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因应廿一世纪物流发展之运输政策与规划一、廿一世纪将为物流蓬勃发展之世纪回顾企业经济活动发展之演变,其由以往只重视生产的时代渐进而为重视销售的时代,而自二次大战后,因经营环境转趋动态化,乃再演变成现今之重视行销的时代。随者企业组织功能细部分工的结果,其部门间协调之障碍乃逐渐形成,此使得企业的营运效率无法进一步提升;此时重视总成本概念的储运(logistics)观念遂逐渐抬头,其以系统运销的角度,将对整体生产、行销、配送等各部门加以重新整合,期突破上述营运瓶颈,并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以美国为例,储运成本约占其国民生产毛额(GNP)的15%,假如将服务业成本亦纳入储运成本(movementcost)中,则储运成本约占GNP的23%。而在此项成本中,运输成本约占2/3,存货存置成本(inventorycarryingcost)则约占了1/3。另以制造业言,储运成本大约占其销售总额的10%到15%,而商品业(merchandising)的储运成本则超过了25%,若将物料成本(平均约占销售额50%左右)包含于储运成本中,那储运成本将是各公司中最重要的成本项目。至于世界其它各国的储运虽各有其不同的相关成本,但是其成本组成和美国相比,大致上甚为相近[3]。综观现今企业储运蓬勃发展之因,除储运总成本观念获重视外,尚受下列三项因素之影响:1.顾客需求型态的改变a.随都市范围扩大,零售商数目亦伴随增加且分散,此使得储运成本增加,并受到重视。b.消费需求型态朝向多样化、高品质要求、及具有量少频高等特性,此亦刺激储运之发展。2.计算机科技的应用随顾客对产品需求型态之转变,储运问题亦日趋复杂,但由于计算机被适时地引进于商业之管理,同时藉由数学和统计模式的应用,使得吾人得以有效率地解决此实务上所遭遇的储运问题。3.军事后勤的影响在军事上要求的是绝对严格的「顾客服务」水准,此在储运系统发展之初期,提供了相当有价值之经验。综而言之,从总体经济之观点言,物流操作系统必将普遍被应用于廿一世纪企业之后勤管理。二、运输与物流之关系针对储运系统之作业流程,Wandel(1992)建立一流通网络分析模式,其包含物流、运输营运、信息营运、运输基本设施及电信基本设施等五个子系统,兹分别说明如后:(一)物流系统(MaterialFlowSystem)在制造业与商业的储运活动中,物料与商品藉由网络节线来往于网络之各节点上,因此产生运输需求。此一储运活动包括了生产点、装配点、储存点、配送过程,以及支持此流过程之信息流、现金流、运输流、及人才流。(二)运输营运者(transportoperations)企业将其所需原料之运输与产品之配送,此一部份或全部之储运作业,直接由企业本身或委由第三者物流服务公司(ThirdPartyLogistics)执行。(三)运输基本设施(TransportInfrastructure)运输基本设施系统提供运输市场之供给,使得交通工具之活动得以实现,其包含实质设施(如轨道、交流道)以及设施使用上之管理。(四)电信基本设施及电信市场(TelecommunicationsInfrastructureandMarket)经由电信基本设施之配合,信息之交换方得以实现,而透过信息之快速传递,其不但可精简文件处理程序,达到无纸化作业的目标,并可改善企业后勤效率,及提高其竞争力。(五)信息市场与信息技术营运者(InformationMarketandInformaticsOperators)透过适当之信息传送,企业方能从事正常及有效率之规划与营运。而此信息之传递作业,系经由信息技术营运者所提供之信息处理设备,信息方能顺利转换为业者彼此所能接受的讯息。上述各储运子系统彼此间之交互关系可以图1-1加以表示。由此关系图知,整个物流作业流程实构建在交通运输与通讯系统上,亦即物流作业之良窳实植基于运输与通信系统之有效运作与否。图1-1流通网络分析模式以下兹分节依序说明廿一世纪物流发展趋势,及我国在运输建设上因应之政策及相关计画,最后就现行物流业所面临之主要课题提出初步改善之看法。