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方言徽州方言的归属徽州方言的历史徽州方言的主要特点徽州方言音档徽州方言的分布徽州方言的归属徽语主要分布于新安江流域皖南徽州府、浙西严州府旧地和赣东北饶州府部分地区,包括皖浙赣三省16市县,人口320万。皖南地区方言错综复杂,学术界对徽语的归属看法不一。上海申报馆1939年的《语言区域图》最早将皖南徽州方言从华南官话中划出来称为“皖方言”,1948年改称“徽州方言”,李荣1987年称“徽语”。赵元任:绩溪岭北音系-1962)徽州方言在全国方言区里很难归类,所以我在民国二十七年给申报六十周年出版的中国分省新图画方言图的时候就让徽州话自成一类。因为所有的徽州话都分阴阳去,近似吴语,而声母都没有浊塞音,又近似官话区。但是如果要嫌全国方言区分得太琐碎的话,那就最好以音类为重,音值为轻,换言之,可以认为是吴语的一种。袁家骅、董同龢、罗杰瑞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1960):又如皖南徽州话,有点接近吴方言或赣方言,正确的分类尚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调查研究。董同龢《中国语言》(1974):皖南的徽州方言似乎又是自成一系的。他和别的方言的关系现在还不知道。罗杰瑞《汉语概说》(1995):把绩溪话划入赣语问题不大。不同的是,绩溪话更近于北方话区域,因而受北方话的影响就更大。徽州方言的历史徽州地区山峦重叠,交通不便,汉以前为百越居住之地。三国时属东吴,当时土著山越大批归顺,西晋始称新安郡,境域与明清徽州、严州二府相当,当时应属吴语区。东晋、南宋迁都江南,特别是唐末黄巢起义,北方汉人大批南迁,徽州地区成为必经之地,由此地再度南迁的汉人日后形成了客赣方言。明清徽商盛极一时,徽州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方言。太平天国时,皖南惨遭战乱,江北移民涌入皖南,徽州的经济文化地位下降,徽州话又降为弱势方言。徽州方言的历史记载《越绝书·越绝外传吴地记传》:乌程、余杭、黟、歙、芜湖、石城县以南,皆故大越徙民也。《汉书·地理志·丹阳郡》:黝,渐江(即新安江)水出南蛮夷中,东入海。《歙县志》:晋宋两朝南渡及唐末避黄巢之乱,此三期(移民)为最盛。《嘉靖徽州府志》:六邑之语不能相通。非若吴地,其方言大抵相类也。徽州方言的主要特点徽语的区域虽小,但内部差异却很大,缺乏权威方言,各县乃至同一县的人相互交谈也存在一定的障碍。该区域的通用交际用语是江淮官话,尤以安庆话使用最广。徽语没有鲜明的语音特征,总的说来,声母特征类似客赣方言,韵母特征类似吴方言,还有些特点则类似江淮官话,但又很难归入上述任何一种大方言,可以视为吴语、官话和赣语互相接触而成的混合型方言。塞音、塞擦音只有送气、不送气两套。中古全浊声母清化后多数送气,少数不送气。和闽语相似,近似客赣方言。去声分阴阳,与吴语相似。和l不分,与江淮官话相似。中古影母洪音字今有声母,与赣语相似。日母字今多为零声母。中古咸山摄洪音鼻音韵尾消失,蟹、效、流摄韵母多为单元音。与吴语相似。连读变调规律较简单,以前字变调为主。与官话和客赣方言相似。歙县音档:北风搭太阳有一回,北风搭日头在那哪争,看哪个唉本事大。争哩半日也讲不清楚哪一个唉本事大。嗯个时候,一个过路唉走的来啰,那个人着哩一件老厚唉大棉袄。人两个就赌赛哩,看哪一个能先帮嗯个过路人唉大棉袄脱下来,就算哪一个唉本事大。北风就显起本事来啰,用老老大唉力气发风。哪里晓得,越是用老大唉力气吹,那个过路人帮大棉袄裹哩越紧,北风再何样地吹也吹不下来。后来,北风一点点力气都没有哩,只好歇下来啰。过哩一下儿,日头出来啰。火辣辣一晒,那个过路人马上就帮大棉袄脱塌哩。北风看嗯个样子只好承认自家输塌哩,还是日头唉本事大。屯溪语料:北风佮太阳有一回,北风佮太阳是某争哪个个本事大。争来争去正是争得不分上下个时间,路上走来一个人,身上着件厚大衣。渠人两个就讲好,哪个可以叫搿个过路人脱塌某件厚大衣,就算哪个个本事大。北风就先作劲刮出来着,不过渠越是结实刮,某个人越是帮大衣裹得铁紧。最后北风没得劲着,只好就算着。过着一下儿,太阳出来着。渠结结实一晒,某个过路个马上就帮某件厚大衣脱下来着。搿下儿北风只好承认,渠人两个当中还是太阳个本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