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针灸治疗技术教案专业领域针灸推拿专业学习情境基本知识与技术学时2学时学习领域针灸治疗技术年级二年级学期第四学期授课日期授课班级授课教师学习任务1.举例说明针灸的治疗原则。2.举例说明针灸的治疗作用。3.举例说明针灸的辨证论治。4.举例说明针灸的选穴原则与配穴方法。5.举例说明针灸的特定穴的临床应用。学习内容1.针灸治疗作用2.针灸治疗原则3.针灸辨证论治4.针灸处方5.特定穴的临床应用学习专业能力目标1.能按《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病历书写要求》与相关知识,进行针灸治疗应用。方法能力:1.能依据任务要求查阅《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等图书资料与从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和获取信息的方法和途径。2.具有分析与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社会能力1.具有爱心、自信心、责任心。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医德医风、法律意识、妥协能力、团队协作、人际交流。学习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1.针灸治疗作用2.针灸治疗原则3.针灸辨证论治4.针灸处方5.特定穴的临床应用学习难点:1.针灸处方2.特定穴的临床应用学习1.模拟病房、典型案例、标准化病人。条件2.多媒体、解剖标本、解剖图谱、经络循行图、穴位表面解剖与应用解剖图等。教学方法宏观:任务驱动法、工作过程导向法微观:临床技能模拟训练法,模拟病人(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教学法教学组织步骤学习内容教学方法时间(分钟)任务导入1.基本知识与技术2.新知识点:(1)针灸治疗作用(2)针灸治疗原则(3)针灸辨证论治(4)针灸处方(5)特定穴的临床应用3.重点难点分析4.能力目标介绍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模拟病人法讲授法10信息学生:自学分析自愿6人一组,分组查阅教材、参考书和网络,获取本任务相关的针灸知识、针灸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师:辅导、答疑问题讨论法30方案制定学生:每小组根据查阅的信息,相互讨论,团结协作,共同制定基本知识与技术的诊疗方案。教师:辅导、答疑问题讨论法团结协作启发式30方案优化教师:讲授基本知识与技术,评价学生制定的方案。学生:分组展示基本知识与技术的方案,依据老师的讲解,优化基本知识与技术的诊疗方案。方案展示启发式讲授法20模拟实施学生:分组模拟基本知识与技术的方案。进行基本知识与技术的针灸治疗操作。模拟病人法临床技40老师:指导与学生互动能模拟法自学完成任务评价改进学生:学生根据实训结果,汇报学习心得,自评组间相互交流、提问,互评完成《工作记录表》和《实训报告单》老师:根据实训结果,总结、评价,填写《教师评价表》,布置新任务。提问评价报告演讲互相评价实训报告30相关知识链接:针灸治疗技术基本知识与技术针灸治疗技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经络腧穴理论和刺灸方法等基础知识来研究针灸防治疾病的一门针灸临床学科。一、针灸治疗作用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机体处于经络疏通、气血畅达、脏腑协调、阴阳平衡的状态。在病理情况下,则经络壅滞、气血不畅、脏腑失调、阴阳失衡。针灸治病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对人体腧穴进行针刺和艾灸,根据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下的需要,发挥其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治疗作用。(一)疏通经络疏通经络就是调理经气。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由于种种原因引起的经络不通,分为实证与虚证,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经络气血失调,致使经络气血偏盛偏衰,经络阻滞,气血逆乱,进而导致种种病变。治疗即应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经络气血虚弱,脏腑功能减退者,属虚证,治宜补虚疏经;经络气血偏盛、脏腑功能亢进者,属实证,治宜活血通络;经络气血逆乱者,或因于气血偏盛偏衰,或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均可据其虚实而调之。