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龍說趙太后《戰國策·趙策四》説明戰國時代是一個舊的秩序、傳統被破壞的時代,各諸侯國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也非常激烈。這些矛盾鬥爭,形成戰國時期異常錯綜複雜的形勢格局。古今一大變革之會。(王夫之《讀通鑑論》)正是這種特殊的形勢格局和社會環境,使得一批批遊說之士應運而生。他們動用自己的謀略和三寸之舌,爲不同的諸侯國和政治集團的利益服務,合縱連橫,翻手成雲,覆手爲雨,在當時的國際政治舞臺上風雲一時。一人之辨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强於百萬之師。(《文心雕龍·論説》)抓住要害,鞭辟入裏;辯麗橫肆,氣勢磅礴。或旁征博引,條分縷析;或巧設圈套,迂回曲折;或危言聳聽,故作驚人之語。東漢高誘爲《戰國策》作注。到北宋,劉向校錄和高誘注的《戰國策》全都散失了。曾鞏經努力搜求而恢復三十三篇之數。南宋姚宏訪求善本加以校定,重刻《戰國策》,這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刊本。南宋鮑彪所刊《戰國策》十卷,調整策文次序,並改定本文,或改字,或增或刪。元吳師道刊《戰國策校注》十卷,重校此書,補正鮑彪注本。清嘉慶八年(1803年)黃丕烈根據姚宏本重刻,並寫了《戰國策札記》三卷,詳列鮑彪本、吳師道補正本之異同,並參考《史記》等書,以校訂姚本本文。清王念孫(1744-1832)參考與《戰國策》有關的資料,運用古文字音韻訓詁知識進行校勘,作《戰國策雜志》三卷,訂正今本《戰國策》文字訛誤之處。劉向《校戰國策書錄》:其設心注意,偷為一切之計而已。北宋曾鞏《戰國策目錄序》邪說之害正也,宜放而絕之。則此書之不泯,[不泯]其可乎?元吳師道《戰國策校注》或曰:戰國策者,六經之棄也。是書善惡無所是非,而作者又時出所見,不但記載之,為談季子之金多位高,則沾沾動色;語安陵嬖人之固寵,則以江乙為善謀,此其最陋者。南宋鮑彪《戰國策注·序》國策,史家流也。其文辯博,有煥而明,有婉而微,有約而深,太史公之所考本也。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中,有一種類似於今本《戰國策》的書。全書二十七篇,一萬七千多字。其中十一篇的內容見於今本《戰國策》和《史記》,文字也大體相同,另外十六篇則為佚書。《戰國縱橫家書》趙大后規用事。秦急攻之,求救於齊,齊曰:必[以]大后少子長安君來質,兵乃出。大后不肯,大臣強之。大后明胃左右曰:“有復言令長安君質者,老婦必唾亓面。”左師觸龍言,願見。大后盛氣而胥之。本篇選自《趙策四》,以長安君入齊作人質一事爲中心,寫觸龍用委婉曲折、逐步深入的方式,說服了趙太后爲兒子作深遠久長之計。説明第一段,用精煉的文字提出了矛盾。趙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趙氏求救於齊。齊曰:“必以長安君爲質,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諫。太后明謂左右:“有復言令長安君爲質者,老婦必唾其面!”《說文》:質,以物相贅。從貝斦聲。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爲質於鄭,鄭公子忽爲質於周。(《左傳·隱公三年》)第二段,觸龍拜見趙太后。觸龍讓太后放鬆了神經,打破了僵局。左師觸龍言:“願見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郗也,故願望見太后。”太后曰:“老婦恃辇而行。”左師公曰:“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憐之,願令得補黑衣之數,以衛王宫。没死以聞。”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對曰:“十五歲矣。雖少,願及未填溝壑而託之。”《史記·范雎蔡澤列傳》:王稽謂范雎曰:“…宫車一日晏駕,是事之不可知者一也;君卒然捐館舍,是事之不可知二也;使臣卒然填溝壑,是事之不可知三也。”太后曰:“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對曰:“甚於婦人。”太后笑曰:“婦人異甚。”對曰:“老臣竊以爲媪之愛燕后賢於長安君。”曰:“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爲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爲王也哉?”太后曰:“然。”《說文》:“祝,祭主贊詞者,從示,從兒口。”左師公曰:“今三世以前,至於趙之爲趙,趙主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曰:“無有。”1、趙烈侯(bc408)→2、趙武公→3、趙敬侯→4、趙成侯→5、趙肅侯→6、趙武靈王→7、趙惠文王(bc298)→8、趙孝成王。