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学大纲这门课一般安排在大学本科低年级上,整个课程共25章,分为72学时,每周讲2次(4学时),共32次课(另有复习考试4次课8学时),一个学期完成。本教学大纲基本上是根据教育部推荐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大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框架设定,内容仍比较多,教学中完全可以加于选择调整,争取更好的效果。根据课时安排,可以合并某些章节,或只布置学生自学,不再课上讲授。这里提出每一章的讲授要点、难点,以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另外,每一章都有思考题,可以提前布置学生阅读作品时思考,上课时也可以作为讲授的要点,还可以围绕其中一些问题开展课堂讨论。本教学提纲除了供教师备课用,也可以给同学预习和复习使用。留学生班课程大致也可以参照这个教学提纲。本大纲由北大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编写,温儒敏执笔。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第一章介绍文学革命的历史,也就是现代文学的起始。第一节讲文学革命发生与发展的过程,第二节讲外来思潮与文学社团,第三节介绍初期文学理论建设,第四节分析“五四”时期文学创作的潮流。这一章的重点是文学革命发生的原因、过程与性质,以及这场革新运动的意义。此外,对于新文学如何受外来文学思潮的影响,各种文学社团的兴起如何推进了新文学创作和理论建设,也应有较系统的了解。对陈独秀、胡适、周作人等在新文学运动中所起的历史作用的评论,则可以作为进一步思考的命题。这一章内容丰富,头绪多,有些问题的探讨尚待获得更多的文学史知识之后,才能逐步深入进行。因此,偏重从知识性层面去掌握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概况,以期对新文学的传统有较为具体的印象,是学习这一章的基本要求。第二章鲁迅(一)这一章是整个课程的重点。有关鲁迅分为前期和后期两章,前期(一)这一章包括三小节,第一节介绍鲁迅的创作道路及《呐喊》、《彷徨》,第二节介绍历来对《阿Q正传》的不同评论观点,第三节评论《野草》与《朝花拾夕》。学习中首先要对鲁迅及其创作有系统的了解,如鲁迅的生平、他主要的创作与大致的内容(3个短篇集、1本散文诗集、1本散文集、16本杂文、1本书信集,此外,还有多种学术著作)、对鲁迅作为“民族魂”与文化巨人的评价,等等。有必要认真阅读所指定的鲁迅的著作,对《呐喊》、《彷徨》、《野草》最好能全读,以获取自己对鲁迅著作的整体印象。本章的重点是对《呐喊》与《彷徨》的总体评价,要理解为什么说此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关于阿Q这个文学典型有多种不同的发现与解释,应在了解既有的相关评论观点基础上,大胆展开自己的思路,引发对鲁迅文学创作深刻性以及对成功典型阐释的多样性的理解。此外,要鉴赏了解《野草》和《朝花夕拾》的思想内涵与独特的风格。这一章的学习和前一章不同,不能止于知识性的掌握,要通过作品的阅读分析,尽可能理解鲁迅的深刻的思想发现及推动其写作的情感心理,理解其艺术创造的活力,理解其崇高的文学史价值,并由此拓展自己以后阅读评价作品的思路。第三章小说(一)本章介绍新文学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小说创作的情况。除了掌握有关知识,要注意结合具体的作品分析,考察带时代特征的审美倾向与创作潮流。首先,大致了解“五四”小说如何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然后,分三种类型或潮流,考察本期小说发展的多样性。第一类是“问题小说”,以冰心等作家为代表;第二类是人生派写实小说,包括20年代中期以后兴起的乡土文学,重点评说叶圣陶以及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等作家的作品;第三类是“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抒情小说,主要评析的作家有郁达夫、庐隐、淦女士以及许地山、废名,等等。这种分类并非如通常所见那种完全按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社团作为区别的根据,而主要依照创作的审美倾向与风格类型。我们应当认真阅读指定的基本作品,然后根据自己初步的艺术体验与评判,去印证与思考教材中所作的有关论断,并尽可能从时代影响与文学史环节意义上,去理解各类作家作品的艺术得失与地位。第四章郭沫若由于时代的迁移,当今同学们读“五四”时期郭沫若的诗歌,较难进入状态。