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州社区治理能力建设调研工作总结范文报告多篇精选范例参考,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城市社区在社会治理体系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和使命,治理能力正在承受时代的考验。为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组织力量,全面强化社区在城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根据州政府主要领导安排,州委政研室会同州委组织部、州民政局到()县(市)进行了调研,并向州直相关部门进行了函询。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社区治理能力建设情况我州共有175个城市社区。近年来,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社区治理能力提升工作,各县(市)因地制宜推动社区体制机制建设,社区工作队伍不断壮大,治理能力逐步增强,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也在提升。(一)社区职责定位情况。社区组织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在发挥自治作用的同时,也协助很多行政性事务工作,可以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从自治职能看,主要是组织动员社区群众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在街道和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主要承担社区卫生、社会保障、文化、计生和治安等各项管理工作;组织社区成员进行便民服务,动员和组织社区成员共驻共建,办理社区公共事务,开展公益事业;开展职业培训,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开展文明创评活动等工作。从各街道和有关部门赋予的权责清单看,全州社区平均承担管理服务事项()项,最多的承担()项,最少的承担()项。平均承担的行政事项()项,最多的承担()项,最少的承担()项。(二)社区政策文件制定情况。中央和省里先后出台了3个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方面的政策文件,我州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夯实社会治理基础提升城市社区治理能力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意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总体方案(试行)》《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涉及城市社区治理重点工作及任务分工、经费落实及人员保障、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全面开展社区减负、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基础保障和提高社区干部待遇、深入推进“三社联动”加强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等方面。政策的出台有力推动了社区场所设施建设、社区经费的基本保障、社区干部薪酬待遇的不断提高、社区治理和服务的提升,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三)工作机制运行情况。各县市在社区工作实践中,一边积极总结经验,一边探索创新,均已形成比较稳定的工作模式,并建立相关的工作机制和制度举措。一是网络化管理机制。在社区党组织和居民委员会的领导下,全州城市社区普遍采取网格管理的办法管理社区事务,责任更加明确、任务更加具体,效率不断提高。目前全州城市社区已建立798个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共划分1404个网格,每300—500户居民划分1个网格,每个网格设立1个网格长。全面推行“五长制”,按照从管理能力强、服务意识好、服务素养高的要求,分别配备街长60人、路(巷)长168人、网格长1144人、楼栋长7268人、单元长20336人。二是建立任务准入制度。非社区职责范围内的行政事务,采取“任务准入、费随事转”的模式,由社区协助有关部门开展工作,要求给予相应的经费保障。三是逐步推进共治共建。社区内的公共事务,由社区组织牵头,驻区单位共建共治,建立了相应的联席会议等制度。目前,全州共建立党群服务中心(站)285个,全州街道和城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打造社区共享家园430个。四是探索完善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健全完善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共建机制,持续深化创建“共产党员服务城”活动,统筹调动整合资源,常态开展党建联盟共建行动,积极打破区域壁垒、行政壁垒、行业壁垒、信息壁垒。目前,建立区域化“城市基层党建联盟”174个,吸纳入盟成员单位1369个,解难题办实事3156件,受益群众达14.6万人。五是构建多元综合治理机制。完善“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多格合一、一网统筹,建立“网格预警、平安吹哨、部门报到”基层治理机制。在城市社区全部建设了综治中心,初步建成了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立体化、信息化防控体系。(四)队伍建设情况。从社区干部结构配备看,全州175个社区共有社区工作人员2864人,平均每个社区16.4人,最多的44人,最少的8人。按照服务人口比例计算,平均每个社区干部服务()人。社区工作人员身份比较复杂,主要由两委委员、大学生主任助理、社工岗、公益性岗位组成。据统计,上述人员全州总数分别为1175人()人1277人3160人。此外,全州在社区从事工作的公务员有16人,事业编有17人,编制落在街道办事处。从社区辅助力量看,各社区都重视发展志愿者队伍,全州志愿者人数发展到51899人,成为支持服务社区工作的坚强力量。对于人口普查等特殊活动,县市抽调党政机关等单位人员给予社区支持。从社工人员看,按照上级文件规定,3000户以下社区配10-15名社工岗,每增加300-500户增加1个社工岗。截至目前,全州共核定“社工岗”2190个,现有“两委成员”1374人全部转为社工岗,不足部分在社区换届后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积极开展社区工作者职业教育,鼓励社区工作者获得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证书,截至2020年底全州共有636名社工师。从社区干部成长看,积极推选优秀社区工作者担任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同时,选配优秀社区干部担任州、县两级群团组织“专兼挂”领导干部,充分发挥了典型引领作用。加大从社工岗人员中招录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力度,2018年以来,全州已录用65名社区工作人员,使社区工作者工作有动力、干好有奔头。(五)基础保障情况。经费保障方面,2020年,全州城市社区累计拨付工作经费1267.8万元,平均每个社区7.2万元。其中,州财政局2020年拨付各县市城市社区“两委”成员定额补贴1191.6万元,有效推进了社区各项工作。社区创收资金80.5万元,平均每个社区4600元;社会捐赠资金5.7万元,平均每个社区326元。综合社区各类收入,社区平均经费为7.5元,基本维持社区日常工作运转。