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青少年德育教育方法探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青少年德育教育方法探究语文科课程并不是专门的德育课程,“道德教育应当成为各科教学的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师不能忘记这一条重要的教育法则。”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德育原理》中论及当下学校德育的现状时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转型期的到来给中国德育和德育理论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本土的道德价值和教育观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道德教育显得力不从心,学校德育的地位与实效有每况愈下的趋势。”这种趋势,正如安庆一中承接的省级课题“传统文化与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开题报告》所说的那样:现代学校德育呈现出“道无根、德无痕、教无范、育无力”的不良趋向。而相反的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道德教化则相对成功,德育一直是统治者“齐风俗,一民心”、“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工具。在当时,德育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历史发展起到了一定意义的积极性作用。古今德育鲜明的对比给正处在当前德育教育力不从心、步履维艰的教育工作者一个日渐明晰的启迪:德育内容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德育智慧需要向古人借鉴,德育方法需要在借鉴中探索。德育教育向古人借鉴,要做到“古为今用”,就必须阅读一定量的古代诗文文本,而高中语文学科则是学习传统文化进而实现德育目标的重镇。这样说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德育教育需要直接教育,同时也需要间接教育。德育教育不可能是纯粹的直接的“道德课程”这一门课程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其他像语文等其他学科的间接支持辅助。否则就会像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所说的那样:“如果我们将品德发展作为一种终极的教育目标,同时又将知识的获得和理解的发展——这些在学校教育生活中占有大部分时间的工作视为与德育无关的话,学校德育实际上就会是毫无希望的事情。”就目前安徽省使用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全套五册必修课教材来看,教材共设有80课,涉及98篇作品,“古代诗文作品在全套教科书中的比例,约占45%”,可见,古代诗文在全套五册所有作品中的比例较高,它们为学生接触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也为青少年学生良好道德的养成提供了有益的帮助。那么,教师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呢?本人结合相关德育理论和具体古代诗文教学实践,总结、提出以下四种方法:树人渗透法、读书辅导法、思维训练法、迷津指正法。下文拟一一做一说明。一、树人渗透法《管子·权修》中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段话强调了社会中培养人才的漫长和艰辛,而德育教育就是对人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的培养,并且,“德育教育的一大特点和难点就是它的复杂性和反复性。教育者应该具有最大的耐心,给学生以期待和等待,为他们的发展留下时间和机遇。”这就要求道德教育者要像园丁照看、培养自己的花木一样,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地把相关德育内容分散到高中教育的三个学年,培养学生对传统道德的认识,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来渗透,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观、价值观的形成。这种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渗透与滋养的德育方法就是所谓的“树人渗透法”。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如果需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就可以运用“树人渗透法”,把爱国主题分时段、分层次、分重点地放在高中各年级不断地渗透。这样做就容易给学生的意识造成一种强烈的刺激,让学生渐渐形成一种强化认知,进而使学生“学以养成”,最终“习以成性”。例如在高一第一册讲授完《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语文教师便可以把《左传·弦高犒师》、《史记·樗里子列传》等古代爱国人物的故事引入课堂,可以通过教师复述故事或学生阅读原文文本的方式来增强学生对相关故事的了解,让他们体悟爱国精神的生动性,学习爱国机智的灵活性;再如在第四册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等课文时同样也可以通过渗透法来让学生体悟爱国主义精神,学习爱国情怀的坚忍和持久;又如在学习选修教材《扬州慢》时,教育者仍可以用渗透法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人渗透法”是从道德教育的时间长效性的角度出发的,强调道德教育是一个需要日积月累、精心照看的工作,注重通过日常渗透、遇到同样话题的内容多加展开来解决学生的德育问题。二、阅读辅导法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曾经这样谈论读书对明理的作用:“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若不读这一本书,便缺了一件道理。”德育教育也需要明理,受教育者除了接受教育者有安排、有计划地进行德育教育之外,也需要通过阅读书籍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认识觉悟、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这正应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句话:“阅读一本好书,一本激动人心的书,或者反复地阅读它,这是人的精神生活中一个最丰富的内容。”由于阅读具有陶冶性情、明理求真的作用,我们在德育教育中也可以通过学生认真读书,让他们自己“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来认知道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在讲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时,语文教师便可以使用“阅读辅导法”。教师在开始或完成本课文的教学时,便可以进一步对《侍坐章》中所涉及的“励志”话题进行发散,布置阅读任务,完成阅读对学生德育的“辅导”作用。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一些古代诗文作品让学生熟读、涵咏、体悟,也可以给学生列一些书目,让学生阅读后写一些自己的感受和认知,从而使传统文化在阅读中得以传承。