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说课稿全集多篇精选范例参考,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信息技术课说课稿1一、课前准备1、素材准备:把李平和练习文件夹提前发送到学生机的桌面上;2、学生准备:录音机会用吗?(1)如何打开录音机?(2)会用录音机听音乐吗?3、通过听李平文件夹中的声音文件,检查耳机情况。4、提前分好小组,选好组长。二、教学过程1、导入(创设情景)李平同学非常喜欢朱自清的名篇《春》,于是在课外录制了前两段,分别命名为春1和春2。后来,她想把春1和春2合并成春3,以春之声作为背景音乐,编辑成配乐朗诵。你愿意帮助李平完成这项操作吗?怎样操作呢?这正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3节数字化声音编辑》,不但能够很好的帮助李平,还可以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目标是成功的前提条件。我们先看看本节的学习目标?2、出示教学目标(找一生读吗?强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将掌握以下技能:(1)掌握用录音机合并声音文件;(2)学会用录音机混合声音文件;(3)能根据需要用录音机调整声音效果。明确了教学目标后,我们帮李平完成第一项操作,进行录音剪接。学而知困,请大家完成自主学习:请大家参照课本15页上面的‘录音剪接'的三个步骤,通过自主学习帮李平把‘春1'和‘春2'按顺序合成一个声音文件,并以‘春3'进行保存。3、录音剪接(1)学生自学的时候,自己巡回指导,强调一定要认真看操作步骤,留心查看学生操作中的问题,也可以进行讨论。(2)找一生到教师机上演示(哪位同学愿意到教师机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让我们共同学习,好吗?也是锻炼勇气与表达能力的机会。)(3)强调两点:①我们在插入文件的时候,一定要把滑块准确定位后,再进行插入文件,并且文件是插入到滑块的后面。在这里用‘录音机'程序打开‘春1'后,将滑块移动到最后,也就是第一段的结束处,再插入春2,才能帮李平按顺序剪接;②如何保存春3,使用文件菜单中的另存为选项进行保存。如果选择保存菜单的话,将会......对!将春1替换。我们编辑多媒体时,应当养成保留原素材的习惯,以备再用。另外,如果滑块没移到正确位置就插入了春2,未保存之前有补救措施,就是......还记得学习word时,出现误操作时可以用撤消按钮,录音机也有类似的功能,那就是用文件菜单中的还原选项。请大家再看看课本上的三个步骤,加深印象。录音机不只可以合成两个声音文件,还可以合成两个以上的声音文件,简单易学。(4)好!下面用1分钟的时间继续完成刚才的任务,并且注意观察‘春3'的播放长度和‘春1'、‘春2'的播放长度的关系。组长要尽职尽责啊。要让所有的同学都能学会,才能更好地学习下面的内容。出示问题:春3的播放长度和春1、春2的播放长度有什么关系?对!春3的播放长度和春1、春2的播放长度的和。建立好春3的请举手!我们知道,好的音乐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同时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接下来,我们帮李平合成配乐朗诵,即学习混合声音,请完成自主学习2:请大家参照课本15页中间的‘混合声音'的三个步骤,自主完成给‘春3'加上背景音乐‘春之声'。4、混合声音(1)学生自学的时候,自己巡回指导,强调一定要认真看操作步骤,留心查看学生操作中的问题,也可以进行讨论。强调:春之声给春3做背景音乐,混合好了再保存。(2)找一生到教师机上演示(哪位同学愿意到教师机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让我们共同学习,好吗?也是锻炼勇气与表达能力的机会。)强调:①正确定位滑块的位置后,再进入声音混合,朗诵与音乐混合协调;②背景音乐要与声音文件内容相吻合。请大家再看看课本上的三个步骤,加深印象。(4)好!下面再用1分钟的时间完成刚才的任务。(5)提问:录音剪接与混合声音有什么异同点?师生共同总结。我们已经帮李平加上背景音乐了,大家在欣赏的时候,有没有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生:有!春之声的.音乐要比春3的录音时间长一些。那么怎样处理?对!把多余的音乐部分去掉,让背景音乐和朗读声音同时结束。怎样去掉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个内容去掉不需要的声音。5、去掉不需要的声音(1)大家要不要根据课本15页下面和16页上面的三个步骤,先试试?完成自主学习3。(2)找一生到教师机上演示;强调:我们在删除的时候,还是要正确定位滑块的位置,而且录音机无法直接删除中间的部分,只有较专业的录音软件才能实现这项功能。(3)好!下面再用1分钟的时间完成刚才的任务,小老师要尽职尽责啊。争取所有同学都能完成任务。(4)编辑好后不要忘记保存啊。提问:如果背景音乐比朗诵声音短怎么办?师生共同讨论,利用合并,可将同一首背景音乐重复播放,再将多余的删除。同学们,小小的录音机还有一些优化效果呢?想知道吗?那下面我们再帮李平的配乐朗诵加上适合的效果,感受声音的变化。请完成自主学习4:请大家参照课本16页中下部的‘混合声音'的三个步骤添加优化效果,可以先尝试收听不同的效果,然后再选择的播放效果,并进行保存。6、优化音效(1)学生自学的时候,自己巡回指导,强调一定要认真看操作步骤,留心查看学生操作中的问题,也可以进行讨论。到此为止,我们已经很圆满的帮李平完成了任务,她知道了肯定会特别高兴。7、展示大家学得很好,哪些同学愿意把春3进行展示,请举手!(在教师机上展示两个同学的春3。)然后,我们共同回顾这节课学会了什么?谁能说说?8、小结这节课我学会了什么?(生答)我们再回头看看教学目标。最后,我准备了了几个练习,请分组完成。A、比一比(1)剪接古诗春江晚景(将题目+分开的四句进行合成)。(2)完成世界杯朗诵(背景音乐短)。(3)做成歌曲采一束鲜花(把清唱和伴奏合成)。B、挑战自我(供学有余力的同学操作)将歌曲大串烧进行分解,编辑成三个独立的声音文件。