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规范》第四部分《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考核机构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规范》1背景与必要性我国目前安全八大问题有五项与危险化学品企业直接有关,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的安全管理是基础.因此为了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号),采用系统化的思想实现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国发[2004]2号):11.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在全国所有工矿、商贸、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企业普遍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试点工作:吉林市。2004年9月开始,吉林市政府领导,成立安监、公安、质监、交通等9个政府工作部门或执法部门组成试点领导小组,省、市安监局组织协助从业单位建立安全标准化体系。•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标准由《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规范》及附件1:《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考核评级办法》、附件2:《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考核评价标准》组成。2范围:本导则适用于全国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3术语:化学品、危险化学品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是指依法设立且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储存、运输、经营、废弃处置的企业(以下简称企业)。风险评价: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在可容忍程度的全过程。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安全标准化:是指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企业具有健全、科学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各生产环节和相关岗位的安全工作,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程等规定,达到和保持一定的标准,始终处于安全生产的良好状态。关键装置:指陆上、海(水)上油气勘探开发生产设施;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易腐蚀、高温、高压、真空、深冷、临氢、烃氧化等条件下进行工艺操作的生产装置。(200℃以下不用考虑氢腐蚀。200℃以上氢原子和碳原子生成甲烷,是氢腐蚀;比较低的温度下,在比如硫化氢水溶液中,氢原子进入金属中,在高强度钢易发生氢脆,低强钢易发生氢鼓包)。重点部位:(1)相对集中的油、气生产与处理装置区;(2)制造、储存、运输和销售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化学品场所,以及可能形成爆炸、火灾场所的罐区、装卸台(站)、码头、油库、仓库等;(3)对关键装置安全生产起关键作用的公用工程系统等;(4)运送危险品的专业运输车(船)队等。资源:是指实施安全标准化所需的人力、财力、设施、技术和方法等。相关方:关注企业安全行为或受其安全行为影响的个人或团体。4管理要素本规范由十个一级要素(见表一)组成。采用P(计划)、D(实施)、C(检查)、A(改进)动态循环的管理模式,实现企业自主管理、政府部门监督的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持续改进企业的安全管理绩效。(“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SHMS)与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共同成为后工业化时代全球推崇的过程管理方法。这三种管理体系共同采用的管理模式是美国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PDCA管理循环。PDCA是PlanDoCheckAction的第一个字母。P——计划,D——实施,C——检查,A——改进)4.1领导与责任;4.2风险分析4.3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4.4培训教育4.5生产设施完整性;4.6作业安全4.7产品安全与危害告知;4.8职业卫生4.9事故与应急;4.10检查与绩效考核一级要素二级要素4.1负责人与责任4.1.1负责人4.1.2方针目标4.1.3机构设置4.1.4职责4.1.5安全生产投入4.2风险管理4.2.1范围与评价方法4.2.2风险评价4.2.3控制措施4.2.4风险控制4.2.5风险信息更新4.2.6重大危险源4.3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4.3.1法律法规4.3.2符合性评价4.3.3安全生产规章制度4.3.4安全操作规程4.3.5修订4.4培训教育4.4.1管理人员培训教育4.4.2从业人员培训教育4.4.3新从业人员培训教育4.4.4其他人员培训教育4.4.5日常安全教育4.4.6培训教育管理4.5生产设施4.5.1生产设施建设4.5.2生产设施管理4.5.3关键装置及重点部位4.5.4检维修4.5.5拆除和报废4.6作业安全4.6.1作业证4.6.2警示标志4.6.3直接作业环节4.6.4承包商与供应商4.6.5变更4.7产品安全与危害告知4.7.1化学品档案4.7.2化学品分类4.7.3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4.7.4化学事故应急咨询服务电话4.7.5危险化学品登记4.7.6危害告知4.8职业危害4.8.1职业危害申报4.8.2作业场所管理4.8.3劳动防护用品4.9事故与应急4.9.1事故报告4.9.2抢险与救护4.9.3事故调查和处理4.9.4应急指挥系统4.9.5应急救援器材4.9.6应急救援预案与演练4.10检查与绩效考核4.10.1安全检查4.10.2安全检查形式与内容4.10.3隐患整改4.10.4绩效考核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主要负责人应明确安全承诺,制定文件化的安全方针和目标,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明确安全职责,为本单位安全生产提供资源保障。•4.1.1领导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榜样,带头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员工负有履行正确的安全生产义务。企业应实施安全标准化管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管理和监督原则,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4.1领导与责任•4.1.2方针目标企业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安全方针和目标应满足:(3)与企业的职业安全健康风险的性质和规模相适应;(6)目标与方针相符。如可行,目标应予以量化(百万吨死亡人数)。企业应根据实际,签订各级组织的安全目标责任书。•4.1.3机构设置安全生产委员会(以下简称安委会)或领导小组,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健全安全管理网络,并满足:(1)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2)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并取得安全资格证书。•4.1.4职责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明确各自的安全职责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职能部门:企业应建立安全责任考核制度。•4.1.5安全生产投入企业应依据国家、当地政府的有关规定建立企业提取安全费用制度,确定提取标准,自行提取,专项用于安全生产,建立安全费用台帐。企业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应对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不足而导致的后果负责。