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新时代高中德育中的生动运用与实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新时代高中德育中的生动运用与实践赋权提认识,自治促担当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是“养成其自得之能力”“能自得,始能发明;能发明,则陈法自去,教育自新”。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新时代呼唤更适合时代特征和需要的育人方式。xx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xx年10月,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两份呼应性的文件,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促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等的变革。社会改革家、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和他所倡导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创造教育思想与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要求十分贴合。新时代背景下如何突出德育时代性,构建思政教育新模型,我们依然可以从陶行知先生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中找到清晰有益的育人思路。本文以xx市第三中学德育工作为例,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新时代高中生德育中的运用与实践:xx市第三中学从学校特点和实际出发,结合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和理论,探索师生“向下扎根、向上舒展”德育路径,引导学生外化红色基因、立足生活实际、着眼身边人身边事,在红色基因的认知中坚定信仰,在现实生活的实践中获得体验,在关注周遭的行动中成长提升。一、扎根:厚培红色土壤,深植信仰之根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没有独立的生命,它是以民族的生命为生命。惟有以民族的生命为生命的教育,才算是我们的教育。”《意见》“构建全面培养体系”部分将“突出德育时代性”放在首要位置,突出思政课关键地位及其他学科的德育功能。而教育的时代性与教育的民族性是紧密相连的。(一)全方位构建思政语境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如果仅靠每周几节的思想政治课,难以达到良好效果。且学校思政教师仅占学校总教师数的二十分之一,仅凭十几位思政课教师来完成思政教育工作,收效有限。每个教育人都应承担思政教育任务,但如何让教师们在课堂上能常态化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这是一个难题,更是一个课题。xx市第三中学确立“三境”思政育人路径——营造环境、创设情境、构建语境,在创新开展思政课程上做了有益尝试:首先,校党委、管理层通过校党委会、行政办公会、党员大会、全体教师会、教研组会、备课组会、座谈会等交流契机,时时处处强调学校、处室、年级部、教研组、教师的思政责任和担当要求。与此同步,由全学科教研组在集体备课时注意结合本课、本章、本节、本框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构建思政语境。学校率先在市内提出“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每一个学科组积极尝试在教研过程中根据不同课文、章节的内容,有意地糅入相关思政内容,在学科知识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如信息技术课钱蕾老师在上二维码一课时,糅入了“中国二维码之父”王越的事迹;化学老师孙文秀在上“铁和铁的化合物”一课时,告诉学生我国钢铁产量连续25年全球居首,尤其是近10年来,我国钢产量始终保持世界钢铁产量的一半以上。当老师讲到“在面对疫情等特殊因素的背景下,我国粗钢产量仍然保持增长,首次突破10亿吨级大关,占世界钢产量的比重升至57%”时,学生们发出了热烈的掌声,表达了深深的自豪感、浓浓的爱国情。历史老师朱海波讲授南水北调工程、地理老师左飞讲授地震灾害及预防时,均在课堂中谈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通过这些不经意的介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坚定了“四个自信”。通过思政与课程深度融合的教研探索,教师们认识到课程与思政的融合不是教条死板的“贴标签”,而是重视课程中固有的思政内涵,并使之外显化。文科类学科的思政特性不必多言,即便是数理化生这样理科类学科,也有着思政功能。