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导读】这篇文档“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近年来,在历届区委、区政府的接续奋斗下,北戴河始终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将其作为立区产业来培育发展,旅游产业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市场规模逐步扩大,经济社会效益不断提高,旅游已经成为北戴河的城市标签。2016-2020年,北戴河累计接待游客4122万人次,游客量年均增长30%,以旅游为核心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0%以上。一、我区旅游产业发展成效。1.城市环境更加优美。近年来,我们始终把生态环境作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实施“生态优先”战略,努力让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北戴河的“幸福不动产”。通过不懈努力,我区大气质量连续稳定保持全市第一,2020年我区大气综合指数4.08,同比(5.05)下降19.2%,PM2.5平均浓度31微克/立方米,同比(41)下降24.4%,优良天数305天;同比(267)增加38天;入海河流水质全部达到功能区划标准,重点浴场海水水质持续保持国家一类标准;建成覆盖全域的游园、“口袋公园”等36个,全区绿地率达53.73%、城区绿化覆盖率达57.44%、人均公共绿地53.9平方米,三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大力实施滨海景观带、迎宾线路、商业街区和重要节点亮化提升工程,12条街区风貌景观焕然一新,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和文明水平进一步提升。2.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区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承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强。新建改建市政交通道路28公里,改造提升国省干线52公里,全面实施暑期交通疏解工程,形成“四横八纵”的交通路网;铺设雨污管网55公里,实现城市区污水管网全覆盖;完成47个老旧小区改造,基本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智慧安防社区成为全省标杆;新建改建星级旅游公厕106座,实现旅游厕所全覆盖;创新交通疏解“一核四片”治理架构,新增各类停车位3650个,全区旅游停车场共52个、泊位7548个,交通拥堵情况明显改善;旅游标识导览和咨询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增设旅游标识牌2082块,建立了“交通枢纽—服务驿站—旅游景区”的游客服务体系。3.旅游产品日益丰富。近年来,随着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围绕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我区旅游产品供给水平迈上新台阶。在现有联峰山、鸽子窝、中海滩三大风景群等40余处景观基础上,通过改造升级核心景区,景区吸引力大幅提升,建成全国首家鸟类主题科技博物馆,联峰山公园获评国家4A级景区,碧螺塔公园推出《浪淘沙·北戴河》大型实景演出;培育怪楼艺术片区、北戴河艺术村落两大文旅产业融合聚集区,入驻文创机构81家;连续举办、承办轮滑、马拉松、铁人三项赛、健走冬泳等体育赛事及春节灯会等节庆活动,成为延长旺季、拉动淡季的重要途径;打造保二路欧式风情街、石塘IN巷、红石路网红夜市为代表的三条特色街区,旅游夜景经济初具规模。4.产业体系持续优化。我区坚持把旅游产业作为基础产业,围绕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充分发挥“旅游+”带动催化作用,优化市场资源配置,促进产业体系持续优化,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19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288万人次(入境游客2.53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亿元,以旅游为核心的服务业增加值59.75亿元,占GDP比重达85.5%。2021年1-7月接待游客量恢复到了2019年的76.56%。现有各类景区景点17家,其中7家A级景区;旅行社47家,导游员160人,景区从业人员达2000人;餐饮饭店2000余家,住宿机构4000家,床位总数16万张,其中:休疗院所147家,星级宾馆14家,精品民宿272家,住宿接待规模占比居全国前列。借助培疗改革契机,燕山康复养老综合体、河北平安集团北戴河综合康养等高端项目迅速推进。5.城市品牌显著提升。近年来,北戴河旅游美誉度持续提升,整体旅游环境全国前茅。先后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区、省级旅游度假区桂冠。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产业大而不强,富民不强区。在产业规模上看,我区可以说是旅游大区,但还不是旅游强区,“强”意味着旅游经济数量与质量的统一、产业规模与效益的统一。全区旅游从业人数达6万人,从事旅游行业企业6047家,解决了2/3人口就业问题。虽然企业多,但是“巨头”少,纳税少,以2019年为例,旅游相关行业税收收入仅为9371万元,仅占当年税收总量(13.76亿元)的6.81%,税收贡献率较低,企业平均纳税1.5万元,旅游人均纳税1561元。