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杜甫《春望》译文及赏析3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参考资料,少熬夜!古诗杜甫《春望》译文及赏析3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古诗杜甫《春望》译文及赏析3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参考译文1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戴不了了。韵译:2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鄜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赏析:3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西南)发动兵变,次年6月就攻进长安。唐玄宗仓惶出逃西蜀。当时杜甫正护送家眷到乡下避难。当他听说太子李亨7月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庙号肃宗),立即从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动身投奔新朝廷。中途,被叛军俘获,解送沦陷的长安,直到757年4月才逃脱,到达凤翔(今陕西凤翔)的肃宗朝廷。这期间,他触景生情,感慨国事,写下了诸如《月夜》、《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塞芦子》、《哀江头》、《对雪》和《春望》等名篇。《春望》当写于757年1月,他逃离长安的前夕。诗篇集中抒发了诗人伤悼国家残破、眷念亲人离散生死不知,“感时”与“恨别”交织的满腔愁情。全诗以“望”字贯穿始终。诗题“春望”,就是望春。作者面对大地回春的自然季节而触景生情,企盼恢复国家安定繁荣的局面。参考资料,少熬夜!首联承接题目,写春日远望所见的总印象。国都沦陷,山河依旧,人事全非。“城春”,承“山河在”,都城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春天。“草木深”则接“国破”而言,人民逃难离散,草木任其疯长,一片荒凉。这两句都用了转折法,但上句是逆折,下句是顺折,章法显出变化。“国破”的断垣残壁与“城春”的生机蓬勃构成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突出勾画了长安城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寄寓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深沉感慨。颔联由远望收到眼前,把全景推向特写镜头。各注本对这两句的理解有分歧。焦点在于,究竟是谁“溅泪”,谁“惊心”。一种解释是诗人自己对花而溅泪,闻鸟而惊心。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句中的主语是“花”,是“鸟”。花因“感时”在溅泪,鸟为“恨别”而惊心。这看似不合理,其实是用了移情法。花、鸟本是自然物,现在由于诗人的特殊心境,把自己的感受移加到它们身上,觉得它们也通人情。花朵含露,是感伤时局在落泪,鸟儿跳跃,是因为生死别离而心绪不宁。这样写,比直抒自己内心如何如何,意味更浓郁,效果更强烈。如同说“天地含愁,草木同悲”那样,写的就不仅仅是个人的感受,而是表现当时遭受战乱之苦的许多人的共同感受。不采用特殊的表现手法,就难以恰切形容。颈联又因远观、近察,从翘首望转低头思,感情也自然地从伤悼国破过渡到思念亲人。表现手法上,也就从寓情于景,转为直抒胸臆了。“连三月”指战祸延续到三月,即写本诗的时间。有些注本,说是“指当年的正月、二月和三月”。或说指整个春季。事实上,安史叛乱是前年的'十一月开始的,杜甫受困长安也有七八个月了。他说过:“去年潼关破,妻儿隔绝久”(《述怀》),“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对雪》)。诗人身陷长安,妻儿、弟妹的生死不明,才发出“家书抵万金”的慨叹。解诗太实,往往曲解原意。尾联堪称神来之笔。寥寥十字,使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兀立在读者眼前。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终至烦躁不安,频频抓挠头发。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熬煎,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从章法上看,这一联是把前面分别抒写的“感时”、“恨别”两种感情统一起来,收结全篇。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杜甫在诗中把家愁同国忧交织起来,深刻地表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正是“沉郁顿挫”的精神实质。参考资料,少熬夜!它表现的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代人的家国之痛,而是概括了我国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那就是爱祖国、爱自己的民族,把个人的命运依附于国家民族的兴衰变革之中。因而古今无数有识之士曾为振兴中华、造福人民而忧而愤,直至献出一切。这正是《春望》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具有“沉郁顿挫”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这首诗以“春”为背景,以“望”为线索,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前四句主要是写春望之景,睹物伤怀。首联情寓景中,颔联移情于景。后四句主要是写春望之情,忧国思家。颈联借物言情,尾联以人传情。此诗结构巧妙,各联之间注意呼应勾连,层层相因,浑然一体。诗歌以国忧家愁为情感底蕴,风格沉郁悲凉,而又是以景、事、人的形象传达情感意蕴,因此又有意在言外、含蓄蕴藉的效果。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诗人杜甫的一种悲伤,杜甫生于盛唐时期,见证了唐朝最繁荣的一面,而他同时又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国仇家恨困扰着他。但是杜甫虽然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却无可奈何,因此表达了一种悲伤和无奈的忧愁。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