“课程思政”旨在探索建立全学科思政的长效机制,在立德树人的宗旨下,将思政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突出每门课的课堂内容在加强思政工作和提高育人质量过程中的主渠道渗透作用,真正实现堂堂有思政,思政在时时,思政细无声。(二)创新党校、团校模式党校、团校是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传统的教育方式是授课式,但这种形式受到地点、时间的限制,方式也较为单一。陶行知先生曾说:“有些传统的学校,名为认真……把时间挤得点水不漏,使得学生对于民族前途和别的大问题一点也不能想。”新时代下的青年学生,成长于信息丰富、信息传递手段多元的环境,他们了解知识、吸收知识的方式和途径多样,加之他们在校主要活动是接受文化课教育,再通过授课的方式让他们了解党史、学习政治应知应会常识,有时难以收到预期效果。xx三中团委创新党校、团校的政治知识传授方式,通过融合学校文化特色创建市级党建特色品牌——“五松山下阅成长”,搭建青年学理论、学党史生动新颖的学习和交流平台,创新党校、团校的办班方式:以青年教师沙龙的形式共读一本书,交流分享读书心得;以师生诵读红色家书、党史的方式,通过声情并茂诵读了解党史、感悟党性;以参观红色基地、重温入党和入团誓词的方式,内化红色信仰;以“青年大学习”为抓手,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网上团课学习,每季平均学习率均达100%;用心打造开学第一课、每周一课,做到坚定“四个自信”。为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每个班级都有机会承办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主题围绕“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要求结合自身和身边实际,选择观点,进行阐发,以品德优秀的学生感召和带领广大学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生”心。xx三中毕业的学生中,涌现出很多在大学期间志愿参军、为素昧平生的人捐献骨髓、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的优秀青年,师生中不断涌现“xx好人”“xx好人”“中国好人”。(三)用好本土红色资源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分为三部:死的教育、不死不活的教育、活的教育。他指出“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要拿活的书籍去教小孩子”。这里的“活”是指鲜活、生活、灵活,即能激发学生兴趣、打动学生内心、适应学生需要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以依靠鲜活的事例和身边的榜样的力量。人们对时间、空间上遥远的人和事可能缺少同理心和感知力,却能够对离得近、看得见、摸得着的人和事产生共鸣。例如写在书本上的故事拍成电影和纪录片故事后,更有感染力,这是因为后者更生动、更有场景带入感。xx三中将宣传阵地放在校团委,不仅使用校内外宣传展板、微信公众号等宣传方式,还通过视频号、抖音等平台宣传来感染教育师生。并结合青年节、建党日、国庆节等重大节庆节点,宣传构建有声有色的思政教育宣传阵地。同时,三中重视拓展硬环境资源,开展学生实践教育,以实践巩固认知。学校立足xx实际,充分挖掘教育资源。近年来,三中部分班级利用周末前往xx五中,与xx班的xx同学们开展民族文化交流;一些班级前往我市泉栏村,现场学习了解村两委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等工作实际,深化对政治课本知识的理解;有的班级在暑假组织学生前往xx革命根据地,感受红色文化,接受革命教育。三中校友崔跃勇是一位烈士,1987年6月团市委和市教委正式命名学校第一届“崔跃勇班级”。时至今日,“崔跃勇班级”已光荣传承到第16届。一届届“崔跃勇班级”通过定期赴笠帽山烈士陵园瞻仰和祭奠崔跃勇烈士、定期慰问崔跃勇烈士家属、邀请英雄的母亲到校开展德育讲堂、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等,用实际行动传承本土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学校用好本市、本省红色资源,常态化邀请崔跃勇烈士的母亲、五老宣讲团的离退休老干部等为团员青年作红色专题报告。二、舒展:打造展示平台,彰显青春品格(一)赋权提认识,自治促担当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是“养成其自得之能力”“能自得,始能发明;能发明,则陈法自去,教育自新”。教育的实质,应当是培养学生习得认知方法,提升认知水平,人在此基础上掌握客观规律,从而能用所学去解决更多的认知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观察传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难发现,一些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甚至学校的过度呵护、照顾,长期处于一名被呵护者、被管理者、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这导致他们难以认识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应当履行的义务。