三、物流发展之演进及其未来发展趋势3.1物流之定义与发展「流通」一辞于「辞源」之解释为无阻滞也,而针对现今之商业行为,美国物流管理协会(TheCounilofLogisticsManagement)对其所下定义为:物流(Logistics)是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目的,而对原材料、半制品、制成品与其相关信息,从产出地点到消费地点间之流程加以管理,其作用在以最有效率且系统总成本最低的观念,来进行计画之规划、执行与管制,期创造企业利润。而在日本则以偏向实体分配(PhysicalDistribution)之角度来阐述,并将其译为「物流」。物流系统乃源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军事储运体系(militarylogistics),起初各类储运活动(运输、仓储、存货...等)均各自独立发展,未能有效地加以结合,直至1961年,始有人倡导将各个储运活动加以整合考量,期使资源能作更有效之运用,俾获得整体系统效用之最大。到了1980年代,其终于形成两大系统:一为实体分配(PhysicalDistribution),一为实体供给(PhysicalSupply)或物料管理(materialmanagement)。所谓「物料管理」(又称为实体供给)是一种以系统化、整体化的方法来控制原料、组合零件、半制品以及制成品的进出。换言之,物料管理的定义是针对物料流程(如物料采购、储存、运送及控制、加工制造及产品分配等)作有计划、有组织、有管制的措施,使得企业组织之人力、设备及资产能作最有效之运用,提供适应之顾客服务以达创造利润之目标;而所谓「实体分配」是指为将原料或最终产品从原产地有效率地运送至使用地点,所作之实体流通规划、执行与控制等活动而言,其目的在满足顾客需求之前提下,创造最大之利润。国内目前所谈的「物流」实指实体分配而言,例如商品或货物配送之流程,系由供货商运出,此时控制权(或所有权)转到物流中心,吾人观察同一批商品从到达、拆柜、上栈板入库、储存、出库、拣货、包装、配送,直到客户手中,此一商品一连串流通的过程即构成物流。而在「物流」的同时,配合着商品的到达、储存、配送,会有一连串的付款、收款的动作,此现金的流入到流出,即构成所谓「金流」,其为企业生存的首要条件。物流中心的经营,由于固定投资庞大,是故如何快速的回收货款,保持现金周转顺畅,乃是维持物流中心正常运转的主要因素。此外,在「物流」与「金流」运转的背后,尚有一个看不见、却是最重要的流程管理,即「信息流」。信息流包含适时、准确、快速的由控制点输入信息,经过处理分类后,再适时、准确且快速的送达信息需要的地方。在物流中心的运作中,货物(或商品)与金钱运转的脉动,其实依靠的就是一套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至于使上述系统能够真正运作顺畅,所需人才之条件,除应具备物流及企管之专业知识,并熟知实务物流之管理技术外,尚应具备信息运用与整合能力,以及资料分析与绩效评估之技能。由上分析知,随着网络信息科技之发展及消费者需求之日趋多样化,可预见未来流通系统的发展,其将由现行物流系统,再加上信息流、现金流及运作此三子系统所需之人才流等四部份所构成,整体系统运作流程如图2-1所示。图2-1廿一世纪物流操作系统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2物流之作业特性及其效益就物流之作业过程言,其主要特性可概分如下:1.扮演整合上下游业者之中介角色物流系扮演着生产制造部门与零售消费部门间中介机能之角色,运作上为联结上游制造业者与下游消费者,以满足市场需求多样、少量、高频率之特性,并缩短流通通路及降低流通成本等关键性机能。2.管理策略特性物流强调时间及空间的效率化特性,其目的在有效率地将原料、半成品、成品及相关信息适时、适地的交付予顾客,由于信息科技的应用,使物流活动从传统实体配送机能,逐渐提升为策略性机能,而其特色在于整合整个系统供需所涉之各项子系统。3.