一顿方式齐读一遍,教师按节奏领读一遍;②解释词语,概括段意。③练习背诵,并在试背过程中作诵读指导z④以提问方式外导学生弄清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以下只写解释、指导和提问的内容,不写过程。)、1、解释和指导:①首句读法:“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