《史記·秦世家》:“封鞅爲列侯,號商君。”《史記·趙世家》:趙孝成王時韓上党守冯亭獻地於趙,趙“以萬户都三封守,千户都三封縣令,皆世世爲侯。”曰:“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曰:“老婦不聞也。”“此其近者祸及身,遠者及其子孫,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老臣以媪爲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爲其愛不若燕后。”鄭玄注:“微,猶非也。”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帛書本:豈人主之子侯則必不善哉?《史記·趙世家》:豈人主之子侯則不善哉?奉:本義是两手恭敬地捧着,後来人們給這个意義造了新字“捧”。由由本義引申爲進獻。按一定要求把生活必需品送給别人,供養,供給,由此引申指朝廷供給官吏的生活必需品或銭財,即俸禄,後来人們又給這个意義造了一个新字,寫作“俸”。相對於“奉”,“捧”和“俸”两个漢字都是後来產生的,因此可以把“奉”叫做古字,而把“捧”和“俸”叫做今字,這是從時間上来看待這些字的關係;古今字分别字或區别字如果直接從語言上来分析,“奉”這个詞詞義引申之後產生了新詞,人們就需要用新的字形来記錄新詞,這樣来看待“奉”、“捧”、“俸”三者的關係,我們又說它們是同源詞,即這三个漢字記錄的詞是同源的,由一个詞分化而来。同源詞今媪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老臣以媪爲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爲其愛不若燕后。”太后曰:“諾,恣君之所使之。”於是爲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齊兵乃出。《說文》:“功,以劳定國也。”《史記·楚世家》:“恣爾所欲。”考古資料對校勘、研究古籍的價值和作用考古資料可以幫助我們判斷某些傳世古籍的創作年代。似續妣祖,筑室百堵,西南其戶。爰居爰處,爰笑爰語。《詩經·小雅·斯干》綏我眉壽,介以繁祉。既右烈考,亦右文母。(《詩經·周頌·雍》)二十有載,帝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三載,四海遏密八音。(《尚書·堯典》)考古資料對我們解讀古籍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視。王弼《老子》七十五章民之飢,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爲,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爲者,是賢於貴生。帛書《老子》甲本:民之巠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巠死。夫唯無以生爲者,是賢貴生。帛書《老子》乙本:民之巠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巠死。夫唯無以生爲者,是賢貴生。如何預習和復習?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爲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說文》:《說文》:送,遣也之子于歸,遠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詩經·邶風·燕燕》)《說文》:司,臣司事於外者。从反后。《說文》:外對君而言,君在內也,臣宣力四方在外,故从反后。……凡司其事者皆得曰有司。尊也。从尹、口,口以發號。《說文·口部》:尹,治也。持,握也。从手寺聲。《說文·手部》:握,搤持也。从手屋聲。搤,捉也。从手益聲。捉,搤也。从手足聲。一曰握也。踵,追也。从足,重聲。一曰往來貌。《說文·足部》:吳踵楚,而疆埸無備,邑能無亡乎?(《左傳·昭24》)天下既定,踵秦而置材官於郡國,師古曰:「踵,因也。」(《漢書·刑法志》)有爲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孟子·滕文公上》)歱,跟也。从止,重声。《說文·止部》:[漢]劉熙《釋名·釋形體》:足後曰跟,在下方著地,一體任之,象木根也。《說文》:根,木株也。基,牆始也。泣,無者出涕者曰泣。从水立聲。《說文·水部》:念,常思也。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謂长久思之。”《說文·心部》:悲,痛也。从心,非聲。按:憯者,痛之深者也。恫者,痛之專者也。悲者,痛之上騰者也。各從其聲而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