少量、多样、高频率配送作业因需求型态逐渐朝向少量、多样、高鲜度、高频率等特性发展,此使得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是以厂商均期望在足以满足顾客需求的前提下,保持最低存货水准,因此商业物流的角色即必须随着此种顾客需求转变之趋势而做调整。4.具专业能力与服务之特性商业物流以追求效率与精准之配送为目标,由于其角色日趋重要,使得物流之经营逐渐朝向专业化发展,随之专门代理一般公司负责其内部之部份或全部的储运事务之第三者物流服务公司(ThirdPartyLogistics)乃因应而生。美国此类第三者物流服务公司之产值已从1990年的60亿美元,提高到1995年的250亿美元,预计到公元2000年将会扩增为500亿美元。而就促使通路商品之配送进行物流整合的原因,吾人可就物流之内部效益与外部效益分述如后:1.内部效益物流以系统方式运作,其不但可有效整合资源,并可善用信息传递及精简作业程序,进而缩短作业时间,促使物流作业之运作更具效率,以达到降低成本及提升企业竞争力之功用。2.外部效益物流除能提供更佳的服务,以满足顾客之需求外,并可更有效率地进行配送作业,减少为进行商品配送服务而产生的车流量,进而降低对环境的冲击及改善市区的交通状况。3.3物流作业之心脏-物流中心物流中心可视为整个物流系统作业之心脏,其扮演汇集上游供货商委运之原料、半制品、或成品,经重新组装后在统一配送至下游之客户,其主要功效为:1.集中处理,提高作业效率以往企业系由分散在各地的制造据点,各自将商品配送至各批发商,然后各中间流通部门再各自将商品逐次送至零售点。物流中心即取代此中间的流通部门进行分装、组合之统一配送作业,使得整体作业效率大幅提高。2.、专业分工,提升企业经营绩效物流中心设立后,「物流」可全由专业之物流中心掌理,而批发或经销体系的人员则可集中人力、物力专心于「商流」之处理。3.掌握通路,提高企业之竞争优势经由物流掌握通路,可有效规划流通通路,达到缩短流通通路之功用,以减少通路上层层的剥削,进而降低在通路上相关成本及时间之无谓浪费。4.降低库存,减少资金积压由于物流中心具有迅速补货的能力,是以可将安全库存集中在物流中心,使得物流安存全量大幅减少,过去因为「安全」所产生的弊病,也完全消弭于无形。5.利用物流中心,建立合作网络企业可自设物流中心配送自己的商品,或基于规模经济之考量与其它企业合作,建立共同配送网络中心。3.4物流未来发展趋势-物流共同化由于运输配送网络之经济规模庞大,且其具高度专业性,加以物流中心用地取得不易,是以近来物流业乃朝向物流共同化发展,所谓「物流共同化」是指企业机构经由储运结盟(LogisticsAlliance)之策略,来处理企业营运中有关实体分配时之相关作业。依据美国1994年财星杂志企业500大(Fortune500)之调查指出,在已采用物流共同化作业之受访者中,有52%选用运输及配送共同化作业,有44%采用共同仓储作业。另外,物流信息系统、包装及存货管理等共同化作业方面,采用之百分比分别为19%、19%及9%。预计未来企业采物流共同化联合作业将更为普遍。3.4.1物流共同化之目的及优点物流共同化之目的乃是着眼于规模经济的考量,其藉由资源之整合,一方面提高企业之营运效率,并降低总营运成本,以提升企业竞争力;另方面从社会观点观之,透过共同运输的效率化,可适度改善交通混乱及空气污染等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此外,物流共同化之作业方式其优点亦是显而易见的,以下兹简单列述如后:1.对有限资源作最佳应用因后勤配送作业效率之提升,使企业得以将人力、土地及资本等资源,集中投入最需要之环结,如研究发展与行销等。2.有效降低营运成本总物流成本包括软件及硬件之设施成本,如仓储设备、运送机具、车辆、行政管理及人力等,若未能达到营运之经济规模,会使单位产品成本因过高,导致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而物流共同化则可使该软、硬件使用达到规模经济效益,进而降低营运成本,使得企业竞争力得以提升。3.维持一定顾客服务水准企业将其配送作业委由专业之运输或物流业负责,可使企业在顾客服务水准方面,维持一定水平。4.增强企业之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