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调查报告【5篇】【导读】这篇文档“四川调查报告【5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四川产业经济现状调查报告【第一篇】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之四川产业经济现状调查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之学院:专业:班级:学号:第1页,共4页蒋金华四川地区产业经济调查报告四川产业经济现状调查报告姓名:蒋金华关键词:四川经济现状摘要:用占全国的市场份额衡量,四川现有优势产品46个。其中,33个集中分布在装备制造、清洁能源、农产品加工和高技术产业这四大特色产业内,实现的销售收入超过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0%。根据市场需求、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环境容量,今后四川应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内的优势产品。同时,通过加强节能减排、发展产业集群和改善外部环境,全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增强优势产品的竞争能力。按照统计规范,工业行业共划分为39个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根据不同的内涵,一般把大类行业称之为产业,而将中类或小类行业称之为产品。多年来,关于四川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业大类甚至覆盖范围更广的领域,如机械、冶金、化工、食品等。局限于这个层面进行研究,涉及面过宽,影响资源的集约配置一个区域的产品是否具有优势应由市场检验,主要考虑市场份额、经济效益和需求增长三个条件。关于市场份额,判别标准可按区域内某行业销售收入占全国同行业的比重确定。按照不包括西藏的30个省市自治区计算,各省市区销售收入比重的均值为3.33%。一个省市区的销售比重与均值的比值只有超过1.5,即达到5%以上,才可称之为市场份额较大。为此,可以确定销售收入比重在5%~10%之间为市场份额较大,比重在10%~20%之间为市场份额很大,超过20%则为市场份额极大。关于经济效益,判别标准可按该行业占全国同行业的利税比重,与销售收入比重的比值确定。比值在1以下,表明利税增长落后于销售收入的增长,经济效益较低。比值在1~1.5之间为经济效益较高,比值超过1.5则为经济效益很高。关于需求增长,判别标准可按全国该行业销售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比值确定。比值在1以下,表明该行业销售增长落后于全国经济增长,需求增长较慢。比值在1~1.5之间为需求增长较快,比值超过1.5则为需求增长很快。四川优势产品在全国的地位优势产品的概况按照上述标准衡量,四川工业现有优势产品46个(详见附表1)。2005年实现的销售收入超过2370亿元,接近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销售收入的40%。46个优势产品分布在7个大类行业。其中,装备制造17个,清洁能源2个,农产品加工10个,高技术产业4个,化工7个,冶金4个,建材2个。分布在装备制造、清洁能源、农产品加工和高技术产业这四大特色产业内的优势产品共计33个,2005年实现的销售收入接近1900亿元,超过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30%。优势突出的产品四川省的天然气、战斗机、铁路机车、钒钛新材料等4个产品,其市场份额和技术水平均居全国第一,经济效益也非常可观。其中,钒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80%,国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20%,钛产品、战斗机和铁路机车的市场潜力巨大,天然气供不应求。这4个产品都属于市场份额极大、经济效益很高、需求增长很快,具有突出优势的产品。优势明显的产品优势产品中,市场份额很大或极大、经济效益较高或很高、需求增长很快、优势明显的产品,有汽轮机、锅炉设备、发电机(组)、无机盐、磷肥等5个。近年来四川省优势产品的变化有以下特点。一是部分产品快速成长。近年来,其他日用品设备、香料香精、磷肥、锅炉、精制茶、无机盐等10个优势产品的销售增长较快,目前按市场份额排序均居全国前五位(详见附表3)。二是产品数量有所增加。2005年与2003年相比,有汽车车身挂车、饲料生产设备、啤酒、羽毛绒及制品等8个产品的市场份额进入优势产品行列,光纤光缆、橡胶靴鞋、化学矿采选等4个产品的市场份额退出优势产品的行列,进出相抵净增加4个优势产品(详见附表4)。三是部分产品具有潜在优势。