信息技术课说课稿2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图文混排》,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遵循教学规律、渗透课改精神、实现有效教学、突出学科特色并结合我们学校所倡导的“三步一环”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1、《图文混排》是高中必修教材《信息技术基础》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WORD文字处理已有了基本的认识。但在文档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方面还有欠缺,还需要想办法增强文档版面的美感。而图文混排更好的体现了版面设计功能,是WORD软件排版各种功能的综合运用,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学完本节内容后,学生将能够制作出一份图文并茂的电子作品。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特点,考虑到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是:(1)知识方面:了解图片的插入方法和属性设置。(2)能力方面:能够熟练运用图片设计版面,表达主题;并对图文混排的作品及其制作过程进行评价。(3)情感方面:通过图文混排作品的制作,感受word软件强大功能,激发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和积极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目标,我认为图形对象的插入与设置是关键,所以设为本节课的重点,基于课前和学生进行的交流和对他们的观察,我把图文混排在版面设计中的`灵活运用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二、教法学法教法上:重点部分利用演示示范,组织讨论,结合学科所具有的操作性特点,精心选择任务,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学法上: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自我学习,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而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则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本课学生将亲历制作过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结合组间合作互助,学有余力的帮助困难的学生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教学过程:为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设计的教学过程有这样几个环节:(一)情景导入(大约5分钟)结合学校板报评比活动请学生对黑板报进行讨论。再展示1篇文本文档,和一组相关图片。文字能够描述事务,图片能形象的反映事务,如果能将图片与文字有机结合,并对某些文字或图片进行特定设置,将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从而引出课题——图文混排。此时学生对刚刚讨论的话题很感兴趣,我再展示去年全国电脑制作活动中部分学生获奖作品,激励他们亲自尝试如何用WORD来制作美观实用的电子作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接受任务,也顺利的切入本课的第二个环节也是本课的重点部分。(二)讲授新知(约10分钟)对于图片的插入,我先利用多媒体广播系统演示具体操作步骤,并有意识地介绍几种可能出现的操作错误,然后启发学生打开并使用图片工具栏,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图形环绕方式的设置。(三)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约20分钟)给学生提供课前准备的素材,明确本次任务主题“弘扬民族文化”小报设计,让学生根据任务要求,通过组内合作探究、相互协助的方式来学习图文混排的各种设置。并让完成较好的同学讲解演示以加深学生印象以此突破本节难点。教师则充当引领者和协作者的角色。(四)作品展评,(约5分钟)让学生对作品进行组内互评并填写学生评价表。通过作品的交流评价,既发挥了学生的长处,又激发了学生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美感,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创造性。我从学生中挑选几幅不同层次的作品进行展示,肯定学生的创作成果,提出希望,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创作的快乐。(五)归纳总结、知识拓展(大约5分钟)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感受和收获,完成学案,老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并对学案中的知识拓展环节给予必要的提示。要求学生课后搜集素材设计版面完成制作关于甲流知识的小报。四、板书设计借用PPT课件进行本课内容板书,强化图文混排的重点步骤和注意事项,通过文字图表的布局给学生以知识和美感。以上是我本次说课的内容,谢谢。赵良厅校长解释说:“三步一环”课堂教学模式由“认知教材———重点、难点突破———检测、总结”这三个步骤组成,即把教室的教师一“讲”改为学生三“动”的课堂活动方式,三步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给学生以自主、创意、乐趣和成就感,有助于减少厌学情绪,使课堂充满活力。信息技术课说课稿3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二、教学对象分析: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三、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四、教学重点:1、信息特征的认识。五、教学难点:信息的含义。六、教学方法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