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中文名称:中国当代文学周学时:3英文名称:ContemporaryChineseLiterature学分:3课程类别:主干基础课“中国当代文学”开设于1978年,是“文革”后全国高校最早开设的当代文学史课程,本课程较为系统地介绍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文学史知识,并引导他们深入地理解重要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本课程自开设以来,是每届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生的必修课;并能与时俱进,不断拓展、调整和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成为中国语言文学系为本科生开始的核心基础课程。本课程经过28年的积累和拓新,已经建设成了以基础课为核心、以选修课为延展的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立体化课程体系。本课程主要讲授1949年以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进程。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讲授在注重经典文本解读、重要现象介绍的同时,特别强调对其整体性的历史贯通,尤其注重把关于“50-70年代”的文学史和“80-90年代”的文学史贯穿起来,并辨析其与现代文学的逻辑关系和异同,使学生在微观了解的基础上,对于当代文学的历史形成有一定的宏观把握。另外,由于“当代文学”没有“下限”,因此对于文学现状的敏锐捕捉和分析,也成为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1.学时分配本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学本科2或3年级,授课时间51课时,其中:课堂讲授35学时;课堂讨论8学时;其它形式8学时;基本上是50-70年代占总课时的1/2,80-90年代占1/2。一般分专题展开教学,依照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类中的重要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划分专题,并依据十七年、文革、新时期、90年代这样四个时段依次安排专题教学。以作家作品为经,以文学史脉络、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为纬,重点讲授代表性的作品。2.教学内容第一编十七年文学(1949-1965)第八章文学的激进思潮第一章文学的转折第九章革命样板戏第二章诗歌创作第十章文革中的文学潜流第三章农村小说第三编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1977-)第四章革命历史小说第十一章文学思潮第五章“通俗小说”的处理第十二章诗歌创作第六章散文创作第十三章小说创作(一)第七章话剧创作第十四章小说创作(二)第二编文革时期的文学(1966-1976)第十五章散文详细教学内容3.教学方式以主讲老师课堂讲授为主,但注重一种启发式的讲授方式,并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教/学、师/生之间的互动,并开展课堂讨论。第一编十七年文学(1949-1965)第一章文学的转折介绍文学的转折;文学“新方向”的确立;“十七年文学”的作家;矛盾冲突和文学运动;第二章诗歌创作介绍老诗人普遍的艺术困境;“写实”倾向和叙事诗潮流;政治抒情诗;第三章农村小说介绍小说的题材和形态;赵树理的小说;柳青的《创业史》;第四章革命历史小说介绍革命历史小说概况;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红岩》;孙犁、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第五章“通俗小说”的处理介绍受“压抑”的小说;《林海雪原》;《三家巷》;第六章散文创作介绍当代的“散文”概念;散文的“复兴”;杨朔等的创作;第七章话剧创作介绍老舍的《茶馆》;50年代末的历史剧;话剧的“高潮”;第二编文革时期的文学(1966-1976)第八章文学的激进思潮介绍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批判运动和“经典”重评;文学的存在方式;第九章革命样板戏介绍走向中心的戏剧;“革命样板戏”;第十章文革中的文学潜流介绍“白洋淀诗歌”;穆旦的诗;手抄本小说;第三编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1977-)第十一章文学思潮介绍“新时期文学”;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知青文学;文学的“寻根”;“现代派小说”和“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女性文学”;第十二章诗歌创作介绍“归来者”的诗;“朦胧诗”运动;“朦胧诗”主要诗人;新诗潮的“新生代”;第十三章小说创作(一)介绍王蒙;张洁;张贤亮;汪曾祺;第十四章小说创作(二)介绍王安忆;莫言;张承志;余华;刘震云;第十五章散文介绍散文的发展趋势;巴金的《随想录》;杨绛散文;余秋雨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