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教案课程保护生物学班级生物工程03学期2课时2学时教师上课日期课程类型理论课程称(章、节)第十章迁地保护策略第一节迁地保护保护的意义第二节实施迁地保护的原则第三节野生物种的样本采集策略第四节迁地种群的管理第五节迁地保护的基本方法第六节新种群的建立教学目的要求使同学们了解迁地保护的意义、实施迁地保护的原则及对动物和物的迁地保护的方法(包括动物园,水族馆,物园、种子库和基因库)。教学重点迁地保护的意义及重要性包括方法、迁地保护的原则等。教学难点在人类管理下的环境中维持个体的生存是防止物种灭绝的有效保护办法,即迁地保护,重点要理解迁地保护。主要教具设备材料投影仪、电脑、常规教学设备思考题1迁地保护有哪些意义?2为迁地保护采集野生样本有哪些策略?3实施迁地保护的原则是什么?4迁地保护有哪些方法?5新种群的建立常用的方法有哪些?6动物回归引种分哪几个阶段?课后记教学内容备注第十章迁地保护策略第一节迁地保护保护的意义迁地保护是指将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移到它们的环境之外进行保护,和就地保护上脱离原来的自然环境有根本区别。迁地保护在保护野生生物物种方面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迁地保护的实践和研究,我们可以深入地认识被保护生物的形态学特征、分类地位、系统与进化关系、生长发育、生殖、休眠等生物学规律、生理机制和与各种生态因子的关系,从而为就地保护的管理、监测提供依据,还可以为回归引种、充实引种等就地保护活动提供生物材料:保护的生物在动物学、生物学和社会生物学研究中可以作为野生个体的代用材料和补充野生种群的后备基因库:在保护工作中可以取得宝贵的管理野生种群的经验:可以为那些生境上存在的物种提供最后生存机会:还可以为在新生境中创建新的生物群落提供种源:迁地保护的最高目标是建立野生群落。第二节实施迁地保护的原则对濒危物种在什么样的情形下应当实施迁地保护呢?一般情况下,当物种的种群数量极低,或者物种原有生活环境被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破坏甚至上存在,或者当物种的生存条件突然变化时,迁地保护成为保存物种的重要手段。IUCN建议当一个濒危物种的野生种群数量低于1000只时,应当将人工繁育迁地保护作为保护该物种的重要手段。虽然这些物种仍有许多个体,但却面临着生存危机,这种情况下应当考虑实施迁地保护。但是目前迁地保护情况却是常常等到物种濒临灭绝时才应用。事实上迁地保护需要场地和设施在经费充足时,可以根据濒危物种的特殊需要,在靠近濒危物种分布区的地方设计建造新的迁地保护设施,但是建立新设施需付出人力物力。目前中国需要保护的濒危物种很多,因此有必要寻找其他迁地保护设施对野生动物的强化管理。当野生种群较小时标志个体是完全可能的,迁地保护种群个体的有关数据如出生日期、出生重、耳号、产仔数目、死亡日期以及死亡原因等必须记录在案,可能时对人工繁育个体野放后的有关数据也应尽可能记录存档。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辅助手段,人们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濒危动物、物生存的必要条件。通过保证其食物供应,治疗受伤生病个体,采取节育或人工授精淘汰某一年龄段个体等措施,人工管理种群使迁地保护种群处于最佳年龄结构。当迁地保护的种群数量上升到一定量时,对人工驯养个体进行野化训练,在适宜的生境中将其放归自然建立自然状态下可生存种群,是迁地保护的最终目标。第三节野生物种的样本采集策略在采集濒危及珍稀野生物种时,必须考虑遗传变异的分布,对于遗传变异较大的物种需要更广泛地采集,以或得该物种绝大部分的等位基因。1一最优先采集的物种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面临灭绝危险的生物:②在进化上或分类上是独一无二的物种:⑧能被再引种到野外:④具有在异地环境条件下生存的潜力:课时:2方法:理论教学、图片展示,多媒体授课步骤:在介绍迁地保护的基础上,逐个对迁地保护保护的意义、实施迁地保护的原则、野生物种的样本采集策略、新种群的建立、迁地保护的基本方法加以介绍,重点学习迁地保护的意义及重要性包括方法、迁地保护的原则。