依法保证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包括:(5)安全风险抵押金;《大冶市煤矿安全风险抵押金管理办法》进行管理。所有井下人员必须办理不低于5万元。《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暂行管理办法》河北规定煤矿需交安全风险抵押金上限为1000万4.2风险分析识别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和隐患,确定重大风险及产生的后果,评价风险,风险控制措施,将风险降到最低或控制在可以容忍的程度,避免事故的发生。风险评价工作实施过程企业的主管领导应直接负责,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准则,组织制定风险评价程序或指导书。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应负责组织、参与风险评价工作,鼓励从业人员积极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风险评价的结果及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培训,使其明了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的风险及所应采取的控制措施。4.2.1范围与评价方法目的:范围:(2)常规和异常活动方法:评价准则应依据:确定风险等级:4.2.2风险评价(1)企业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从人、财产和环境三个方面影响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重点考虑的因素(参见教材)。(2)企业对确定为重大隐患的项目,应建立档案•4.2.3控制措施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优先控制的顺序,采取措施消减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容忍的程度,预防事故的发生。企业选择的控制措施应包括:(1)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2)管理措施,规范安全管理;(3)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4)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伤害。•4.2.4风险控制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落实所选定的风险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容忍的程度。•4.2.5风险信息更新应不间断地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和隐患。应定期评审或检查风险控制结果。当下列情形发生时,企业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1)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2)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3)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4)有因事故、事件或其他来源的新认识;(5)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4.2.6重大危险源(1)企业应建立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确定、登记、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2)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3)重大危险源的储存设施、新建企业与周边的防护距离应满足国家标准或有关规定。老企业与周边的防护距离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应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4.3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及时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卫生法律法规、标准,进行宣传、培训,增强企业的守法意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以使安全生产规范化、标准化。•4.3.1法律法规(1)及时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卫生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并定期进行更新。(2)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和培训。(3)将适用的安全卫生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及时传达给相关方。•4.3.2符合性评价企业应定期对适用的安全卫生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进行符合性评价,消除违法现象和行为。•4.3.3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具体内容参见教材:P139)企业应根据适用的安全卫生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结合企业的实际特点,制订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发放到有关的工作岗位,规范从业人员的安全行为。•4.3.4安全操作规程企业应根据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特点和原材料、辅助材料、产品的危险性,编制岗位安全操作规程,规范从业人员的操作行为,控制风险,避免事故的发生。•4.3.5管理制度修订企业应明确评审和修订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时机和频次,定期进行评审和修订,确保其有效性和适用性,并保证岗位所使用的为最新版本。4.4安全培训教育4.4.1管理人员培训教育(注意培训对象与内容)4.4.2从业人员培训教育•企业应对从业人员进行基本功训练和安全生产培训教育,保证其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和能力,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特种作业人员、危险化学品运输、新工艺、新技术、新装置、新产品投产前,主管部门应组织编制新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进行专门培训。有关人员经考试合格,方可上岗操作。•未经安全生产培训教育的从业人员,或培训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上岗。•4.4.3新从业人员培训教育(三级培训)•4.4.4其他人员培训教育(1)从业人员转岗、干部顶岗以及脱离岗位六个月以上者,应进行二、三级安全培训教育,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从事新岗位工作。(2)企业应对外来参观、学习等人员(3)企业应对外来施工单位的作业人员•4.4.5日常安全教育企业应开展班组安全活动,做好基本功训练。•4.4.6培训教育管理(1)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和培训目标,定期识别安全培训教育需求,制定、实施安全培训教育计划。(2)安全培训教育的责任人应严格按照培训计划实施培训教育,做好安全培训教育记录。4.5生产设施完整性4.5.1生产设施建设生产设施建设中的安全、卫生及消防设施符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标准,并与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三同时”)生产和使用。设施建设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设计审查、总体开工方案审查、开工前安全条件确认和竣工验收六个阶段,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规范管理。设施建设变更应严格执行变更管理制度,履行变更程序,并对变更全过程进行风险管理。采用先进的、安全性能可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