好的德育,与其说我们要教给他们什么,不如说我们应当交给他们什么,家长、学校应当把责任告诉学生,把信任赋予学生,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从“问题制造者”转变为“问题解决者”。陶行知先生也指出,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学生自己的团体,应重在自治,自治不是想怎么治就怎么治,对于尚在求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自治更多的是一种练习、一个过程,需要有学校相关部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xx三中学生会是省学联第九届主席团六所成员团体之一,校团委负责常态化听取、交流学生会工作。在校学生发展中心的指导下和学校大力支持下,学生会成立“xx市第三中学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主动开展日常自我检查、管理、督促工作,学校党委邀请学生会参与同学生切身利益相关事务的决策等,引领全体学子自发、自觉、自愿地成为学校主人和责任担当者。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角色认知非常重要,这其中,首先涉及每个人对自我的认知,即生理的我、心理的我、社会的我。一个对自己缺乏客观、正确认知的人,很难承担相应的责任,很难扮演好相应的角色。过度管理、过度呵护、过度代办,只会导致他们站位单一、视角受阻、能力受限,很难从观察者的视角去了解、关心周遭。不关心周遭的人,容易陷入强烈的自我意识。学校加强学生责任认知教育,包括对自我的责任、对他人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对人类的责任,以关注、认知身边事、身边人为起点。学校注重宣传美好行为,在大屏上常态化公布师生美丽的行为举止,有无人时主动捡拾纸片垃圾的、有驻足于校园抱书默背的、有将班级卫生责任区以外都清扫得干干净净的等,无声的图片、美丽的行为是最好的心灵净化器、美德感召旗。学校广播站和班级多媒体互动平台每天下午放学和晚自习期间都会播放红色、科普等主题纪录片,让吃完晚饭的同学们收听观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国家相册》《一百堂党史课》等。(二)格物中致知,劳力上劳心陶行知先生把世界上的人分为四种:劳力者,劳心者,劳心兼劳力者,在劳力上劳心者。陶先生提倡在劳力上劳心,这与劳力与劳心并重很不同,他认为,劳心兼劳力者是“以一人之身而分为两段,一段是劳心生活,一段是劳力生活,这种人的心与力都是劳而没有意识的”,而在劳力上劳心是“用心以制力。这样做的人要用心思去指挥力量,使能轻重得宜,以明对象变化的道理。这种人能以人力胜天工”。意思是很多内心的感受和思想的启迪是在实践过程中悟得的,再以领悟来的经验、感受去指导实践,会进一步得到更多的感受、启发和经验,如此往复,良性循环。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大约就是这个意思。xx三中特意在校园占地十亩的植物园里开辟出300平方米的蔬菜种植基地,进入高一的20个班级都能分配到一块“责任田”,在从播种到收获的劳动过程中,同学们认识蔬菜、了解植物生长的规律,从而认识劳动、认识自然。冒着日头挥洒着汗水去种植、浇灌、采摘、翻地,能够在长期往复枯燥的劳作中收获坚韧品质。学校定期举办各种大型活动、特色文化活动,如成人仪式、中秋诗会、体育文化艺术节、心理健康主题月、五松山文化讲坛等,把活动交给学生去承办,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活动应当自己办,从为什么办到怎么办再到办得怎么样,在活动落实过程中他们一一实践,明晰思路。(三)建好群团组织,团队带动个人人的成长不是单打独斗,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团队里,团队的氛围可以影响人,团队的力量能够带动人,团队的精神能够感染人。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好的管理,一定是能够促进个体融入团队,能够促进学生在团队中更好地成长。因此,分类建立的师生的群团组织是有效的德育渗透抓手。xx三中完善《xx市第三中学课外活动方案》,配齐指导教师,细化社团和指导教师管理考核,涌现出多个市级优秀学生社团、优秀教师团队:成立学生广播站,学生会执行部监管,高一高二各班团支部轮值播音,内容包含时政评论、校园新闻、党史诵读等;重视学生体质健康,以学生体育社团为抓手,深入推进体育教学改革,xx年学校获“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称号;“青年文明号”教师团组“xx三中生态科普志愿者服务队”积极开展青少年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工作。多年来,该组织积极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