目前,四川省多晶硅已形成1500吨的生产能力,占全国产能的90%,且具有经济效益很好和需求增长很快的特征,预计将迅速成为具有突出优势的产品。此外,竹藤家具和丝绢等2个产品成长较快,具有成为优势产品的明显潜力(详见附表4)。四是经济效益有所减弱。2005年的优势产品中,经济效益较高和很高的有19个,比2003年的26个减少7个。同时,2005年有色金属合金、冶金专用设备、绝缘制品、水电、饲料、其他基础化学原料、其他烟草制品等13个优势产品的经济效益比2003年明显下降(详见附表5)。优势产品形成的主要因素四川省的优势产品除了水电、天然气具有资源优势和卖方市场之利外,其余都属于竞争性产品。这些产品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是由以下多种因素决定的(详见附表6)。资源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降低开发和制造成本。由于四川省生物资源,天然气、水能、钒钛等矿藏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使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和新材料的开发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产业基础四川省一些优势产品的凸显,得益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特别是三线建设形成的产业基础。这期间建成的二重、132厂、东电、东汽、东锅、长虹、资阳机车厂等大型企业,具有较强的生产、研发和营销能力,通过改革开放这些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有力地带动了四川省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崛起。品牌效应品牌代表市场信誉度,是产品性能和质量良好的充分体现。拥有品牌便于拓展市场和保持较高的价格水平。四川省白酒产品拥有五粮液等6个全国名酒品牌,在这“6朵金花”的带领下,川酒长期占据了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白酒市场。创新能力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四川省的发电机、锅炉设备、汽轮机、钒钛、战斗机等产品,其性能和质量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彩虹电器通过开发系列产品,迅速扩大了市场份额。白酒、中药通过技术创新与资源优势相结合,创造出多个知名品牌。石油钻采设备通过组织结构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依托产业集群快速崛起。相反,技术创新不足的一些产品,如纤维原料、化学原料、麻纺织、铁合金、绝缘制品等,经济效益明显降低。玻璃及制品还退出了优势产品行列。综上,资源优势是低层次的竞争优势,产业基础和知名品牌是高层次的竞争优势,自主创新能力则是核心的竞争优势。[四川]来自劳务大省四川的农民工权益调查报告【第二篇】[四川]来自劳务大省四川的农民工权益调查报告劳务和劳务输出大省的四川,每年转移和输出进城务工人员1300多万人,居全国第一。其中,跨省输出600多万人,年实现劳务收入430多亿元,劳务收入成为四川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但由于一些用工企业安全责任意识和相关制度及监管措施的缺失,他们中不少人却在以生命与健康为沉重代价求生存、谋发展。目前,四川职业病发病病例已上升为全国第3位,中毒事故居全国第5位,其受害者多为农民工。“天”被捅几多“漏洞”中国有句老话:“人命关天”。无数事实证明,当这个“天”被人为忽略和漠视时,悲剧的发生就往往不可避免。6月25日下午1时左右,也就在四川省政府首次组织“安全生产天府行”宣传团对全省民营企业职工安全与健康状况开展调查进入尾声时,四川达州富源煤矿又发生一起恶性瓦斯窒息事故,当场造成两名运转工中毒死亡。一个多小时后,两名接班矿工误入瓦斯泄漏区域也中毒死亡。后又因安全施救措施不当,又造成3名施救矿工中毒死亡。这7名矿工的不幸遇难,只是近年来农民工安全与健康缺乏有力保障的一个典型缩影。据四川省总工会此前对全省农民工劳动安全卫生现状调查显示,2003年,四川工矿企业事故死亡总计983人,农民工占了近一半,并且,农民工重伤人数达1660人,这些还只是省内的死亡和重伤人数,跨省农民工的实际伤亡人数情况远比这要严重得多。有关人士指出,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一些用人企业的安全责任意识、相关制度及监管措施的缺失,将农民工的“天”人为地捅出了诸多“漏洞”。“漏洞”之一:随意剥夺或减少农民工接受安全教育与培训的权利以及上岗前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培训,是任何企业预防或减少事故不可或缺的第一步。