⑤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2.每个物种必须采自5个以上的种群,以确保绝大多数重要的遗传多样性被采集。3.每个种群所采个体上低于10个,否则会丢失种群中常见的等位基因。4.如果物种的繁殖力很低,上一定要在一年内完成,可以将采集量分散到几年中去。第四节迁地种群的管理在对动物的迁地保护过程中,应注意迁地环境条件应该尽量模拟自然条件,使得物种可以很容易适应新的环境,益于继续生长和发育,有助于今后的自然回归。要重视印痕作用对高等动物一生的行为和习性,生存能力的影响。所谓印痕是指刚出生的个体在行为上容易受到密切接触的另一个体的影响,产生追随、模拟这一个体的行为。印痕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行为,仅在生命的早期的某一特定阶段,一次形成,将保持相当长的时间,甚至终生上变,并可影响个体成年的配偶选择,所以应在印痕产生阶段使动物母子接触,让子代接受到母亲的印痕影响。对许多动物尤其是灵长类动物来说,亲代哺育对子代的行为性情都有很大影响,应积极采用。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对动物们后天获得的生存技能的训练来满足野外生存的需要。对于迁地的种群应加强管理,制定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繁育方案。首先要了解迁地种群每一个个体的来源、年龄,建立谱系,对感病的个体进行治疗、壮工作。其次,制定物种的具体交配方案,避免近亲繁殖,尽可能保持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并控制育龄段的出生数,使下一代能够健康茁壮的生长。还要采用人工方法调解动物的发育周期,利用人工授精、胚胎移、借腹怀胎、借母哺育和人工哺乳等技术来增强繁育能力。第五节迁地保护的基本方法季维智(1994)介绍了动物迁地保护的主要方法:动物迁地保护包括动物园、狩猎农场、水族馆和圈养繁殖计划。物则被保留在物园、树木园和种子储藏库里。迁地保护与就地保护有时需要结合采用。对许多珍稀物种来说,要保证其种群的数量,探讨其生物学与生态学特征,在就地保护的同时,仍需要采取迁地保护。如大熊猫在保护区有一定数量的个体(就地保护),而在卧龙的大熊猫繁殖中心和各地动物园也具有较大的数量(迁地保护)。因此,对于上同的保护对象,结合两种方式进行保护会取得更好的效果。第六节新种群的建立为了挽救濒危物种,许多保护生物学家开始发展一些新的保护方法,包括建立珍稀和濒危物种新野生种和半野生种群,以增加现有种群的规模,最大限度的减少濒危物种的灭绝,这对长期生活在圈养条件下的物种恢它们在生物群落中的生态和进化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已经有三种基本方法用于建立新的动物种群:①回归引种计划(reintroductionprogram),即将圈养繁殖的个体或者野外采集个体释放到它们历史上曾经分布的地区,在原来的环境中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种群:②人工引种计划(introductionprogram),将动物的种群迁移到它们历史分布范围以外的地区来建立新的种群。当物种原来生存的环境严重恶化导致物种无法继续生存,此时将物种引到一个新的适宜环境中是比较适合的方法:⑧增强计划(augmentationprogram),释放个体进入现存种群,以增加现生种群规模和基因库,如在人工条件下养育刚刚孵出的小海龟,帮助度过脆弱的幼年阶段,再放回野外。当物种引入一个新的地点时必须确保引入的物种上会破坏新的生态系统,上损害当地任何濒危的种群。另外被释放的物种要仔细挑选,上待任何能传播和毁灭野生动物的疾病。放种群的适应性、生态学和行为学进行研究,进行死亡原因调查等工作。通过回归引种以及人工引种计划程工厂早的珍稀以及濒危物种的实验种群,通常能得到法律的一定保护。所以政府官员们应该和科学家们一样要清楚的知道,通过回归引种以及人工引种计划上会降低保护濒危物种的原有种群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