学习这一章,要注意从作品中感受独有的艺术气氛,并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诸如《女神》这样的作品,是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并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创作个性,从而成为文学经典。可以从“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以及艺术特色,主要是想象力与形式创新等方面,去把握《女神》的成功因素。第一、二两节主要论述《女神》等“五四”时期的诗歌,是学习的重点;第三节介绍“五四”退潮之后郭沫若诗风转变的作品;第四节介绍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剧作,是郭沫若在另一文体领域的贡献,也应有所了解。此外,通过阅读郭沫若诗作和这一章的学习,要求能对“五四”时代自由开放又暴躁凌厉的精神特征有所感悟,这也会是一种收获。第五章新诗(一)这一章介绍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的新诗运动与创作。所涉及的诗人及作品文论甚多,初学者会感到头绪纷繁。最好依新诗的诞生和发展的时序,来把握其作为文学运动内部的矛盾变迁,并将对具体诗人诗作的评价纳人到这种“变迁”的考察。若从新诗谱系考察,其两大趋向即“大众化(非诗化)”与“贵族化(纯诗化)”,也在此期形成,且彼此相克相生,推进新诗发展与衍化。第一节回顾晚清“诗界革命”,应注意从中发现新诗运动对“诗界革命”的承传与突破;第二节考察早期白话诗,应着重了解其历史地位及其艰难试验的历程;第三节评述新诗内部第一次结构性调整,即在对早期白话诗少“诗味”的否定中,出现以自由体诗为主的开新风气的诗作;第四节评说以新月派为中心的诗人倡导的“规范化”,可视为第二次结构性调整;第五节考察初期象征诗派对“纯诗”的追求,也是对早期新诗“诗味”不足的又一种反拨;最后一节介绍早期的无产阶级诗歌。了解第一个十年新诗大致的流变途程,关键是把握新诗内部几个结构性调整的口号与策略。因此除了创作,应格外重视那些有影响的诗论。第六章散文(一)本章述介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的散文。鲁迅曾指出:“五四”“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之上”。这观点有利于我们对这一阶段散文创作状况及地位的理解。应从文体与时代关联的角度来观察与思考“五四”散文发达的原因。第一节叙述《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第二节评介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第三节介绍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第四节评述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第五节评述“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本章所论涉的各家各体散文很多,若掌握概貌,可依流派或作家群为考察的单元,但重点应放在代表性散文家(每节小标题上有标示)的评介上。散文的评论应偏重风格把握,因此要重视自己的阅读体验。第七章戏剧(一)本章叙评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的话剧。中国现代话剧的起源可追溯到晚清,从春柳社、文明新戏到“五四”前后的爱美剧、社会问题剧和小剧场运动,其摸索、试验与发展是曲折艰难的。话剧的相对成熟,是在下一个十年。学习本章应对话剧运动的历史有知识性的了解,另外,应关注田汉、丁西林等早期话剧文学的开创业绩与创作。本章分四节。第一节介绍文明新戏,为中国现代话剧追溯源头;第二节介绍“五四”前后对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提倡;第三节介绍“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第四节介绍田汉与丁西林的剧作。本章学习可偏重于话剧史常识的了解。第八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本章介绍新文学第二个十年(1927—1937年)的文学思潮、运动与创作的概貌,是对30年代文学的整体评述。初学者会感到这一章内容繁多,特别是关于对本时段创作潮流与趋向的评述,在未能更多接触有关作家作品的评析之前,只能是预先得到一个概略的印象,待学完第二个十年的所有内容,再回头重温,才能加深对这种整体评价的理解。