但据调查,目前四川部分用工企业为追逐扭曲的利润最大化,随意剥夺或减少农民工接受安全教育与培训的权利,以致最终酿成事故和悲剧。2003年1月17日,四川华蓥市双河镇丁家坪煤矿发生瓦斯爆炸死亡13人的事故,造成经济损失150万元,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操作人员不懂劳动保护基本知识造成的。在死亡的13名进城务工人员和2名受伤人员当中,有8人是未经培训就上岗作业的。在四川省总最近发放的355份(人)问卷调查中,上岗前进行职业安全卫生培训的只有150人,仅占42.25%。“漏洞”之二:劳动防护用品欠缺。劳动防护用品是劳动者保护其安全和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有关人员在调查中却发现,不少用人单位并没有为农民工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有的是将正式职工与农民工区别发放劳动防护用品,有的甚至要求劳动防护用品和生产用的小型工具由农民工自备。据调查统计,在今年四川建筑施工事故中,由于防护不到位发生的高空坠落和坍塌事故高达总数的82%!“漏洞”之三:加班加点严重。不少用工企业强迫农民工加班加点不仅超越了法规的要求,甚至有的还超过了人的生理极限。如德阳某企业一名女车工由于长时间的加班加点,作业时晕倒在飞转的车床上造成悲剧发生。三台县某企业有员工近500人,其中90%以上为农民工,工人们每天都工作在10小时以上。遂宁市一制鞋企业,每天的上班时间规定为12小时,每个星期只准休息一天。“漏洞”之四:生产条件和设施十分简陋。如成都武侯区某箱包作坊和温江区某制鞋作坊均是国家有关规定明文禁止的“三合一”(车间、生活、仓库在一起)小作坊,这些作坊现场生产条件极为简陋,操作人员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直接接触含有苯、甲苯和二甲苯化学粘合剂,一些农民工因此患上职业病,丧失劳动的能力。南充市高坪区走马乡一村民在云南从事大理石开采工作,由于当地生产环境恶劣,最终致其患上尘肺病而苦不堪言。事故善后困难重重随意延长劳动时间、不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培训、不提供劳动防护用品、劳动条件恶劣等直接的后果,导致农民工工伤事故频频发生,但事故发生后农民工的工伤问题又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和处理,这又成了当今农民工关心的热点、企业落实待遇的难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首先,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步履艰难。四川省总工会有关人员在调查中发现,一部分企业不愿参加工伤保险,有的即使是高危企业也只是简便随意购买一些商业意外人身伤害保险应付了事,因此农民工发生工伤后很难进入工伤社会保险程序。在四川省总此次对全省355份调查问卷中,参加了工伤保险的只有46人,仅占13%,绝大多数都没有参加工伤保险。甚至有个别业主在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农民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中,规定工伤事故由事故责任者自负的违法条款,而不少无知的农民工在发生工伤后,也只有自认倒霉。在四川省总工会收回的355份(人)调查问卷中,有32人发生工伤后完全由自己负责和用人单位不管的占了三分之一以上。职业病患者享受工伤待遇也很艰难。职业病属于工伤,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农民工中职业病患者要享受相应待遇必会遇到不少门槛,一是订立劳动合同,二是就业前进行职业病史鉴定。但目前有的用人单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都成了农民工的奢侈品,更何况职业病史的鉴定。据南充市统计,在农民工集中的非公有制企业的劳动合同签订率仅为28%,其中大部分还是企业的管理人员,老板的亲朋好友。不少企业签的是两种合同,尤其是在改制的原国有企业务工的农民工,有的即使签订了合同,也是与原单位的正式职工的合同不完全一样。如成都某家公司,正式工签订的是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的劳动合同,农民工签的则是企业存档备案的合同。为农民工建立健康监护档案则更为稀罕,如四川某市没有一个企业为农民工建立健康监护档案,包括企业的安全卫生档案在内的“两档”建设均处于空白。资中县打工妹张敏在成都武侯区一赖姓箱包作坊打工,由于工作上接触有毒胶水使她患上了再生障碍性贫血职业病,由于之前企业没有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工作前又没有进行职业性体检,因此医院无法诊断为职业病。由于缺乏上述保障,农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