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及其发展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述(一)教育的概念1.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2.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补充:①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②首次对教育进行解释的是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所善也”。③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将教育定义划分为“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规定性定义”。(二)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主导者(≠老师)2.受教育者——主体(≠学生)3.教育影响——客体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补充:①教育者是教育影响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三要素之间的关系②受教育者是教育对象,是教育者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③教育影响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工具和纽带(三)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二、教育的起源教育的起源学说代表人物观点神话起源说宗教宋代朱熹(福建)最古老教育起源于神的意志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法国斯宾塞——英国沛西·能——英国第一个正式提出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行为,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孟禄——美国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否认了教育活动带有目的性的,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劳动起源说恩格斯——德国凯洛夫——苏联米丁斯基——苏联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交往起源说叶澜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三、教育的发展(一)原始社会的教育1.教育具有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教育对象2.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教育内容3.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主要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的模仿学习。——教育方法(二)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教育内容古代中国出现学校教育——庠、序、学、校夏标志: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奴隶社会“明人伦”——中国古代教育目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学在官府”“学术官守”西周国学与乡学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儒、墨并为显学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实行选士制度——察举制汉武帝设立太学东汉:鸿都门学——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创设国子学与太学并列魏晋南北朝建立郡国学校制度设四馆:儒学馆、玄学馆、文学馆、史学馆封建社会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隋唐实行科举制度(605-1905)唐代设立六学二馆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宋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朱熹创设书院教育制度明:八股文——科举制到达巅峰,封建社会教育开始衰落清: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古代印度1.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的手中2.教育目的:培养僧侣3.教育内容: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4.教育活动:以僧为师,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古代埃及1.古王国末期:宫廷学校——世界上最早的学校2.古王国以后:职官学校3.设置最多:文士学校4.特征:“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代雅典1.教育目的: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2.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古代斯巴达1.教育目的: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2.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严厉古代欧洲1.教会教育:“七艺”三科(智者派):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骑士教育: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古代教育的特点:1.阶级性(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相对立)/等级性(阶级内的等级)——对象2.道统性——内容3.专制型——方法4.刻板性——方法5.象征性——功能(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1.时间:14世纪中叶——17世纪2.教育目的: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3.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科学理性反对蒙蔽主义、以个性解放犯规封建专制、以平等友爱反对等级观念,重视现世生活,肯定现实生活的幸福和享乐,反对禁欲主义,对当时和后世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四)近代教育1.18世纪中叶,瓦特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提出“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口号2.特点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第二次工业革命,新口号“普及中等义务教育”③教育的世俗化④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五)20世纪以后的世界教育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个体,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之父”2.教育的全民化——脱盲3.教育的民主化——平等、自由4.教育的多元化——形式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科技第二节教育学及其发展一、教育学概述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二、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1.孔子1)《论语》——最早的教育文献,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的2)教育对象:“有教无类”——体现平等教育思想,开启平民教育的先河3)教育作用①社会功能:庶、富、教——人口、经济、教育是立国、治国三要素②个体功能:“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性论4)教育目的:“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5)教育内容:六艺教育6)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7)教学原则①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②因材施教:“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最早实践,朱熹最早提出“因材施教”③学、思、行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以致用”④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巩固性原则⑤“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求学要实事求是2.孟子1)教育思想:“性善论”2)教育目的:“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3)“大丈夫”理想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荀子1)教育思想:“性恶论”2)教育作用:“化性起伪”3)教育目标:基本层次——培养“贤能之士”理想层次——培养“圣人”4)人才的四个等级:俗人、俗儒、雅儒、大儒——理想目标5)“闻—见—知—行”6)提倡尊师:“天地君亲师”4.墨家——墨翟1)教育思想:以“兼爱”与“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2)教育作用:“人性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3)教育目标:培养“兼士”或“贤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4)知识来源:“亲知”、“闻知”、“说知”——最需重视5.道家——老子、庄子1)教育思想:根据“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哲学,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2)教育目标:培养“上士”或“隐君子”3)教育方法: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讲究辩证法4)教育教学原则:“用反”、“虚静”6.《学记》——战国后期《礼记》,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学专著,“教育学的雏形”1)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化民成俗,其由必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2)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3)“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返,为之大成”——教学进程和考察标准4)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新课程师生关系5)尊师重道:“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知民敬学6)“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臧息相辅”——课内与课外相结合7)“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教学8)“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循序渐进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教育的个体功能10)长善救失——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二)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1.苏格拉底(古希腊)——西方最早提出启发教学问答式教学法(产婆术或苏格拉底法):①苏格拉底讽刺②定义③助产术补充:四层次说——讽刺、助产、归纳、定义2.柏拉图(古希腊)——《理想国》1)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哲学王)为教育宗旨2)把“现实世界”与“理念世界”区分开3)灵魂是由理性(智慧)、意志(勇敢)、情感(节制)三部分构成的4)把人分成三等级:①哲学家②军人③劳动者补充:与卢梭《爱弥儿》、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并为教育史上三个里程碑3.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哲学家1)《政治学》:“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2)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原则: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3)人形成的三个因素:天性、习惯、理性——天性和习惯受理性指导4)《论灵魂》和《尼各马可伦理学》非理性植物灵魂——营养的灵魂——天性动物灵魂——感觉的灵魂——习惯理性——人特有的——理性的灵魂——理性4.昆体良(古罗马)——《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的教育论著三、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一)教育学学科的初步建立1.英国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2.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1632)——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萌芽的标志1)自然适应性原则:教育要适应自然2)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对学年制、班级授课制进行了概况和总结3)“泛智”教育思想:“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4)最强调直观性原则——夸美纽斯认为这是教学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5)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的永生作准备,教育的现世目的是为现世的人生服务,培养具有“学问、德行、虔信”的人。3.洛克(英国)——《教育漫话》1)重家庭,轻学校2)“绅士教育”——培养绅士,首次分为体育、德育、智育3)“白板说”4.卢梭(法国)——《爱弥儿》1)“性善论”者,教育任务是使儿童“归于自然”,最终目标是培养“自然人”2)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对康德影响最大3)“教育上的哥白尼”,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5.康德(德国哲学家)——《康德论教育》1)第一个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1776年)2)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特别强调道德教育6.斐斯泰洛齐(瑞士)——《林哈德和葛笃德》“现代初等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1)教育目的:“促进人的一切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发展”2)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使儿童自然发展3)第一个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4)要素教育论:一切知识都存在着一些最简单的“要素”,包括德、智、体5)第一个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1.赫尔巴特(德国)——康德的学生,“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1)《普通教育学》——被西方教育家称为第一本科学的教育学——标志着科学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诞生2)以伦理学(实践哲学,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和心理学(研究观念的科学,“意识阈”和“统觉”——新旧知识的统一)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其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3)传统教育派代表人物——旧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4)教学四步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补充:其学生席勒——教学五步法: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3)首次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2.杜威(美国)——《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学派代表人物1)实用主义理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2)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3)五步探究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检验、结论4)新三中心:学生(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补充:中国学生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知行教合一)”五、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派名称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实验教育学德国: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法国比纳美国霍尔、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