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学校作业管理提高作业应用效果教导处每学期会组织一次教研组作业常规互查。教师们在教研组长的组织下,每人对照检查表对组内教师的作业情况进行检查,集体评议打分。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随着“双减”工作的落地,作业管理成了学校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我校从细从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抓落实,来优化学校作业管理,提高作业应用效果。建立管理体系,严控质、量关我校在充分梳理各学科作业常规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删减、归并、细化、补充等途径,建立作业管理制度体系。建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工作机制,成立年级作业总量调控工作组和学科作业审查工作组,加强对作业来源、设计、布置、批改、分析、反馈、辅导等的全过程管理,加强作业与备课、上课、辅导、评价等教学环节的系统设计。将作业设计与实施统筹纳入教研、科研、师训及学校绩效考核范围。每周学校随机对某一年级某一学科的作业情况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通过对学生的调研,及时了解学科作业在质量与数量方面是否适切,作业是否有分层。通过学生的反馈,促使教师及时调整作业内容,并契合不同的学生发展层次,设置分层作业,满足学生个性需求。我校规定凡是要求学生做的,学习水平属于理解、运用、综合类的作业,教师必须先做一遍。教师在试做过程中了解作业的难易程度、所需时间、容易出错的地方和适宜的学生群体。杜绝随意布置作业的行为,避免将各种练习册、复习资料不加选择地作为作业使用,确保作业难度与课程标准要求一致,且数量适当,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加强作业研究,提升作业品质我校将作业研究作为常规工作,纳入校本研修内容体系。除针对作业理念、作业设计与实施要素组织适量通识培训外,还重点围绕学校作业研究要点、作业经验与典型问题,组织各类专题研修活动。加强专题学习,更新作业理念。教导处组织各学科教师进行多次作业专题学习活动。针对大家普遍存在的有效作业的设计问题,通过聆听专家报告、研读作业案例等方式,明确了作业的定义和主体指向,作业的功能和类型,并通过具体的案例了解如何精准设计作业。日常教研中关注作业优化。各备课组在日常教学中,时常利用集体备课的契机,研讨作业设计,使其符合课程标准要求,适应本校学生学情,密切联系课堂教学。在学生完成作业后,大家又就评价标准、完成情况、讲评辅导等进行研讨,交流提高作业应用效果的有效途径,研讨后续教学改进的主要方向,并基于证据优化完善作业。专题研修中保证作业品质。学校通过“自主实践→研讨交流→作业改进→审核下发”这一作业专题研修过程,不仅教师单元作业设计的能力有了一定提升,单元作业的品质也得到了保证。借助作业评比,提升设计能力。教师的专业成长虽然离不开自身内因驱动,但也需要外因的“推波助澜”。因此,为教师创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使之尽快地成长显得尤为重要。教导处举办了“好作业巧设计”作业设计比赛,不仅语数英学科的教师积极参与,连科技、艺术、体育学科教师都积极响应,共收到作业设计55份。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真正提升广大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优化作业分析,增加管理深度我校充分利用每学期两次作业常规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加强作业分析,更好地发挥作业检查的效用。教导处在组织作业常规检查时,除关注作业次数、整洁程度、教师批改、学生订正等基本规范外,还重视分析作业质量特征,反映体现目标一致、设计科学、类型多样、难度适宜、时间合适、结构合理、体现分层等方面的情况。为了更清楚地反映教师在作业设计、批改、反思、辅导方面的完成情况,教导处依据区作业常规检查表,设计了作业常规检查表,分别从目标、表述、结构、时间、批改、批语、反思和辅导这些观察点对教师作业常规工作进行评价。教导处每学期会组织一次教研组作业常规互查。教师们在教研组长的组织下,每人对照检查表对组内教师的作业情况进行检查,集体评议打分。这样的检查形式,能让教师有机会发现他人作业方面的优点,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足,并在之后的教学工作中加以改进。我校借助学科作业档案本,引导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要充分考虑作业内容的构成,要做到单元内容覆盖面广、类型多样、难度分布合理、体现分层。通过记录学生作业中错误率高于50%的错题和对错题的学习水平分析,教师对自己作业设计与教学存在的问题有所反思,并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以及后续的改进措施,有助于提高教师作业设计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教学与作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