如以“励志”为例,教师可开给学生的书目如:屈原《橘颂》、司马迁《报任安书》、曹植《白马篇》、《世说新语·自新》中的戴渊立志和周处自新、虞集《尚志斋记》、郑板桥《竹石》诗等作品。如果学生有效地接受了上述主题相近、纵贯古今、容量丰赡的作品的“阅读刺激”的话,可以想见,他们在道德领域的知识、情感和价值观上是会有一定的收获的。“阅读辅导法”注重通过学生阅读量的积累和认知阀域的扩展来培养德育意识,强调德育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阅读”并不仅限于传统阅读,其他新阅读方式也同样适用。三、思维训练法《论语·为政》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在心理学上探讨的是感知与思维的关系。在上述的“树人渗透法”“阅读辅导法”中,我们更多注重的是学生的感知,而道德认识仅仅停留在感知的层面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感知提升到思维的层次。因此,我们在德育教育中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来巩固学生的德育认知。思维训练法是使学生将已有的德育知识通过回忆、联想、想象、再现、综合等刺激方法来进行强化认知的一种道德培养方法。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在高中阶段,我们可以通过例句仿写续写、素材积累、课文剧本改编、传统文化主题演讲、道德话题辩论等诸多样式来完成对学生进行道德训练。文段续写、仿写在当前高中语文试卷中已屡见不鲜,我们也可以把续写和仿写运用到德育意识的培养之中。如我们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列传》等课文和相关发散的爱国题材作品以后,可以运用续写的方法加以训练,题目可以这样设计:结合所学的爱国题材的作品,以“爱国”为主题,续写一些句子,字数不得少于50字,至少使用一种修辞,面对外族的入侵,每位爱国英雄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自己深爱的祖国:烛之武巧舌退秦师,蔺相如虎胆震西主;。有的学生结合运用“树人渗透法”“阅读辅导法”所获得的岳飞《满江红》、文天祥《〈指南录〉后序》、陈子龙《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顾炎武《广宋遗民录序》、夏完淳《狱中上母书》、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等优秀爱国题材作品的信息,这样续写:武将岳飞怒发冲冠,文臣天祥正气浩然;满眼韶华东风逝,子龙争赴水;广宋遗民录序成,炎武志抗清;狱中上书思报母,完淳十六含笑归太虚;苟利国家生死以,则徐岂因祸福避趋之。又如积累“修身”话题的作文素材,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日常运用“阅读辅导法”延伸阅读的诸葛亮《诫子书》、刘基《尚节亭记》、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归有光《杏花书屋记》、洪应明《菜根谭》等名篇整理、归类,感悟“修身”的直观性,这样做既能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含英咀华,在涵咏诵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传统文化的教益。其他类型的“思维训练法”如课文剧本改编、传统文化主题演讲、道德话题辩论等都可以根据授课时间、课程类型、课程目标等客观条件适时予以进行。四、迷津指正法毋庸讳言,当今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人们“以奢靡为荣”的庸俗思想甚嚣尘上,拜金享乐、讲求吃穿等不良思想和行为偶尔在个别青少年学生身上有所反映,通常地,这些个别的学生在学校中具有传播学上所谓的“高知名度、低美誉度”,他们的行为往往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一般会在学生中会产生抵制和模仿两种思想倾向。学生抵制不良思想行为固然可喜,但如果盲目跟风模仿的行为不加以制止的话,有可能产生让教育者都意想不到的结果,因此德育教育中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的不良行为及时予以指正,促其改正。我们把这种德育方法,命名为“指点迷津法”。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觉依赖自己大脑中已经从贮存的意象,而意象有时并非完全与客观吻合,这样失真的意象就会产生错误的知觉。对上述有坏习惯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是建立在错误的意象基础之上的,如果不明确地指出他的错误思想产生的根源,那么他的认识是很难彻底改变的,所以我们说“指点迷津法”与“树人渗透法”一样,需要教育者的耐心和等待,一般不可能“立竿见影”。教育者需要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一定要强有力地打破他们固有的思维定式,我们要强调的是,这种打破必须是有力的,而且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强化。这正印证了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关于如何改变学生的坏习惯时所说的:“按进化论的规律,打算慢慢准备,使人养成某种素质,设计一套改造心理结构的办法,但为了实现改造,反正一样,都必须有某种更锐利的、爆炸式的、震惊的突然手段。”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就需要“对症下药”且要“用猛药治顽症”。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传统美德来摒弃不良习惯,树立良好习惯。我们可以对拜金享乐、讲求吃穿的学生讲授晏子辞千金、陶侃积木屑、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海瑞市肉二斤为母寿等一系列故事来让他们辨明是非,帮助他们明确正确道德取向,树立道德榜样,强化道德认知,实践道德行为。根据不同的学生的不同坏习惯我们都要认真分析,努力从传统文化中找出道德榜样,来帮助学生走出认知误区。“指点迷津法”强调运用心理学中的“刺激”“强化”手段矫正学生不良习惯,注重对学生道德意识的改造,这一过程特别注重教育者对道德榜样的积极评价。最后,就古代诗文教学中的青少年德育方法,我们还需要说明三点。第一,语文科课程并不是专门的德育课程,“道德教育应当成为各科教学的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师不能忘记这一条重要的教育法则。”但同时也要注意,语文课程实施中又要避免片面的“德化”倾向,避免将本学科教学都变成直接的道德教学,从而失去间接德育的优势、忘记了本学科教学的“本职”任务。第二,本文上述四种方法彼此并非泾渭分明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之中有时是“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更有甚者,有时还是几种方法的综合使用。第三,德性的本质是德行,本文所讲方法强调的只是学生德育的认知层面,但我们知道,知行必须合一,所以,教育者还“有责任”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引导、督促学生们进行道德实践,努力使他们自己“这一块块材料”在正确的道德思想的指引下铸造成为一个个“有德之器”。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