旅游相关企业年纳税百万元以上的仅23家,其中年纳税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的仅秦皇岛野生动物园1家(1334万元),旅游行业尚未达到税收支柱产业地位,“富民不强区”现象明显。2.要素全而不优,发育不平衡。总体来看,我区旅游产品相对单一,区内各景区规模偏小、整合度不高、辐射力不大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制约了“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的有效延伸和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基本旅游需求,还不能实现旅游“六要素”的高端优质有效供给。吃:餐饮单位产品单一、缺少特色,大多数仍以烧烤、大排档为主,而知名度较高的高端饭店、高档西餐厅非常少。住:住宿接待单位参差不齐、档次不高,五星级品牌度假酒店为零,仅有喜来登1家准五星级酒店,精品民宿占比仅为2%,丁陆河低端民宿“减量、提质、增效”的空间还很大。行:交通服务设施不全、抗压力差,旅游旺季极易造成重点景区、重要路段拥堵,旅游停车场仍然不足。游:旅游供给缺乏创新、同质严重,现有旅游产品过度依赖海,超过70%的景区依海而建,缺少新业态、新产品,导致暑期人满为患,淡季冷冷清清。购:旅游商品精品不多、品牌不响,尚未解决“让游客带走什么”的问题,缺少代表北戴河特色的旅游商品和购物街区。据统计,2021年“五一”期间,我区游客人均消费仅1204元,其中购物仅占15%,两项数据均不及杭州的四分之一。娱:娱乐场所功能单一、档次较低,现有娱乐场所仅有3家KTV,2家电影院,难以吸引游客消费。3.人员多而不精,素养不全面。我区旅游从业人员数量众多,但整体学历层次较低、外语人才稀缺、高素质专业人才严重短缺,加之大部分为暑期临时用工,人员旅游素养普遍不高。6万名旅游从业人员中景区约2000人、星级宾馆约1300人、社会宾馆约10000人、餐饮饭店约8000人,其余全部为从事家庭旅馆、旅游购物等与旅游业相关人员。旅游相关从业人员中,35岁以下从业人员不足45%,年轻化程度不高。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足15%,绝大部分为本地居民和外来个体经营者。一些旅游企业在用人育人方面也存在较大问题,缺乏长远的专业人才规划观念,往往造成专业人才“招不来,留不住”的现象。4.资源丰而不富,开发不顺畅。目前,我区虽然景区数量不少,但没有一处5A级景区,造成景区作为旅游载体的总体拉动力、吸引力不大,缺乏在国内外叫得响、产业聚集和拉动能力强的龙头景区,造成旅游纵深和层次不够、淡季旅游过淡等问题。此外,我区现有的滨海核心区优质地段,大多被各类培疗机构占据,据统计,滨海核心区内培疗机构占地11605.2亩,占城区总用地规模近40%。沙滩浴场核心资源多数被列为专有浴场,东海滩路至西海滩路沿线国有公共开放浴场仅8个。同时,按照中央政务区规划要求,重点疗养院可能将扩大1.5倍,将导致我区可开发、能利用的优质资源更为稀少。5.营销杂而不亮,体系不健全。我区旅游领域虽开展了一些不同形式的营销活动,但总体来看,全区营销体系尚不健全,缺少统一的营销规划。大多数旅游景区、旅游公司都是独自营销、各自为战,政府层面在营销指导、资源配置、整合优化上还有欠缺,没有形成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的营销体系。营销方式相对落后,市场化程度不高,大部分景区、旅行社、住宿行业还是采用传统的经营模式,依赖于门票经济、床位经济、团餐经济,缺乏特色营销、系统营销。营销投入不够,近三年,旅游市场营销经费仅为330万元,在广告投放、网络推广、形象塑造、事件营销等方面投入不足,缺少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营销活动。同时,市场化思维不足,在资本运作、投资融资等方面的能力和办法还不多,通过金融手段撬动旅游营销市场的思考还不够。三、后疫情时代发展旅游产业的意见建议1.进一步加强文旅规划统揽。深入贯彻“多规合一”理念,紧抓《北戴河地区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历史机遇,全面、科学制定文旅规划体系,完善建设一流国际旅游城市顶层设计,针对区情实际,制定出台“旅游立区”相关配套政策,确保各项目标举措真正落地、落细、落实。2.进一步做好文旅产品升级。一是推进现有景区升级改造。打造景区夜游项目,进一步丰富提升景区景点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辖区各景区、浴场配套设施和服务管理,保证辖区内A级景区“个个有特色、个个是精品”。二是打造“三街两园一村”核心景观带。三街即保二路、石塘路和红石路,两园即中俄产业园和怪楼奇园,一村即北戴河村,设计红石路—怪楼奇园—中俄产业园—石塘路—保二路特色旅游环线和街区,并实现市场化运用,成为游客休闲娱乐新选择。三是开发具有特色的演艺节庆活动。积极培养具有北戴河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群,鼓励举办大型旅游文化演出活动,形成室内剧场演出、巡回演出、实景演出相互支撑的格局。3.进一步丰富文旅品质内涵。一是提高住宿服务水平。按照“减量提质增效”原则,不断加大对民宿行业规范化、特色化的指导管理,加快完善民宿管理办法及精品民宿扶持政策体系,制定民宿最低定价标准,真正做到“倒逼淘汰一批、改造提升一批、招引培育一批”,擦亮北戴河民宿品牌。二是打造高端文旅项目。进一步开发建设戴河水镇项目,打造戴河经济带、景观带。推进赤土山旅游商业综合体建设,加快完成赤土山片区土地出让,推动建设集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功能的一流国际旅游综合体,弥补我区高端旅游空白。三是丰富拓展旅游业态。利用区内优势资源,不断壮大“婚恋+旅游”“研学+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节赛+旅游”产业,着力破解我区旅游淡季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