针灸疏通经络作用的实现,针对不同原因,运用不同的疏通经络的方法,实热引起者宜用针刺,虚寒引起者宜行灸疗。感受风寒湿邪引起的肢体酸楚冷痛、痉挛抽搐或跌仆损伤所致的肢体红肿疼痛,针刺可起到祛风除湿、活血化淤、疏经通络而止痛的作用。气血不行,经脉失养引起的肢体麻木不仁、痿软无力、瘫痪失用,灸疗可起益气养血,温经通络而补虚的作用等等。(二)扶正祛邪扶正就是扶助正气,补益脏腑气血,增强抗病能力,正气得复就有利于抗邪;祛邪就是祛除病邪,减轻疾病症状,消除致病因素,病邪得除又减轻对正气的损伤。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针灸治病的过程就是不断发挥扶正祛邪的作用。凡邪盛正气末衰者(新病),治宜祛邪为主,邪去正自安;正虚邪不盛者(久病),治宜扶正为主,正复邪自除。若正已虚而邪末衰,单纯扶正则难免助邪,一味祛邪又更伤正气,故治宜攻补兼施。若以正虚为主者,扶正为上,兼以祛邪,或先补后攻;若以邪实为主者,祛邪为上,兼以扶正,或先攻后补。针灸扶正祛邪作用的实现,主要是通过针灸手法和腧穴的配伍两个方面实现的。在刺灸法方面,大凡针刺补法和艾灸属补法范畴,有扶正的作用;针刺泻法和放血属泻法范畴,有祛邪的作用。在腧穴配伍的方面,关元、气海、命门、肾俞、膏肓等穴,有补的作用,多在扶正时用之;曲泽、委中、水沟、丰隆、十宣、十二井等穴,有泻的作用,多在祛邪时用之。绝大部分腧穴则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如中脘、内关、三阴交、合谷、太冲、足三里,临床既可用于扶正,又可用于祛邪。在特定穴中,背腧穴偏于扶正、适用于慢性虚弱性久病;郄穴、募穴、下合穴偏于祛邪,适用于急性发作性痛证;原穴则具扶正祛邪双重作用,急、慢、虚、实证均可选用。(三)调和阴阳调和阴阳,就是使失衡的阴阳向着协调方向转化,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这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灵枢·根结》篇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也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在阴阳一方偏盛,另一方未虚损的情况下应泻其有余,清泻阳热或温散阴寒;当一方偏盛,另一方虚损的情况下,在泻一方有余的同时,应兼顾一方之不足,配合扶正或益其不足。在阴阳偏衰的情况下,应补其不足。阴虚不能制阳,常表现为阴虚阳亢的虚热证,治宜育阴潜阳,即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不能制阴,多呈阳虚阴盛的虚寒证,治宜补阳消阴,即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阳俱虚则阴阳同补。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基本上是通过针刺手法和配伍来实现的。在刺灸法方面,如《灵枢·终始》篇日: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例如,阴盛阳虚可见癫证、嗜睡,阳盛阴虚可见狂躁、失眠,针灸临床均可取阴跻脉气所发穴照海和阳娇脉气研发穴申脉治疗。属阴盛阳虚的癫证、嗜睡宜补申脉,泻照海(补阳泻阴);属阳盛阴虚的狂证、失眠应补照海,泻申脉(补阴泻阳)。在腧穴配伍的方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指出针灸调和阴阳的具体方法既可以阴证治阴,阳证治阳,又可从阴阳互根的角度考虑,采取阴证治阳,阳证治阴之法。如:以俞治脏,以募治腑。根据脏腑的阴阳属性和胸背阴阳的划分,脏病取腰背(阳部)之背俞穴(如咳嗽、哮喘取肺俞,遗精、阳痿取肾俞),腑病取胸腹(阴部)之腹募穴(如胃痛、腹泻取中脘,遗尿、尿闭取中极)。结合脏腑、经脉阴阳表里关系,阴经经脉病症取相表里的阳经腧穴治疔(如肝病取阳陵泉,脾病取足三里),阳经经脉病症取相表里的阴经腧穴治疗(如胆病取太冲,胃病取公孙)。凡此,均属于阴病治阳、阳病治阴的范畴。综上所述,疏通经络,扶正祛邪和调和阴阳的作用,三者之间常是相互为用,互为因果的。如:疏通经络,使气血运行正常就能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从而也会使阴平阳秘;而调和阴阳的结果也会使邪去正安,经气络畅通。针灸的治疗作用实质上就是对机体的一种良性双向调节作用,调节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其治疗作用的发挥,与各种主观,客观因素密切相关。除了腧穴的特性,针灸补泻手法以外,还与机体状况(包括禀赋、年龄、性别、心理素质、疾病表现等方面的个性差异)、治疗时间、辅助治疗措施等关系密切相关,其中尤以机体最为重要。机体在不同的病理状况下,针灸可以产生不同的调治作用。