人员工资方面,全州社区两委委员平均每月工资3563.1元,其中,省里补贴()元,州里补贴()元;社工岗人员平均每月工资3062.6元,其中,省里补贴()元,州里补贴()元;公益性岗位人员平均每月工资1591元,其中,省里补贴()元,州里补贴()元。社区用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设施功能,满足群众日常需要。全州社区用房平均面积达到()平方米,均已达到省里要求,并实现了全覆盖。其中,()县市社区用房平均面积达到()平方米,居全州之首。社区减负方面,指导县市分别出台《关于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的意见》或贯彻落实《方案》,明确了准入原则、准入要求、准入事项、准入程序和管理监督及保障措施。同时,制定《准入审批表》。对《不应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事项清单(第一批)》涉及到的20项具体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各县市全面完成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的各类不合理证明清理工作,制定了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事项清单。二、存在的问题我州社区组织在不断改进治理方式、提高治理能力的同时,还有一些需要长期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一)权责不匹配,社区负担重。基层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权责边界不清晰,街道与社区、部门与社区的管理职责有待进一步理清。社区作为居民自治组织,主责主业是居民自治。长期以来,各级各部门习惯于将各类工作事项和任务直接下放至街道延伸至社区,社区基层组织承担行政性事务较多,管理和服务事项过于繁杂,工作任务繁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的质量。据调查,全州社区平均承担的行政事项()项,占()%,最多的占()%。各社区除了承接综合治理、公共卫生、计划生育、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等工作外,还要随时配合各部门完成入户走访、填报表格、清理违建等额外工作,在相关部门检查督查巡查日益频繁的情况下,“活多人少、责大权小”“小马拉大车”的窘境没有打破,居民自治的功能和作用逐渐弱化,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精神明显不足。(二)社区人员紧缺,综合素质不高。随着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城市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深刻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现有社区工作者队伍综合能力素质与新时代社区工作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社区工作队伍力量不足,工作人员身兼数职,能力素质参差不齐,人员流失问题较为普遍。特别是在疫情防控、人口普查等重大工作人员尤为吃紧。据调查,按照社区目前承担的实际工作量和社区干部现有素质标准估算,全州社区干部缺口348人,平均每个社区缺口2人。以和龙市为例,目前专职网格员、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严重不足,部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作为“新鲜血液”的年轻大学生,因为待遇低、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等原因,流失比较严重。较为稳定的人员多数年龄较大、学历较低,跟不上新形势的要求,无法有效应对层出不穷新矛盾、新问题,深入推进基层治理的工作力量还很薄弱。(三)财力紧张,保障能力不强。一是薪酬待遇执行不到位。各县市在社区“两委”委员、社工岗(含两委委员)、公益性岗位人员按照全省统一标准确定,在陆续实行“社工岗”管理后,工资待遇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由于县市财力普遍紧张,省里计划给予的社工岗补贴没有落实,导致社区干部工资标准执行不到位。全州社区党组织书记应发平均工资5239元,实发平均工资3981.7元;两委委员应发平均工资4706.3元,实发平均工资3563.1元;社工岗应发平均工资4298.2元,实发平均工资3062.6元。二是经费保障水平不高。全州每个社区财政经费平均每年为7.2万元,勉强维持日常运转,距离实际工作需要平均缺口为()万元。有条件的社区通过创收和社会捐赠适当补充了收入,但也杯水车薪。三是费随事转制度形同虚设。按照规定,非社区职责事项,政府部门要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办法给予社区经费保障,但实际工作中很少有单位执行,只给任务、不给保障。四是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社会治理工作对基层社区工作环境、人员配备、硬件设施、办公场所等都相应做出规定,但目前全州城市社区办公场所硬件设施尚不完善,社区养老(日间照料)、安全应急等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四)多元治理滞后,治理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合力不强。目前,社区治理发挥主要作用的还是社区工作者,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不高,有关部门支持不够,社区活动居民参与度低,参与渠道有限、参与水平不高。二是治理机制不够顺畅。目前,参与基层治理的多为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开展工作的主要形式是联席会议。由于社区的话语权不强,协调各方的能力有限,联席机制作用发挥不理想,社区与相关单位“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三社联动”项目还没有形成符合本社区实际的具体措施,可操作性不强。三是信息平台建设滞后。相关部门延伸到社区的信息网络平台数量繁多,各自为政,不能兼容和基础数据互通共享。重复多头采集信息加重了网格员的负担,影响了工作效率。三、对策建议(一)加配编制、增强人力,建设高素质队伍。提高社区治理能力,关键是要提高社区组织的服务能力,提高社区干部素质。一是定向配备事业编制。整合州县两级“富余”事业编制,可采取“减上补下”的办法,将州本级管理的部分事业编制下放至县市,编制落在街道或由县市统一管理,人员由社区专用,县市可按1:1的比例统筹调剂一批事业编制供社区使用,改革后的每个城市社区平均增加2-3个事业编。二是选派机关干部下沉社区。各县市要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社区脱产挂职,时间1-2年,每个社区挂职干部安排1-2人。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挂职经历作为干部提拔的基层工作履历,表现突出的优先使用。三是抓好社区干部培训培养。围绕政策落实、服务群众、组织协调、基层治理等方面,抓好社区干部常态化培训和培养,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素质优良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扎实做好社区“两委”换届工作,推动社区工作者队伍年龄、学历实现“一降一升”。深入推进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队伍建设,鼓励社区工作者考取社工师职业资格。进一步畅通社区工作者晋升通道,加大从社区的社工岗人员中招聘事业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