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少熬夜!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实用教案案例文档(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实用教案案例文档(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八年级语文教师通用教案【第一篇】学习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学习难点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自主预习案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祇()骈()槽枥()食马()粟()邪()奴隶()执策()2、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____(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__(3)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4)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____(5)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食马者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2)才美不外见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3)不能尽其材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4)其真无马邪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词。(1)食: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2)策: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_参考资料,少熬夜!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3)其: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__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2)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3)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3、完成后,教师评价,再读课文五、同桌二人对译课文。六、自读自背课文。七、阅读课文并独立思考: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3、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八、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翻译了课文,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九、课堂练习:阅读课后练习,完成练习二。十、布置作业:背默并翻译全文。板书:马说韩愈一、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二、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三、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分析文章;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教学重点: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1、齐背课文。参考资料,少熬夜!2、指名2——3名同学背课文。3、提问:文章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学习探究:1、说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2、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学生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提问:一开篇作者就亮出了他的什么观点?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进一步提问:在作者的观点重,还包含着一个反命题:无伯乐,则无千里马。那么,这句话实际阐明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什么关系呢?(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追问: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无伯乐则名马不名)看看第一段还有什么问题,自由读。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无伯乐则名马不名。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日行千里了呢?看看韩愈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追问:无知会造成什么样的恶果呢?用书中原句回答。(“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追问: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呢?因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再问:“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怎样?(“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一反问句,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愤慨的感情。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有感情的自读。4、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三个“不”连用构成排比句)参考资料,少熬夜!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最后发出感慨: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齐读5、者对食马者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对千里马又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呢?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对千里马是同情,对食马者是强烈的谴责与辛辣的嘲讽。三、背景介绍根据文意,你觉得韩愈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当补充。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被用,未被采纳,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四、教师小结: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文章采用的是什么写法?(“托物寓意”)。托物寓意,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说理,是这种文体的特点。韩愈就是一匹千里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会,他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他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抵辱干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权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五、迁移: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学生自由发挥。(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六、布置作业:伴你学板书:(出示小黑板)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反面展开议论:食马者无知,千里马埋没(谴责嘲讽)参考资料,少熬夜!语文教研组工作教学计划【第二篇】一、明确指导思想以20xx年江苏高考说明为指向,顺应高考要求,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切实组织好教学和复习安排,力争高考语文取得优秀成绩。加强集体备课,更新教学观念,努力提高40分钟课堂教学效率。争取在20xx年的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二、语文工作教学目标1、强化本年级学生意识,优化语文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成绩。2、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强化开放的语文学习观念,以语文成绩的大幅提高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推进;3、强化新课改意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实效性。三、向集体备课要质量高三复习具有知识容量大,信息密度高,思想方法多等特点。教师集体备课是当前基础教育中提高教师群体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集体备课的意义是博取众长,拓展思路,发挥集体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因此,有效的集体备课不仅需要教师要有扎实的业务水平,更需要教师有无私的精神、合作的态度、全局的观念,否则最好的形式也只能流于形式。具体设想: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每周二进行集体备课,探讨近阶段高三语文教学的教法学法,研究高考动态,要求每位组员都要发言,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备课组长作好集体备课记录。分工合作,适当减轻工作压力。各个考点负责主备任务的教师务必要提前一周完成自己分到的任务。其他组员一定要帮助主备人查找、搜集资料,认真做好习题的检筛工作,不得马虎应付。四、时间、进度安排(一)第一阶段1、时间:20xx年3月份至20xx年5月初。2、目的:全面铺开、夯实基础。3、具体安排:7大专题:(1)语言文字运用(第1-2周)(2)文言文阅读(第3-4周)(3)古代诗歌鉴赏与古诗文默写(第5-6周)(4)论述类、实用类阅读(第7-8周)(5)文学类文本阅读(第9-10周)(6)选考内容(第11-12周)参考资料,少熬夜!(7)(作文复习与训练计划单列,贯穿始终每周,由各科任老师轮流命题。)(二)第二阶段20xx年5月初至6月1、目的:巩固提高。2、具体安排:以模拟考试试卷以及选订的资料为主,对语文考试的各个知识点以及各种能力进行巩固提高。(三)第三阶段1、时间:20xx年6月。2、目的':补缺补漏、考前心理指导、状态调整。调整学生应试心理,提高答卷技巧,减少非知识点掌握的失误分。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第三篇】《归园田居》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背诵默写2、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略)二、走进作者: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不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此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陶渊明的田园诗主要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三、预习检测:1)注音或写字:(1)带月荷()锄归(2)晨兴理荒huì()(3)道狭草木长()(4)属()国过居延(5)帘旌()不动夕阳迟(6)徙()倚()湖山欲暮时参考资料,少熬夜!(7)都护在燕()然(8)丰年留客足鸡tún()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带月荷()锄归(2)但()使愿无违(3)大漠孤烟()直(4)长河()落日圆(5)江入大荒()流(6)仍怜()故乡水(7)徙倚湖山欲暮时()(8)三年多难更凭危()3)按要求用原文填空:(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辛勤耕种的句子是,。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2)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中描写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3)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4)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作者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5)《归园田居》(其三)中表现作者与黑暗的官场决裂的句子是,。(6)《使至塞上》中通过写景表达诗人对故乡依恋之情的句子是,。四、学习诗词:1、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