因此,本章学习先要求对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有大致的了解,重点理解左翼文学思潮的时代特征及其得失,以及左翼作家与自由主义两大文学思潮对立的状况。本章第一节讲30年代文艺运动基本线索,第二节介绍左联,第三节介绍自由主义作家的文艺观及两大思潮的对立,第四节概述本时期创作潮流与趋向。第九章茅盾这一章介绍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茅盾。和其他著名作家的专章一样,应偏重对其创作特色的分析及文学史地位的评价。茅盾创作的贡献主要是长篇小说,虽然阅读量较大,但代表作《蚀》和《子夜》还是应当作为重点来读。第一节评说茅盾如何开创新的文学范式,是带总体评判性的介绍。关键是理解以茅盾为代表的“社会剖析小说”这种主流范式。第二节评析茅盾小说的成就,比较细致地介绍其多部长篇的史诗性及艺术上的创新特色,是本章学习的重点。第三节介绍茅盾的理论批评和散文等方面的贡献,可作为知识性了解。第十章老舍本章介绍现代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老舍。作家专章的学习,可偏重对其创作独特价值与文学史地位的分析。应注意把握关键的两点:一是老舍小说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二是“京味”风格的形成。本章第一节评介老舍以文化批判视野描写的“市民世界”,注重从人物形象类型的文化内涵考察,切人到老舍创作的艺术世界;第二节评介《骆驼样子》,可拓宽思路,注意到作品内蕴的有关批判城市文明中非人性方面的主题;第三节评介老舍作品的“京味”。第十一章巴金本章评述著名作家巴金。首先要求对巴金前后两个时期创作的概况及其代表作有大致的了解。应根据阅读《家》和《寒夜》等作品的印象与体验,去认识与掌握巴金小说的情绪格调与艺术特色。巴金的文体不算精美圆熟,不一定要做文本的细读评析,但应领略其如何以单纯、酣畅的笔法造成以情动人的风格与感召力。第一节介绍巴金前期的创作;第二节评介《家》,包括人物形象和艺术格调的评说,是本章重点;第三节介绍后期的创作,涉及《憩园》和《寒夜》的评价。巴金始终以很强的使命感和战士的姿态从事创作,对这一特点的关注,会有助于对其创作得失的理解。第十二章沈从文本章评介著名作家沈从文。这是一位相对远离现代文学主潮的作家,对他的评价,不能止于用政治的标准,还应当从现代文化转型的角度考察其创作的立场及其文学世界的审美价值。对他的文学贡献主要把握两方面:一是创造了寄寓自然、健康、和谐人性的“湘西世界”,以文学形式探讨健全的“生命形式”。二是创造了极富诗意的抒情小说文体。阅读沈从文的《边城》等小说,要特别注重审美体验,注重牧歌情调所带来的所谓“情绪的体操”,而避免理论的先人为主和对作品“意义”的过度阐释。第一节是对沈从文创作生涯及文学贡献的总体评说,对沈从文的主要作品应有知识性了解;第二节是本章重点,集中评述了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及与之对照的都市文明的世界,其中关键是把握沈从文对“人生形式”的思考,同时,也应了解其文体上的创新;第三节评述沈从文散文的成就。学习这一章,应偏重于文学的鉴赏,并思考象沈从文这样相对远离现实的作家,是如何以独特的视点创造其“文学世界”的。第十三章小说(二)本章述介第二个十年(1927—1937年)的小说。这是现代文学史上小说创作的高峰期。除了多位小说大家另立专章之外,其他作家大致分为三派,即:“左联”为核心的左翼、远离文学党派性与商业性的“京派”,以及最接近读书市场的“海派”。这只是大致的划分,应看到各派之中小说家的创作虽有相对的接近,却又变化多样,体式纷杂。所以学习时,除了对“派”的划分有大体的把握,更多的注意力应放在对代表性作家的评析上。除了注意流派性,更要考虑各自的艺术个性。第一节介绍左翼小说,论及蒋光慈、柔石、丁玲、张天翼、沙汀、吴组缃、艾芜、萧红等一批作家。第二节论京派小说,主要讲到废名、芦焚,还有在流派之外的李动人。第三节评述海派小说,论述了张资平和新感觉派的穆时英、施蛰存,等等。第十四章新诗(二)这一章评介第二个十年(1927—1937年)的新诗。先要对本时期各种诗歌创作流派和趋向有总体的把握:中国诗歌会代表面向现实、追求大众化、意识形态化的一种倾向;另一倾向中包括后期新月派与现代派,追求“纯诗”与“现代性”。这也可以和前一个十年诗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考察,找到其承传与反拨的关系。第一节介绍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第二节介绍后期新月振;第三节介绍现代派,主要是对戴望舒与卞之琳的评价,这是本章的重点。比较而言,本章所评介的一些诗人诗作较适合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