如:当机体处于虚寒、脱证状况下,针灸可起到补虚散寒,回阳固脱的作用;当机体处于实热、闭证状态时,针刺可起到清热泻实,启闭开窍的作用。心动过速者,针内关、通里能使之减慢,心动过缓者,针内关、通里能使之加快,对正常心率者,针内关、通里则心率无明显变化。凡此种种,均足以说明机体状况这个内在因素在针灸治疗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二、针灸治疗原则针灸治疗原则就是针灸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是确立治疗方法的基础。根据中医治则,结合针灸治病,常将针灸治疗原则归纳为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标治本、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三因制宜5个方面。(一)补虚泻实补虚泻实就是扶正祛邪,即扶助正气,祛除邪气。疾病有虚实,针灸分补泻,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灵枢·经脉》亦言: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这是针对疾病的虚实而制定的治疗原则。1.虚则补之虚则补之、虚则实之,是指虚证的治疗原则应该用补法,适用于治疗各种虚弱性病证。针刺治疗虚证用补法,主要是通过针刺手法的补法和穴位的选择与配伍而实现的。若偏于阳虚、气虚者,针用补法,加灸;偏于阴虚、血虚者,针用补法,血虚也可施灸;如阴阳俱虚,则灸治为上。常取关元、气海、命门、膏肓、足三里、太溪和有关脏腑的背俞穴、原穴,也可用五输穴的生克补泻法选取相应的穴位,针灸并用,施以补法,从而达到益气养血、滋阴壮阳、调补脏腑的目的。2.陷下则灸之陷下则灸之之陷下,《内经》的本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指脉象,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其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此之陷下主要指脉象沉伏。《灵枢·禁服》: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唐·王冰注曰:脉虚气少,故陷下也。明·张介宾注曰:沉伏不起也。故脉之陷下主要见于血寒或气虚之证。二是指穴位,如《灵枢·经脉》说: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意思是说实证在相应的穴位可见隆起,虚证在相应的穴位可见下陷。陷下则灸之本意是说对脉象沉伏不起,或穴位处有凹陷者皆宜用灸法。其内在的病机是血寒,或经气亏虚。临床常见脾虚者多在脾俞、足三里有凹陷或按之虚软,肾虚者多在肾俞、太溪有凹陷或按之虚软,元气不足者多在气海、关元有凹陷或按之虚软,清阳不升者多在百会有凹陷,此类病症都可以用灸法治疗。3.实则泻之满则泻之、实则泻之、邪盛则虚之意即实证用泻法,适用于邪气盛的病症(实证)。针刺治疗实证用泻法主要是通过针刺手法的泻法、穴位的选择和配伍等实现的。如在穴位上施行捻转、提插,开阖等泻法,可起到祛除病邪的作用;应用偏泻性能的腧穴如十宣穴、水沟、素髎、耳尖等,也可达到祛邪的目的。如对高热、中暑、昏迷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剧痛等实热病症,在正气未衰情况下,取大椎、合谷、太冲、委中、水沟、十宣、十二井等穴,只针不灸,用泻法或点刺出血,都能达清泻实热之目的。4.宛陈则除之宛同瘀,即瘀结、瘀滞之意。陈即陈旧,引申为时间长久,久病。宛陈则除之意即络脉瘀阻之类的病证用清除瘀血的刺血疗法,适用于病久入络,及跌仆损伤、毒蛇咬伤、丹毒、腱鞘囊肿等病症。如病性较重者,可点刺出血后加拔火罐,这样可以排出更多的恶血,促进病愈。5.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不盛不虚,并非疾病本身无虚实而言,而是脏腑、经络的虚实表现不甚明显。主要是由于病变脏腑、经脉本身的病变,而未涉及其他脏腑、经络,属本经自病。《难经·六十九难》曰:不虚不实,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治疗当按本经循经取穴,以原穴和五输穴最为适宜。针下得气后,再行均匀的提插捻转(即平补平泻)手法,使本经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恢复正常。补虚泻实既是针灸治疗原则,又是针灸治病的重要方法,《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说:补泻反则病益笃。都明确指出补泻不可误用,勿犯虚虚实实之戒。对虚实夹杂或本虚标实之证,针灸应补泻兼施。(二)清热温寒寒与热是表示疾病性质的两条纲领。清热就是热证用清法;温寒就是寒证用温法。《灵枢·经脉》说:热则疾之,寒者留之。这是针对热性病证和寒性病证制定的清热、温